“教育放弃”对小学生的影响及反思

时间:2022-10-11 02:33:11

“教育放弃”对小学生的影响及反思

一、教育放弃概念阐释

教育放弃是指由于主客观原因,教育者面对教育对象未做充分的教育努力而使受教育者处于教育的边缘状态或被排斥在教育过程之外的教育现象。[1] 从宏观方面来说,教育放弃主要是指制度方面的放弃,比如说学生在学校严重违反纪律,把学生开除,拒之于校门之外,这种放弃是显性的放弃。从微观方面来说,教育放弃主要是指教育者在自己能够实施教育努力的地方却未实施,在能够改变教育环境的地方却没有实现,这种放弃是隐性的放弃。从宏观制度因素和微观的教育者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方面来说都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不该放弃的教育放弃。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把人的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在学校教育中的小学生处在第四阶段(6~12岁)。在这一阶段所有入学的儿童都相信自己能学,他们满心期望在学校里获取成功。但他们马上就不得不面临现实。几乎从一开始,他们就被划入高、中、低阅读小组,并根据相关的标准定了一个级,学生一旦被划入低水平组就会被评为差等级,他们就很快失去了最初对成功的期望,这将导致颓废。[2] 把学生分等级,其实也就是教师认为有一部分学生并不能成才,这样低等级的学生在学习方面无形中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不会获取成功,产生一种习得性无助感,教师在教学、管理方面自然放弃这部分学生,而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认为有能力的学生身上。埃里克森认为教师不应放弃所谓的差生,一定要帮助学生通过勤奋克服自卑这个危机。[3]

二、被教育放弃的学生的行为表现及产生的影响

1.被教育放弃的学生的行为表现

理想的教育是人人学有所成,获得个人的全面发展,将来为社会做出贡献,但现实的教育中很难做到每个人都获得发展。教育者为了保障大多数学生的利益,从而放弃一部分被认为是“无药可救”的孩子,那么这些被放弃的孩子会有怎样的行为表现呢?

(1)许多被教育放弃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学校里没有活动成就感,通常他们会在校园外通过一些极端的方式获取成就感,比如说抽烟、打架,甚至想到自杀。

(2)在课堂上通常觉得很无聊,不交作业,上课睡觉、捣蛋、目光呆滞。对他们的这些行为表现教育者通常认为是学生的正常反应,每个班级、每个学校都有这样的学生,只要不过分影响课堂的教学环境,教育者通常是让他们自由发展。

2.教育放弃对学生、家庭、社会产生的影响

教育放弃是与教育的最初目的相违背的,教育放弃对学生本人、学生家庭甚至对社会都产生了不良影响。

(1)对学生而言,让学生失去了应有的受教育机会。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一生发明的项目高达1628项,但爱迪生小时候也曾被逐出校门。学校认为他是个坏孩子,但爱迪生的母亲说:“孩子只是好奇,你们不懂教育,我亲自教育他。”爱迪生是幸运的,他的母亲并不像其他家长一样,认为自己的孩子是笨的,让孩子放任自流,而是耐心教导,决不放弃自己的孩子。如果爱迪生的妈妈放弃了对自己孩子的教育,那么这个社会不知要等多久才能在夜里见到光明。

(2)对家庭而言,教育放弃带给他们的是对未来缺少希望。如今家庭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独生子女的家庭越来越多,孩子是全家人的希望,唯一的寄托。如果孩子成为被教育放弃的对象,那么对于这个家庭来说,孩子的未来一片渺茫。

(3)对社会而言,教育放弃让更多孩子走上犯罪的道路。现在未成年人的犯罪率居高不下,如果教育者再多一份责任心,再多鼓励一下孩子,那么许多孩子也不会走上犯罪的道路。教育者的工作不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教育者不应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比如说电影《一个也不能少》中的代课教师魏敏芝,虽然不懂教学,但是她对学生十分尽职,把所有学生看住,一个也不能少。或许学生没有学到多少知识,但教师的行动教会了学生该怎样做人,他们没有被放弃,有教师关心他们,在他们的心灵深处会感谢这位教师,那么进入社会他们同样会怀揣一颗感恩的心,感恩他人,感恩社会。

三、教育放弃产生的原因

教育放弃是与理想教育相违背的,是什么原因导致教育放弃这一现象的产生呢?笔者试着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

1.家庭方面

良好的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学校教育工作的开展,一方面现在部分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里,家庭的变故对学生的身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进而对待学习的态度产生了转变。另一方面即使家庭完整,但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同,也会让孩子对待学习的态度有所不同。

(1)家长养而不教,重养轻教。现在许多父母认为孩子只要有吃有穿就行了,于是每日辛勤地工作赚钱,结果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让孩子产生一种有钱干什么都行,学习根本没用的心理,在学校的态度就是厌学。

(2)家长宽严失度,方法不当。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上有时十分严厉,有时十分宽松,让孩子自由发展,或者在处理一些问题的方法上有失妥当,造成了孩子学习成绩下降,进而成为教育放弃的对象。

(3)父母要求不一致,教育效果互相抵消。教育孩子是父母双方共有的责任,但在教育方法上父母双方没有达成统一战线,比如说孩子学会了偷窃这一行为,爸爸就严加打骂,而妈妈在一旁护着孩子,结果孩子还是会再次犯错,因为即使有爸爸的打骂,妈妈也会帮自己。如果孩子在幼年时期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那么这些习惯就会带入学校,教育者在进行教导时,孩子也会左耳进右耳出,无形中也会成为教育放弃的对象。

(4)父母教育的忽视。孩子在幼年时期都渴望和自己的爸爸妈妈在一起,和他们一起分享快乐的童年,但有的父母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不是打骂,而是对孩子进行比打骂更可怕的“冷暴力”,对孩子不闻不问,让孩子心灵上产生一种爸爸妈妈对自己不关心、我是爸妈都不要的孩子的想法,孩子在内心深处就会自我放弃。

2.学校方面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学校的教育者都不希望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但现实中难免会有教育放弃这一现象的产生,之所以会产生这一现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教育观念中的功利主义增强。目前教师实行绩效工资,这就导致有的教师在保证大多数学生成绩的前提下,而放弃一部分学生。教师为了增加个人收入,在课外开办补习班,导致其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处于教育放弃边缘的学生。总之,能够成为优质产品继而成为教育利润创造者的学生,就会成为教育投入的重点对象;反之,在成本收益的核算下有可能成为“亏本买卖”的学生,得到的教育投入就少甚至为零。在这样的利益算计中,教育放弃随之而产生。[4]

(2)教育者自身素质不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但在现实的教学工作中,教育工作者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不高,也可能导致教育放弃这一现象的产生。对于一部分教师而言,从事教师这一职业是为了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而不是为了自己的教育信仰。教育工作者如果不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那么其对学生的关心就会大打折扣。有的教师的专业素质低,对待成绩好的学生倍加关注,而对于成绩差或者有缺点的学生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或对他们冷淡、歧视,使他们失去了自尊心和自信心。一名优秀的教师会经常反省自己哪里不足,应该从哪些方面教育引导学生,而专业能力不高的教师通常会把学生的成绩差归结于学生的不努力,从而逐渐放弃对学生的教育,最终让学生处于教育放弃的边缘状态。

(3)教育制度的不公平。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都希望能够给每个孩子创造公平学习的机会,但现实中孩子们进入学校就分了等级,班级分为重点班和普通班,学校制度的不公平也就导致了师资力量的分配不均,教学设施的分配不合理。好的班级有好的教师、好的教学环境,而差的班级分配的教师能力方面也会有所欠缺,这也就导致了普通班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学好、没有重点班的学生优秀。学校在制度方面的不平等是造成教育放弃的一个因素。学校为了升学率,对一部分严重违纪的学生进行处罚,逐出校门,而不是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教育,让他们再次处于教育放弃的边缘上。

四、对教育放弃这一现象的反思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把需要分为缺失性需要和成长性需要,缺失性需要可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成长性需要可分为自尊的需要、认知的需要。缺失性需要中归属与爱的需要对于孩子来说十分重要,如果孩子感觉到自己的爸妈放弃了自己,老师放弃了自己,那么孩子的归属感就没有得到满足,一旦没有得到满足孩子就会自暴自弃。该怎样尽可能地避免教育放弃这一现象的产生呢?

1.给孩子创建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心理、性格和人格的影响是决定性的,未成年人的心理和行为往往带着家庭的影子。根据国内外多项调查显示,父母经常吵架、家庭生活不协调,特别是父母离婚后,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孩子,学习差的多,有心理问题的更多。[5] 孩子生活在不良的家庭氛围中,在学校的学习自然也会受到影响。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教育放弃的对象,家长首先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2.给孩子创建和谐的校园环境

《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中第十八条提到,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受教育的权力,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不得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开除未成年学生。有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对哪位教师印象好,那么他就觉得老师对他好,于是他学习这门功课就十分努力。学生对老师的印象,其实就是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所促成的,之所以会产生教育放弃,就是教育者对学生的期望降低,学生对教师的印象也就不好了,逐渐地形成了教育放弃这一现象。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

(1)学校创造公平的教育环境。教育制度的不合理会导致教育放弃的产生,那么就要改革教育制度,完善教育制度。与此同时学校的教育制度应该充满人情味,不能因为学生成绩差、调皮就惩罚学生。

(2)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实践表明学生具有向师性,“向师性”就是指学生尊重、崇敬教师,乐于接受教师教导的自然倾向,希望得到教师的注意、重视、关注和鼓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育者多给学生一些关爱,多给他们一些鼓励,就有可能改变他们一生的命运。

(3)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什么样的学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人才观。教育者要正确地认识到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其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新的智能理论带来了新的教育内涵,这一教育思想对于正确认识和评价学生,因材施教,进行素质教育,推动教育改革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教育者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多组织一些活动,让那些想表现自己但没有机会表现自己的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并没有被老师放弃。教育者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不应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管理班级方面可以让每个孩子参与其中,培养他们的责任感,让他们感觉到自己也是这个班级中的一分子,这样也就不会感觉到自己是被老师遗忘在教室角落的一员了。

(4)教育者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素质。要想消除教育过程中的教育放弃现象,那么教育者就要转变教育观念,把追求利益之心转化为对学生的尊重和热爱之心。

不放弃每一个学生,用自己的高尚情操感染学生,让他们能够健康成长,这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者单位:袁建琼,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400715;任永红,遵义市巷口镇沙坪小学,贵州 遵义,563000)

参考文献:

[1][4]蔡辰梅,刘刚.论教育放弃与教育公平——教育公平问题的微观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1(3).

[2][3][5]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论乡土美术资源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运用策略 下一篇:中学导师制实践中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