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健康的生活方式

时间:2022-10-11 11:33:37

如何培养孩子健康的生活方式

主持人语

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对人类健康影响最大的因素有四种,即医疗保健、环境、遗传及生活方式,其中生活方式一项所占比重高达48.9%,可以说是影响人类健康的最重要因素。生活方式是指个体采取的行为和养成的习惯之总体表现。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指有利于个体健康的生活行为习惯的总和。幼儿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孩子的身心成长,更有利于孩子的一生发展。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规定,3~6岁幼儿的健康目标是: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会保护自己;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这是对幼儿健康的基本要求。然而现实情况是,不少幼儿的生活方式不健康,比如挑食、偏食、喜好垃圾食品和碳酸饮料;长时间看电视、玩游戏,缺乏体育运动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直接导致儿童身体素质下降,肥胖、近视的孩子比比皆是,甚至患上糖尿病、高血压等成人病。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幸福,我们应高度重视培养孩子健康的生活方式。

家有胖墩儿烦恼多

(蔡女士,31岁,乳品公司管理人员)

我儿子蛋蛋出生时体重4千克,胖乎乎的很招人喜欢。小时候抱他出去,谁看了都会夸孩子胖嘟嘟的好可爱,总会忍不住亲一亲、捏一捏孩子圆圆的脸蛋儿。那时候我们很开心,觉得孩子胖乎乎的特可爱,公公婆婆更是对自己的大胖孙子喜欢得不得了,认为胖是有福气,谁也没想过有一天我们会为孩子的胖发愁。说起来,都是在饮食起居等方面太放纵孩子,没有让孩子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惹的祸。

我和老公上班都很忙,孩子一直由公公婆婆带,老人对大胖孙子很溺爱,生怕他吃不好、喝不好,每天挖空心思给他做好吃的,什么肉丸子、红烧肉、可乐鸡翅……天天不重样儿,而且任由孩子放开肚皮吃。这还不说,明明孩子已经吃饱了,他们还要再夹两块肉劝孩子吃下去,还说多吃点长身体。孩子上幼儿园后,因为担心幼儿园伙食不好,老人又给孙子准备了好多零食,鲜奶油蛋糕、牛角面包、甜甜圈、炸薯条、夹心饼干、巧克力、跳跳糖、鸭胗、卤蛋、鸡翅、鱿鱼丝……每天去幼儿园都要带上三五样儿。我儿子还有个毛病,吃东西必须喝可乐,否则他咽不下去,因此,为了让大胖孙子多吃点儿,爷爷奶奶成箱往家买可乐,放在家里让他随便喝。胡吃海喝的结果,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是孩子挑食偏食。因为有充足的零食,有太多太多好吃的,平时儿子根本不会有饿的时候,你想让他吃点不对口味的东西简直不可能。蔬菜他嫌塞牙,不吃;水果他嫌吃起来麻烦,也不吃。一碰到爱吃的红烧肉,他能吃下一大碗。如果哪天餐桌上的荤菜做得不合他的口味,他就会发脾气,拒绝吃饭,要么吃零食填饱肚子,要么让爷爷奶奶带他去吃麦当劳或肯德基。据他爷爷说,有一次他竟然一口气吃了1个比萨、1个火腿面包、1块鸡扒、1杯冰激凌,当时他才4岁多。其次是不爱运动。吃饱喝足了,儿子要么懒洋洋的不愿动,要么窝在沙发里长时间看电视,或者坐在电脑前玩游戏。他不愿出门,爷爷奶奶也不强逼,因为他们自己都不太爱出门,也很少户外运动,更别说有意带孙子出去运动了。记得有一次我们单位组织郊游,我带上了儿子。一路上他不停地玩手机游戏,一到宾馆就直奔电视找他要看的节目,一听说要去爬山,头摇得像拨浪鼓,坚持自己留在宾馆看电视。我觉得应该让他适当参加体育锻炼,想给他报个游泳班或武术班,他根本不去。幼儿园组织小朋友跑步、跳绳、打羽毛球等,他也不参加,老师怎么鼓励、动员都没用。

胡吃海喝加上不运动,儿子像吹气球一样很快成了小胖墩儿,5岁时体重30多公斤。最初我也没很在意,因为现在小胖墩儿太多了,多他一个也不显眼儿,所以我就没有多考虑肥胖会给孩子的健康带来什么危害。可随着孩子越来越胖,问题渐渐显现出来。因为肥胖,他爬楼梯都会气喘,时不时还头晕恶心。发展到后来,他精神状态越来越不好,嗜睡,注意力不集中。带他到医院一检查,吓我们一跳:孩子的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都超出正常水平。医生说,再发展下去,孩子患糖尿病和心血管病的风险很高。医生告诉我们,孩子这是“单纯性肥胖”,原因是摄入高脂肪、高热量食品过多,加上不爱运动,说到底是生活方式不健康惹的祸。

肥胖不仅给孩子身体上带来了危害,还给他心理上造成了压力。因为肥胖,儿子反应慢,学东西也比小伙伴慢,尤其是动手操作能力差,这让他很自卑。有时候因为他胖,小伙伴还会拒绝跟他一起玩甚至取笑他,他会特别难过。有一次我下班回来,发现他正站在入户门那儿使劲摁别人家的门铃,对方应答时他又不出声,然后再摁。我觉得奇怪,过去一问,原来他摁的是住我家楼上的豆豆家的门铃,有几个孩子在豆豆家玩,他想跟他们一起玩,可豆豆取笑他:“小胖墩儿,跑都跑不动,谁跟你玩。”他就很憋气,一个劲儿地摁豆豆家的门铃撒气。这件事让我更加担忧:孩子已经面临交往障碍,这对他的成长十分不利。

多重因素叠加,使我下定决心要帮儿子“瘦身”。我先从网上下载了有关儿童肥胖易引发各种疾病的科普文章给公公婆婆看,让他们明白肥胖对孩子造成的危害。然后,我开始着手改变孩子的饮食习惯,一日三餐减少肉类,增加蔬菜、水果、杂粮等,把家里的零食改成各种各样的水果,把可乐换成鲜牛奶和酸奶。“管好嘴”的同时,我又想办法让儿子“多动腿”,接送他上幼儿园以前都是开车,现在我改成了步行。一有机会就带儿子爬楼梯,尽量不坐电梯。刚开始儿子爬不了几级楼梯就气喘吁吁、满头大汗,我就给他鼓劲儿:“你变瘦了,小朋友就都喜欢跟你玩了,只要坚持,慢慢地爬楼梯就不费劲了。”我还让老公多陪儿子做运动,慢跑、游泳、骑自行车什么的。儿子的体重慢慢降下来了,反应明显比以前快了,性格也变得开朗了。我计划着,持之以恒,在三两年内完全纠正儿子的不良生活习惯,培养他健康的生活方式。

趣味中养成好习惯

(黎女士,33岁,街道干部)

我女儿芸芸今年刚5岁,我自认为她是个十分优秀的孩子,不是说她会认多少字,会背多少古诗,有多么出众的才艺,而是她有着特别好的生活习惯。比如我女儿很少吃零食,对垃圾食品更是敬而远之,每天早睡早起,生活十分规律,而且喜欢运动,活泼开朗……我觉得这些良好的生活习惯会让孩子终生受益,从某种意义上说比开发智力、学习才艺更重要。记得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接受记者采访时,当被问到一生中他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的时,他的回答是:“在幼儿园。”记者非常惊奇,又问:“为什么是在幼儿园呢?您认为您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他的回答是:“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事实上,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他们终生所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在幼儿园里养成的良好的生活习惯。我深受启发,意识到要让孩子将来有所作为,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快乐的生活,就要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此,我把对孩子的关注点更多地放在了习惯养成上,并为此想了不少办法。

我的第一个办法是“生动图示”。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单靠给孩子讲是不行的,而且你唠叨多了孩子还会反感。怎么办呢?我想到了我们街道“一站式”服务办事大厅里,都贴有办事的图示,将办事的流程、注意事项等用图示标示出来,一目了然。我便借鉴过来,用图示的方式提醒女儿记住生活中需要遵守的规矩和做事的程序。我把洗漱、吃饭、睡觉、上厕所等生活环节都画成图画,每个环节该怎么做,有哪些注意事项,都用生动的图画表现出来,贴在相应的位置。比如,关于洗漱的贴在洗手间门口,关于吃饭的贴在餐桌附近,关于睡觉的贴在孩子床头。然后,引导孩子对照图示去做,她要是忘了某一项,比如吃饭之前没有洗手,我就指指图示提醒她,她就会立即去做。有了图示引导,孩子看的次数多了,照着做的遍数多了,自然就成了习惯。

我的第二个办法是“让事情变得有趣”。孩子都喜欢玩游戏,我经常以游戏的方式让女儿做某些事情。比如芸芸最初不喜欢洗澡,每次给她洗澡都像打仗一样要折腾半天。我一开始曾给她讲道理,说不洗多脏啊,容易生病什么的,可她根本不听。后来我又改成鼓励,告诉她洗完澡很漂亮,大家都喜欢干净的孩子,也没用。再后来我就琢磨把“洗澡”变成有趣的游戏,给孩子买了带卡通图案的毛巾、浴巾、脸盆等,还买了一些能在水里玩的玩具,比如会游水的小鸭子、能在水里翻跟头的机器人等。有了这些玩具的吸引,洗澡就变成了孩子的开心游戏,有时候她还会主动要求洗澡。“游戏”不断重复,就变成了孩子的习惯,孩子开心,大人省心。

我和老公都说女儿是“杂食动物”,她不挑食,吃吗吗香。但以前她可不是这样的,跟不少小朋友一样不太喜欢吃蔬菜、水果,我便让她多跟蔬菜、水果亲密接触,带她到外婆种的菜园子里摘黄瓜、豆角、西红柿,带她到乡村果园里摘荔枝、橘子、杨桃等,她既认识了各种各样的蔬菜、水果,也品尝到了自己动手采摘的乐趣,每次都特别开心。记得有段时间,女儿对豆类食品比较反感,总说有股怪味。我灵机一动,结合幼儿园开的科学课,给她买了一袋黄豆和一套生豆芽的盒子,指导她生豆芽,每天提醒她换水,让她观察豆子的生长并用相机拍照。连续一周,女儿每天都用心观察和拍照,兴趣很浓。生豆芽的拓展效果是,女儿慢慢喜欢上了吃豆类食品。

孩子天性喜欢游戏,当一切都变得妙趣横生时,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就不难了。

父母的示范很重要

(吴教授,男,48岁,学前教育专家)

健康的生活方式,由一个个良好的生活习惯组合而成。当一个人在绝大多数的日常生活细节上拥有了良好习惯时,他也就有了健康的生活方式。那么,做父母的该如何有意识地让孩子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呢?除了以上两位家长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相应的方式方法,我觉得父母的示范十分重要。

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这句话,我的理解是,家庭是孩子良好习惯形成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是孩子生活方式的示范和样板。事实也证明,父母的生活观念、生活态度、生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尤其学龄前儿童,最容易受到成人示范的影响。在此,我特别提醒家长两点:首先,家长要建立健康的意识和认知。我们说“认识影响行为,行为决定健康”,有了正确的生活观念和对健康的认识,才可能有健康的生活方式。有些家长的某些观念很有必要加以矫正,比如认为孩子小的时候胖一点不是问题,长大了自然而然就知道控制体重了,没有意识到肥胖已经成为威胁儿童健康的主要“杀手”。过去,人们以为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脂肪肝、糖尿病等是成人的“专利”,现在这些疾病不断呈现低龄化趋势,就跟不少孩子因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的肥胖有关。即便有些肥胖儿童小时候看着很“健康”,没啥毛病,但成年后发生疾病的危险性也远远高于正常儿童。中风(脑溢血、脑血栓)与心脏病并列位于成人病榜首,但早期形成原因却与儿童时期养成的不良饮食习惯和肥胖有着密切关系。家长要清醒地认识到,从小培养孩子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发育和健康,还将让孩子一生受益。

其次,家长要为孩子作出好的示范。孩子的生活方式,大多来自学习和模仿,其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往往是自己的父母。因此,父母要特别注意给孩子作好的示范,防止不良示范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比如,父母经常在饭桌上当着孩子的面议论哪种食物好吃,哪种食物不好吃,孩子便会对“不好吃”的食物有偏见,认为爸爸妈妈都觉得不好吃,肯定就不好吃,从而养成挑食的毛病。还有的父母喜欢吃零食或洋快餐,不吃早餐,爱吃夜宵,暴饮暴食等,这些不良饮食习惯也很容易被孩子模仿。有的家长一吃完饭就窝在沙发里看电视,或者沉迷电脑游戏中几个小时不挪窝,孩子也会跟着学。因此我们说,孩子的生活方式出现问题,父母最好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要想让孩子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父母最好先作出表率。

总之,引导孩子追求健康的、全新的生活方式,就是交给孩子一把赢得一生幸福的金钥匙。

上一篇:贤妻弱肩有担当,创业、捐肾只为给丈夫撑起一片... 下一篇:用手讲一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