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中的穷人区

时间:2022-10-11 12:10:51

“转型”中的穷人区

区域衰落型穷人区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大城市大型企业集中的工业区,由于企业改制、产业转型造成的产业工人贫民化。这些地区,企业集中分布,往往一个企业就形成一个甚至多个独立的居住区,自成体系,功能单一,多与城市综合功能难以协调,游离于城市总体规划布局之外。一旦企业走入困境,区域衰退现象必定凸现。二是资源型城市资源枯竭导致原有矿区没落,由于计划经济“全国一盘棋”思想作祟,这些地区产业转型多不成功,随意性强,昔日辉煌的矿区成为贫民集中的地区。

医治这类穷人区带来的城市疮疤,只能在发展中解决好居民的安置问题。这一切,都离不开产业转型和升级,并以此带动就业的增加。

鼓励中小企业发展提高就业率

辽宁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今年3月中旬在视察阜新时指出,要让转型振兴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棚户区的改造工作,关键是要解决好就业问题,特别是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

据统计,今后3年国企实施政策性破产还需安置360万人,辅业改制约有300万职工需要分流安置。由于传统产业衰落.失业人员积累多,如果处理不当,新的穷人区会在城市和厂矿周围迅速萌发。除政府主导的城市改造和新区开发外,为职工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将成为避免穷人区大范围出现的根本措施。

就业和经济增长本来应该成正比,但目前的现实是.经济增长的同时,原来的老工业基地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这是地方产业工人贫民化的主要原因。

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李凯认为,主要原因是国有企业调整改造过程中,大量冗员被剥离分流。生产结构技术等方面现代化程度日益提高,企业用人越来越少,这些都使就业问题成了制约经济增长的绊脚石。

从国外的经验看,80%以上就业机会的提供者不是大企业,而是民营中小企业。因此,目前的关键问题是,在老企业改造,健全机制,吸纳部分劳动力重新就业的同时,还要从根本上转变政府职能,发展民营经济,鼓励中小企业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资源枯竭之后

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不仅发生在计划经济国家,也发生在具有长期市场经济发展历史的国家。到目前为止,这两种经济体制的国家都没有彻底地、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资源型城市的被动产业转型本身及其面临的矛盾,大多是资源开发企业生产活动带来的负的外部效果。企业在经营不景气时可以裁员,甚至破产,而由此造成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却往往难以完全靠市场来解决。

对于地理区位较好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应当主动进行产业转型。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以自然资源的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在此基础上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培育第三产业,逐步做到以一个产业为主导,几个产业做支柱,从单一的资源型产业转变为多元的产业经济体系,将主要矛盾化解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之中,避免被动产业转型成本高、难度大、风险大的弊端,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综合发展,以避免新的贫民区的出现。

事实上,很多资源型城市没落后形成的贫民区,就是因为城市形成时就没有考虑转型的需要,由于缺乏替代产业和新的城市功能定位,资源枯竭后,转型盲目,缺乏长远规划。

由于部分资源枯竭型城市地处边缘,自然条件恶劣,历史上就不具备城市发展的优势。同时,企业破产后,这些地方并没有建成成功的替代产业和企业。以贵州汞矿为例,该矿地理位置较高,交通不便,属于典型的资源城镇,资源一旦枯竭,城镇的存在就失去了依托。由于政府主导的投资决策失误,该矿过去建成的玻璃厂、炸药厂、氯碱镁厂,由于规模有限,机制老化,不是倒闭就是被兼并,而兼并后的企业,很难满足地方解决破产企业职工就业安置的初衷。在地方财力困窘和大量企业劳动力存在的无奈现实面前,职工居住环境恶化成为该地方的心病。

对于这类贫民区,最好的出路是人口的转移和搬迁。在这方面,政府无疑应当有所作为。

上一篇:对症,才能下药 下一篇:迪拜天空中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