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德国职业教育模式本土化的思考

时间:2022-10-11 08:36:17

关于德国职业教育模式本土化的思考

摘要:文章以德国考察学习为依据,对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及中、德职教模式的区别等进行了阐述,并对我国职业教育进行本土化思考和职教改革的实践探索,提出了一些针对发展我国职业教育教学的观点和建议。

关键词:双元制 职业教育 改革 教育体系模式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各国之间正在不断的进行成功职教模式和经验的交流与学习。作为中德两国合作项目――“职业教育合作”的成员之一,笔者此前赴德国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考察学习,并亲身体验了“双元制”对德国教育及德国工业发展所产生的深远而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如果没有双元制就没有德国的技术和德国的今天。那么,德国的“双元制”教育到底有什么特点?这种教育模式是否适合为我国所用?

一、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

1.“双元制”的职业教育模式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途径就是紧抓实践教学,其培养模式则是目前被各国普遍学习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双元制”是指学生一方面在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教育的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另一方面又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也就是说,“双元制”中的“双元”指两个层面的含义:“一元”为职业学校,另“一元”为企业培训。这是一种将企业与学校、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相结合,以培养高水平专业技术工人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制度。德国联邦政府也发动社会力量(包括同业工会、行业协会、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共同关心和支持办好职业教育,形成一股合力,共同承担义务,推动职业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

2.多元的教学组织形式

德国的职业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的任务是对教学过程进行调节和控制,为学生的独立学习提供咨询和辅导服务,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开发式学习和自我控制练习。德国职教教师以行动导向为思想而设计课堂教学。基于行动导向思想的教学方法有很多,主要有项目教学法、任务设计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另外,在德国教室的内部设计体系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教学过程中师生间互动的程度。在德国的职业教室里,课桌的设计极其独特,图1为德国职业教室中常见的课桌,通过摆设可以设计成为图2或图3的形状,组合后貌似像实验室,其实却为德国常见的教室设计,这种室内组合巧妙地扩大了互动空间,这里的互动不仅仅为讨论而讨论,为热闹而热闹,而是让学生之间形成有争论的统一。

图1 图2 图3

二、我国职业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但由于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与经济社会发展仍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与德国相比,我国的职业教育在教育体制和教学现状等多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在积极借鉴德国职业院校实践教学的经验时,要明确实际存在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环境的差异。

1.国家对职业教育投入相对较少

国家的监管和政策方面的不完善导致了校企合作不能像德国那样有实效性。校企合作从本质上来说应该是一种优势互补的能动关系,任何一方的重视程度和参与程度都会影响着这种合作效果和深度,而在我国,企业与学校之间进行合作的积极性没有被激发出来,在校企合作的实践过程中,合作的效果和深度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学校在寻找合作企业的过程中缺乏对目标市场的界定,不清楚哪类企业能够在哪些方面与之合作,而企业也缺乏学校培养人才方面的信息,因此,一系列的原因导致了校企合作的不完善。我国目前的情况是职业教育行政管理,远远跟不上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的步伐,并且监督机制也有待完善。

2.教学分配不均、评价体系不完善

德国职业教育理论教学占很少部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基本上为3∶7。我国职业教育很多的教学课时用于理论教学,从而导致理论课与实践教学的时间几乎持平,实践教学时数偏少,必然影响学生对实践操作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在德国的职业学校里,不存在学生单科不及格的现象,不通过可以重来,其评价主体也并不仅仅取决于在校教师的评定,同时还包括企业的评价。而在我国的职业教育测评体系中,学校则是评价学生的主体,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主要还是要通过考试进行,笔试或实践操作,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可能成为操作工人而非创新性技术人才,很不利于职业学校的技术教学和学生的个性发展。

3.师生比例失调、教学条件不完善

在我国的职业院校里,学生多、教师少、教学设备不足、实训条件差距太大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与德国每班级只有30人左右的教学规模相比较,显然“双元制”的教学模式不可以也不能全盘的应用于我国的职业教育中。那么,针对我国的具体国情与职业学校的教学现状,如何从实际出发、以现实条件为根本来做好我们的职业教育?

三、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观点和建议

在我国大力提倡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人们已经认识到了职业教育对发展我国经济的重要性,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起步较晚,与国外职业教育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有许多方面有待改进、增强。笔者认为,德国的职业教育、尤其是“双元制”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借鉴德国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以及职业院校的现状,笔者认为需要重点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我国的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与德国职业院校有很大的区别,德国职业院校基本是以校企合作为根基的“订单式”培养学生的模式,而在我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模式还没有形成足够的规模,工作的推进也困难重重,甚至事倍功半,效果难如人意。为进一步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学校与企业之间应进一步加强合作的力度和深度。任何一种培养模式的建立都不能独立的进行,它需要政府的牵头、政策层面的配套,在学校和企业两方面进行政策上的扶持和帮助,比如:在学生入学的同时,即由企业选拔草签就业协议,并接受学生的实习,企业因此享有税费减免等经济利益、社会效益,以此来激发企业参与学生培养的积极性。我院与中科院下属一家电子类高新企业的合作获得初步成功,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职业教育也应更多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学习参考德国职业教育的比较成熟的做法,对我国建立和完善行业参与的机制具有极大帮助。目前,我国已形成几乎涵盖各个行业领域的行业组织,但它们并没有完全参与到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即使是参与其中的行业组织,其功能也比较单一,并且多是由职业院校主动邀请,还没有形成行业组织与职业教育的主动互动。因此,我们应该在职业教育改革中,加快行业组织建设及其职能确立的程序,促进职业教育的有效发展。笔者在我院汽车类专业引入国内两家行业协会参与专业教学方案制订和合作培养的做法,在毕业生质量和就业质量等多方面已收到良好的效果。

2.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

在专业课的教学设计组织中,教师要注意学校现有资源的充分利用。要尽可能的采用“不求为我所存、但求为我所用”的教学设计理念。以现有的教学资源设备为基础,从外延和内涵两方面入手改善学校教育教学的实训设备条件。外延上:多渠道、多途径引进和注入优质教学资源, 可以通过政府、社会及民间组织引进和注入优质教学资源,也可以通过合并、合作、共建、兼并和重组等方式增加可利用资源。内涵上: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来挖掘教学设备的利用率,更新教学设计理念,继续进行基于行动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改革和实践等。无论是以外延还是内涵的途径,其最根本的还是要以实际的教学入手,在实际的教学中,使教学资源的使用和管理机制、方法做大胆改革和探索,提高使用效率和效果,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实效性。在这方面,我们的探索取得了实质的成效,目前我院汽车类专业与周边三家大中型汽车制造企业、三家知名汽车营销服务企业和一所中等职业学校成为签约合作单位,并真正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大大改善了校内实践教学和实习条件。这已经成为我院的一大特色。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教学方法的改革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或方法的改革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从而使得学生在离开学校后能成为一个其个性既得到发展又能学到专业技术、技能,既可以为个人谋生之准备,又可以顺利就业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而准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构建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个人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在具有独特的中国国情下的职业学校里,教师可以采取一些具体措施来进行教学方式的改进从而提高教学效能。

(1)化抽象为具体、化高深为通俗

学习是主体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然而,在高职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生源、自身素质等特点必然决定了在教学中的难度,尤其是对于具有抽象性的知识点。高职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学习能力不强等特点必然要求教师在教学策略上加以改变。对中职和技校学生教学更应如此。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将那些学生看不到、很难理解的知识点以看得见、摸得着、用得到的事物作为描述的教学先行材料。只有当学生真正将知识点理解了才可以进行更进一步的知识重组和建构,才会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这需要教师花大工夫悉心研究和实践探索。

我国职业院校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的储蓄水平导致教师上课感到吃力难讲、学生在课堂上听不懂,不知道学什么,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内容似乎都那么高深,学生难以领会掌握。针对这些学生的特点,笔者认为教师一方面要正确认识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基础,另一方面要注意教学设计的过程准备,在理解学生学习先行条件的基础上,将高深的知识化解成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讲解。教师只有注意到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准备好如何将高深的理论知识用更加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并传授给学生,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加工,才易于为学生理解和把握,也才能够收到满意的教学实效。

(2)化枯燥为趣味、化辛苦为轻松

职业院校大多数的学生文化知识基础较差,文化素质、自我效能感较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则成为职业院校教师的一项艰巨任务。对任何一件事情如果将其作为一件快乐的事情来做必将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生上课注意力之所以不集中是因为教师、所学内容还是自身。拿礼仪课堂为例,有的教师能把学生讲得入睡,而有的教师则能谈吐激情飞扬、让学生精神十足的听课。原因何在?学生的兴趣、乐趣!让学生 “在学中乐、在乐中学”则是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最好途径。如笔者听了本院一位教师进行Photoshop图形图像课程图层部分的讲课时发现,本章节内容虽然概念较多,但采取将本节课化为通过图层的方便性以化妆课的形式展开课堂的教学,让女同学为自己化妆,男孩为自己或心仪的女孩子化妆,学生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并轻松愉快地接受了知识点。

四、结束语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优势很明显,它通过教育与生产紧密结合、企业广泛参与培养方式,直接培养企业的一线生产力和应用性技能性人才,节省了企业培训成本,减少了教育资源的浪费。但这种模式是否可以成功的应用于中国,还需从国情出发,只有以中国的实际出发,充分借鉴和利用好这种模式,才能更好地发展职业教育,缓解市场与人才的供需矛盾以及就业压力,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需要。只要我们扬长避短,与时俱进,一定能办出特色,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岳梦.职业教育应更多的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9

[2]张旭翔,王钧铭.推进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

[3]杨延.如何使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更加有效地实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7

[4]李东岩.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江苏高校,2004,1

[5]隋瑞歆,张亮.德国双元制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4

[6]侯静.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优势、走向及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07,4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从“双元制”体制下的师资队伍看我国职业院校... 下一篇:高职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