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女工布贴画的审美与创新

时间:2022-10-11 09:43:33

浅析女工布贴画的审美与创新

摘要:中国石油大港石化公司生产一线的青年女工和退休女工组成的创作群体历经二十余年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提升,打造出“大港石化女工布贴画”这一石油企业文化品牌,完善了自己的审美观念和创新特质,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布贴画;石化女工;审美;创新;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J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165-01

布贴画原名宫廷补绣,俗称布贴画,又名布堆画、布摞花,是一种形式感强、装饰性强、内容丰富的美术创作,是我国民间独特的手工艺术。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来自中国石油大港石化公司生产一线的青年女工和退休女工组成的创作群体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提升,让布贴画成为独具特色的艺术创作,赢得社会各界的肯定:先后在中国美术馆、东方艺术馆举办画展,赴罗马参加“天津―意大利”文化周活动,大型杂志《中国》以13种文字向110个国家和地区专版介绍,《工人日报》、《天津日报》、《今晚报》、天津电视台等多家媒体予以关注和报道,成为中国石油文化艺术中知名的企业文化品牌。

一、女工布贴画兼具四美:造型美、材质美、装饰美、实用美

一是造型美。女工们创作的布贴画大胆借鉴了装饰画的炫丽色彩、版画的高度概括、国画的奇巧构图,因而造型上的夸张与变化在视觉上产生了不同感觉,这些感觉随着造型、色彩、材料质感的不同及题材要求的不同而形成轻快、稳重、娴静、活跃、优雅等不同的视觉审美及心理愉悦,富于层次感。

二是材质美。布贴画艺术除造型外,材料质感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布料之间搭配形成的效果,由于布料的质地、种类、光泽、纹理的不同,出现了质感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效果和视觉感受。

三是装饰美。布贴画有自己的一套艺术语言,有别的画种不能代替的艺术面貌,它有时注重造型与装饰的有机结合,强调装饰画面构成,更多地吸收平面具有东方文化意味的艺术语言。

四是实用美。布贴画具有使用和欣赏的因素,审美从本质上赋予布贴画艺术内涵,而装饰从实用角度界定了布贴画的艺术外延。

二、女工布贴画的发展历经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

起初,大多数女工缺乏专业美术知识,工会文化中心就利用晚上办起布贴画辅导班,没有原材料,女工们纷纷到各个裁缝店甚至市里去寻找购买,或者将家中积存多年的碎布头拿来,边学习边创作;没有可参考的书籍、画刊,他们用心观察、用心思考、投身于火热的生活中,寻找可创作的素材。布贴画创作队伍由最初的4、5人到如今的50名骨干,作品由拙稚的几十幅到如今的千余幅成熟之作,上百幅作品在中国美术馆、东方艺术馆先后展出,受到观众好评。

三、石化女工布贴画作品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创新

正如潘天寿老师所言:不同才是艺术。女工们深入到生活和艺术实践之中学习体会、感悟成长,汲取传统与现代艺术的精华,在继承中提高、在探索中创新,努力创作自己的作品。

1.注重具备创新思维。不过分强调传统美术创作中的技术技能,而是强调“以我家笔墨,写我家山水”,提倡个性,提倡拥有美术创造能力、审美创新能力。

2.注重把握生活契机。时刻不忘生活是创作的源泉,通过布贴画创作,不但使女工们简单乏味的生活得以升华和提高,而且不断激发女工们的工作热情,充实丰富了她们的业余生活。

3.注重体现作品的艺术性。布贴画是写实与抽象二者完美的组合,是自然与规律的和谐统一,要努力做到选题精、构思巧、手法新、态度勤,在补贴画创作过程中选择题材要依据个人对生活的认识不同而有所侧重,做到构思巧妙、打动人心,所用材料更要做到新、奇、特,对作品的制作要用脑、用心、用情、用爱,精益求精。废弃的布头是唯一的,难得下次创作还能找到一模一样的材质,也因此决定了每幅布贴画作品的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因而具备了独特性。2009年,在公司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女工们奋战43天集体创作的巨幅布贴画《富贵牡丹图》,被中石油总部大厦永久珍藏。

四、不断地探索创新,女工布贴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平凡中透出清雅,朴实中蕴含俏秀,古拙中蓄积轻灵,跳跃中展示蓬勃,具有很高的艺术品位,要么继承了中国民间传统绘画风格,写意、写实、写情,要么颇具现代绘画之风,动感、动心、动人。二十年栉风沐雨,二十年不懈探索,女工布贴画从无到有、从弱变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多方媒体的评价,盛赞女工们“珍重艺术,热爱生活”。大港油田也因“石化女工布贴画”而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如果说,中国石油的版画让我们深刻感受到现代工业文明飓风般的呼吸和强劲的脉动,那么大港石化女工布贴画让我们领略着远古的情思、温馨的回忆、幸福的生活、真切的向往。它仿佛是春夜的喜雨,陶冶着情操,又如同初绽的新葩,诉说着石油人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

上一篇:浅析南\北宋山水画构图审美形式的变化 下一篇:浅谈素描的意象绘画形态及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