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育健康教学中塑造大学生的和谐人性

时间:2022-10-11 11:02:07

在体育健康教学中塑造大学生的和谐人性

摘要: 本文根据体育健康教学的教学特点与实践功能,结合现代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讨论了教师如何在体育健康教学中塑造大学生全面和谐的人性。

关键词: 体育健康教学美育和谐人性

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激烈竞争,会引起精神匮乏、人的片面发展、人格异化,这给当前的社会教育工作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即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品德修行,使之具备健康向上、全面和谐的人性,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广大青年体育教师要提倡体育健康教学,即结合学科自身特点,结合教学实践功能,重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使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时俱进,符合社会和时代的要求,完善与丰富个性,进一步塑造学生全面和谐的人性,促使其转变为社会化的人,这是现代教育基本理念的要求,也是我们体育健康教学中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重要体现。

大学生要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并充分发展自己全面的优秀个性,从而具备全面的知识、技能、态度、情感和行为,这是人的社会化过程的一部分。

一、体育健康教学的自身特点和实践功能

1.体育教学很重要的特点。

要以身体练习为基础,同时还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而且许多运动方式都具有集体性、协同配合性的特点。这些特点能够培养大学生健康向上的竞争意识,从而形成和谐稳定的学习交流氛围。

2.体育健康教学的实践功能。

体育运动不仅能促进大脑的发育,改善机能,为人们从事智力活动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而且能增强人们的观察力、记忆力,使人们情感丰富、精神健康,适应现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现代体育所具有的功能很多,有健康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交流功能,还有政治经济功能、对外交往功能、科学研究功能等多种派生功能。这些功能在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完善与丰富人的个性,进一步塑造全面和谐的人性,具备健康快乐的精神,同时促进体育运动在人类社会中的不断发展。

二、构成和谐人性的几个方面

1.唤醒人的感性,使理性和感性达到平衡状态。

人应该是自由而和谐的,美育的精神实质上就是体现人的生命自由精神,它能进一步激励人的自我发展的强烈愿望,使人在享受生命快乐的同时,积极地走向健全生命的发展历程。感性和理性的和谐、平衡,还有自我心理控制力,这些是具备完整人性的前提,也是达到人自身完善的过程。完整的人性应该是具有生命活力的、具有深切的生命体验的和具有丰富情感的,人要有更高级的精神文化价值存在,这是现代绿色人生的内在要求,是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审美教育在大众文化时代肩负的使命。

2.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人类文化的主体。

符合美的规律的主体才是具有超越性的,才是人类文化创造的真正主体,畸形的、不完善的、不和谐的主体人格是社会前进的阻力与灾难根源。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所以关心人的本身,不仅是科学家的事,更是人文社会科学家的重要职责。马克思指出:“社会进步是人类对美追求的结晶。”培养健康的审美意识,可以发掘社会生活中固有的美来启迪人性、启迪人心,培养高品位的生活情趣,提高人的艺术化生存能力,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使每一个人都拥有心智生活。

3.全面建构教育、知识和对美的敏感,建构全面和谐人格。

美从感性出发,但最后的指归却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使道德精神能够升华。全面的人格理想、和谐的人格不仅是个人生命和人生的要求,而且是塑造人类文化创造主体的时代要求,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要求。我们都知道,没有教育、知识,以及对美的敏感,人就是木然盲从的;没有礼貌和对美的敏感,即使有知识,也会变成卖弄学问、轻浮的人;不具备更多的人类品质,就会被社会淘汰。所以,人生是多面统一的和谐整体,完整的人生是实用活动,科学活动与美感活动的均衡发展。

三、在体育健康教学中如何塑造大学生的和谐人性

1.教导学生基本生活技能。

人的基本技能都是靠后天学习获得的,因此,应该在体育健康教学中适时地将教学特点结合课的内容,采取相应的手段,使学生的基本活动技能进一步加强。在注重身体锻炼的走、跑、跳、攀、爬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活技能的基础上添加心理上的情趣美,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对未来社会的生存能力。例如: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场地器材的布置,有助于他们掌握更充实的生活技能(包括基本生活技能和劳动技能),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个人品质,如坚韧不拔,谦虚好学,诚实,关心他人与集体,有远大志向,等等。这些良好的品质,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和谐性格,适宜社会发展的要求。

2.美感教育,发展人际关系为学生个体社会化提供条件。

教育学生遵守社会规范,有对美的敏感,其目的在于促进个人对社会的义务感和责任感,培养学生具备未来的社会角色所必需的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全面通过师生互动来和谐师生与生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和谐人性。

(1)加强规范教育和美感教育。体育健康教学本身是一个有章可循的,有一定约束的教育活动,又是在教师的组织和学生参与下进行的育人活动。教师采取值日体委制度,即在课中让每位学生轮流当体委,体会“管理者”的角色与规范,既可培养其管理能力,又可使其对纪律和规范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使学生明白在社会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依赖性越来越明显,既竞争又团结,是这两者间有机的组合。只有在健康和谐的氛围中才能互动向前进步。

(2)加强课的互动性,发展学生人际关系。体育健康课是一个小的“社会”互动场所,在体育与健康课别是在激烈对抗较强的教学中,学生角色变化较快,一会儿是角色的观众,即参观者,一会儿是角色的扮演者,即项目运动的参加者。在个人之间,集体之间交互作用更为频繁。会不时地对学生提出思想品德方面与和谐配合的精神的考验,还有在篮球教学中,在学生基本掌握技术动作之后,举行分组半场淘汰赛,并让学生自己做裁判;在排球教学中,采用传、垫、扣组合练习时,每个人轮流参与三个点的技术练习,还有分组三打三,等等。对方犯规时是毫不计较还是“以牙还牙”,裁判误判时是大方宽容还是斤斤计较,集体配合不够默契比赛失利时是相互鼓励还是相互抱怨,所有这些都是自我教育或接受教育的良好体验。学生充分融入课的角色,会体验到多个角色的新奇感,从而产生角色扮演过程的愉悦,进而和谐人际关系,愉悦身心,完善个性,丰富人性,促进社会化的进程朝良性方向转化。

3.传授文化科学知识,为塑造学生和谐人性提供文化基础。

人类的延续就是人类文化的传递。体育健康的科学知识是体育的文化范畴,它在人类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相关的知识能够让学生学会合理而健康的生活方式。教师有必要使学生懂得怎样才叫健康的生活方式,怎样学会有益的本领,并且通过传授这些知识,不断地发展他们的精神需要,以及对美的感受,培养他们享受人类所创造的文化财富的能力。

(1)将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充实到讲授中去,使讲课内容更加丰富,涵盖的面更广。体育与健康理论课内容广泛,涉及体育心理学、生理学等众多学科。体育教师应在课前广阅博览,认真学习,关注多种科学知识,并在有限的课时里,优化课的结构,合理讲解,使学生有效地掌握文化知识。

(2)结合实际,在教学中引用最新国内外文献资料介绍给学生。生活中的精神文化渲染,能让学生沉浸在体育文化氛围内,去畅游体育文体的博大精深,同时教师应结合校本中的体育部分,给学生传授身边的体育文化,让其受到更直接的感染。

(3)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创新教学法,采用投影、实物、图片等手段,调动学生对体育科学知识学习兴趣;采用考核和竞赛的方法,促进学生健康向上的学习,使其对体育健康的理论知识有较强的认识。

在时下提倡的体育健康教学中,加强学生适应时代的道德品质要求,进而丰富学生的个性,塑造学生全面和谐的人性,是社会发展、时代进步所必须的。在新的课程理念鼓舞下,在“健康第一”教学思想指导下,广大教育工作者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在教学中,既要张扬学生的个性,使其健康成长,又要使其个性和谐化,符合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1]刘俊庭.大学生健康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陈望衡.美育与素质教育[J].教育研究,2001,(7):45.

[3]张世英.审美意识:超越有限[J].北京大学学报,2000,(1):6.

[4]尼采.悲剧的诞生[M].三联书店,1988:5.

[5]杜卫.个体审美发展述评[J].哲学动态,2001,(6):17.

[6]朱光潜.谈美谈人生[M].P126,P31.

上一篇:高校与社区武术运动互动发展研究 下一篇:小学英语开放性作业设计多维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