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在学习视域下的个性化学习取向

时间:2022-10-11 09:42:59

泛在学习视域下的个性化学习取向

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智能终端设备的推陈出新,人们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从数字化学习过渡到移动学习,再到时下的泛在学习。泛在学习作为无时不在的沟通方式和无处不在的学习方式,在便捷的同时体现一种个性化,也引领今天的学习趋向个性化。为此,未来的个性化学习时代应该让每一个孩子都进入合适的学校,都接受因材施教的教育,都获得人尽其才的发展机会,让学习成为快乐体验。

个性化学习 泛在学习 教育价值 因材施教 人尽其才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中,人类利用技术改造着社会,而新技术不断涌现,又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同时也促进了人的自身发展,尤其是为人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泛在化技术环境与学习模式带动了教育的深度信息化和广泛的变革,泛在学习的出现也促使我们的社会随之进入一个广泛的个性化、内在需求型终身学习时代,这既是对个性化学习的呼唤,更为确立个性化学习的新发展取向创造了条件。

一、为个性化学习提供更大可能的泛在学习

泛在学习(U-Learning),顾名思义就是指无时无刻不在的沟通,无时无处不在的学习,是一种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获取自己所需的任何信息的个性化学习方式。泛在学习可以创造智能化、便捷化、潜移默化的且无处不在的环境让学生充分获取自己需要的学习信息,这与让学生到图书馆或学校进行有规定要求的定向学习或通过网络获取规定的学习信息有很大的差异。泛在学习的目标就是努力创造能够让学生随时随地、利用任何终端、以舒适安全的方式进行个性化学习的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实现更有效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1]在泛在学习环境下,学生可以自觉而自为地借助泛在学习设备、泛在通讯网络、泛在计算技术营造一个无缝学习空间,依据个性化需求和兴趣指向通过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逐步提高自身的知识获取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性。

与其他学习形式与环境对比,泛在学习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泛在性。即学习的发生是泛在的,学习服务也是泛在的。学习者可基于自身的需求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持续地、无缝地获得各种嵌入和非嵌入的无所不在的学习支持。二是易获取性。即学习环境的开放性、兼容性及信息与物理空间的整合,使学习者有较强的体验感和良好的接受度。多样化的通信方式和高性能的通信使得学习者能够很容易地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工具和方式。三是交互性。即学习者利用终端设备随时与专家、教师或者学习伙伴进行同步或异步的协作与共享交流,也可以随时随地从泛在环境中获取信息,将学习行为从校园带到整个社会,从真实生活带入无限的智能空间。四是适应性。主要是指学习资源的适应性。泛在学习是一种“量身定做”的学习,即学习者可以通过情景感知设备(数据手套、头盔式显示器、手控和声控输入设备等)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情境下方便快捷地提取到最适合自己特点和需要的学习信息和学习支持,满足最便捷、最适切的学习需求。因此学习资源平台系统要能够根据用户所用设备的物理参数信息以及不同用户的不同操作,自动推送与呈现适合格式、适合数量、适合内容的学习资源,实现技术环境和个性特征的自动适应与最佳对接。[2]五是学习环境的情景性。泛在学习社会,计算机已经悄无声息地融入到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在学习者无意识的情况下融入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这种情境中,学习者可以体验真实的学习环境,学习进程是无缝变换的且没有被学习者觉察,学习者意识不到学习环境的存在,容易引向自觉自律学习状态和养成自觉性学习习惯。六是以现实问题为核心。学习本质上是学习者感受和体验的过程,泛在学习为坚守学习本质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条件,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一种根据学习者需求的自我导向、自主控制的过程。这种学习以学习者的学习任务和认知目标为焦点,其目的旨在解决学习者在现实中所遇到的问题,而不在于资料的收集和学习工具的使用。[3]可见,泛在学习完全是一种自在、自发、自由的学习自助方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学习理念,为人的自由发展和个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可能,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更大的便捷和帮助。[4]

所谓个性化学习就是培养和强化学习者良好个性素质和预防与改造学习者不良个性素质相统一的学习实践过程,是促使学习者的现实个性素质向理想个性素质转化的过程。[5]“它强调尊重人的个性和对人的个性潜能优势进行挖掘,主张培养良好个性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提倡依据个人学习需求的学习特色化”[6]。这种学习要求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和独特性,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唤醒学生求知的天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自己已有的基础上尽可能充分地发展,最终使每个人各得其所,人尽其才。个性化学习需要更便捷的学习方式、更广泛的学习资源、更多样的学习途径和更多能够从知识传递中被解放出来的教师,泛在学习正是能够满足这些需求的学习方式与学习环境。

二、泛在学习视域下的个性化学习取向

泛在学习时代的来临,既给个性化学习的广泛开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更引领着个性化学习的取向,这一取向主要表现在个性化学习的前提(以合适学校为载体的学习环境)、个性化学习的过程(以因材施教为主要途径的学习方式)和个性化学习的结果(以人尽其才为归宿的学习目的)三个方面。

1.个性化学习环境

泛在学习时代的来临为教育发展带来了个性化改革的良好机遇,为此,各级各类学校要适应泛在学习需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个性化学习环境,把学校打造成为各具特色、适合于不同学生个体需求的学习乐园,为学生有效学习和获得良好发展创造学习环境,即以合适学校为载体的学习环境。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指出:“教育必须日益关心所有儿童和青年的最充分的发展,而学校的责任是提供能够使每个学生达到他可能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平的条件。”[7]为此,学校教育应当进行相应的改革,在泛在学习背景下,创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能化学习环境,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模式,肯定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借助无处不在的便捷网络,结合学校和区域的优势教育资源,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源源不断的动力和适合学生需求的学习资源与条件,并提供便捷的无处不在的学习方式和资源,以适合学生不同程度、不同时刻发展的需要,真正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2.个性化学习过程

泛在学习视域下的个性化学习过程只有通过因材施教才能实现,而因材施教从孔子在教育教学中践行之后的两千余年中,历经道尔顿制、文特纳卡制、程序教学法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法等改进,不断完善,日趋便捷和成熟。今天,泛在学习环境的到来,更是为因材施教创造了无比便捷的条件和得天独厚的契机。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称:“在过去的世纪中,教学的最大错误是:假定全体儿童是没有差异的同一个体,而以同一方式教授同一学科般地对待全体儿童。”[8]在此,加德纳切中时弊地指出了统一标准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否定了儿童的本质属性,即儿童是具有不同发展需要和发展方向的个体,同时强调关注学生的差异性优化发展是今后教育教学的应然取向。泛在学习视域下实现因材施教的途径主要有三种:第一,让趣味化的学习内容借助网络变成可体验、可参与的实践的过程,并利用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移动教育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泛在学习中的教育资源共享。第二,实现教学方法游戏化。游戏化教学主要指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通过对游戏教育功能核心价值的总结,将游戏的趣味性、参与性和情境性的特点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并将教学策略和评价方法与之相配合的一种教学模式。[9]让以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学习过程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第三,实现评价方式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育评价要依据个体发展需求和心理感受进行发展性评价,重视过程体验、学习兴趣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为人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教育评价必须由单一评价变革为评价方式和评价主体多元化的个性化评价。

3.个性化学习结果

孙中山先生指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孙中山《上李鸿章书》)可见人尽其才不仅是实现个人价值的精神归属,对国家和社会的和谐与发展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人尽其才是指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够通过教育以关注个体差异为前提获得与其自身潜能相适应的最大程度的发展,即实现每个人的自我价值,这是教育结果公平的终极价值追求。“因材施教”所追求的教育结果不是使所有的学生最后获得同样的发展类型或发展水平,也不是让学生去做自己不感兴趣或没有专业特长的“舒适工作”,而应当使每个学生达到他们应该达到的水平,具有他们应该能够具有的才华,追求能够激发他们的热情、发挥他们的潜能的事业。[10]泛在学习视域下的个性化学习结果就是追求人人成才、人尽其才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理念,让每一个人通过学习自己喜欢的知识与技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成为追逐自己梦想的快乐追梦人或者最好的自己。正如袁贵仁所希冀的“中国教育梦”:“教育要为每一个孩子播种梦想,点燃梦想,最终实现梦想。”要想做到人尽其才,首先需要改变人们对职业和人才的认识,也就是说,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能够在自己喜欢且擅长的方面发挥作用、创造价值的都是人才;其次就是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人们在尝试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过程中减少或消除后顾之忧;同时要转变人们的功利性价值取向,淡化物质依赖,强化精神享受与理想追求。

参考文献

[1] 刘婷,丘丰.论未来终身教育新模式――泛在学习.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3).

[2] 余胜泉,杨现民,程罡.泛在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资源设计与共享――“学习元”的理念与结构.开放教育研究,2009(1).

[3] 潘基鑫,雷要曾,石华.泛在学习理论研究综述.远程教育杂志,2010(2).

[4] 颜士刚.李艺.论教育技术化是技术教育价值的实现和彰显.电化教育研究,2007(12).

[5] 刘文霞.完整地理解个性教育.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

[6] 胡卫星,田建林.未成年人创新人才个性化网络培养平台的设计与开发.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2).

[7] 布鲁姆.教育评价.邱渊,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8] 邓志伟.个性化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9] 张晓英.对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小学教学参考,2010(10).

[10] 梁秋英,孙刚成.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及启示.教育研究,2009(11).

[作者:孙刚成(1969-),男,河南濮阳人,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王莹(1989-),女,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人,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硕士;杨眉(1978-),女,陕西阎良人,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

上一篇:浅论“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 下一篇:初中语文诗歌有效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