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量角”的教学思考

时间:2022-09-04 10:53:39

关于“量角”的教学思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 “量角” 思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A-0059-01

学生每次学完角的度量后,在量角的过程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量角为什么这么难?为什么教师归纳出了“两合一看”(即角的顶点与量角器的中心点重合,角的一条边与量角器的一条边重合,再看角的另一条边。)这么高度精炼的量角方法,学生还是不能正确运用?究其原因,是学生对角的知识没有真正理解。那么,在《角的度量》中,哪些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呢?

一、找角――角是什么

在学生的眼里,生活中类似桌角、衣角等尖尖的部分就是角。角究竟是什么?仅仅是前面尖尖的部分吗?后面的也是角的一部分吗?要理解角,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寻找角的顶点和两条边,更要让学生想象出角的两条边夹住的可以是无限延展的平面,让学生明白现实生活中的角,只呈现出了平面前面的一部分。这样做,不仅为“角的度量”中的“重合”打下基础,也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二、量角――量什么

在教材中,先出现一个角,然后用三角板上的三个不同的角去量,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结果,从而产生了统一度量单位的需要,引出了角的计量单位“度”。那么“度”到底计量角的什么?长度?面积?学生容易受以前知识的负迁移定势的影响,所以刚学时,很多学生会把角的顶点放在量角器的“0”刻度点、角的一条边放在“0”刻度线上,像量长度一样去测量。所以,在学习量角之前,有必要让学生明白角的度量到底量什么?教师可以设计课件,将要量的角里依次摆满1度的角,再数角里包含几个1度的角。然后出示另一个大小不同的角,用同样的方法动态地展示角的度数,再引导学生思考:①量角量的是什么?(量的是包含几个1度,包含的1度的角越多,这个角就越大。)②角的大小由什么决定?(角的大小由两条边开口的大小决定,与边的长短无关)。通过活动,学生就会明白:角的度量与以前长度、面积等的计量不太一样;角的度数,描述的是角的两条边开口的程度大小。

三、量角器――为什么这样造

很多学生在测量时,对量角器如何放往往无所适从,对读哪圈刻度也晕头转向。这是因为学生对量角器设计的意图不清楚。教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引导学生认识量角器的构造:

1.“半个”量角器,顺应知识迁移。

出示“半个”量角器,让学生测量开口向右的锐角、直角、30°、90°,学生觉得很方便,与以前量长度,一端对齐的习惯也没有冲突。再出示开口向右的110°钝角,学生感到有些困难,“半个”量角器最多只能量直角,量钝角刻度是不够的。此时让学生想办法,再根据学生的建议加上另一半量角器。这样暂时回避了读内、外圈刻度的麻烦。读时,让学生养成习惯,从0°开始,用教棒绕着角的顶点,从起始边开始,按10°、20°地扫读过去,感受角的动态过程。这样的读法,学生能形象地感受到角的度量。而且,以后学生使用两圈刻度的量角器时,不容易混淆内、外圈的刻度。

2.认识角的基本计量单位:1°。

再出示开口向右不是整10°的角,如123°,让学生说现在遇到了什么困难(只能读到120°,多出的一点不知道是多少度)。这就产生了创造小一点的度量单位的需要。于是,课件将每一个10°的角平均分成10份,这样就将量角器的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份对应的角是1°。

3.理解两圈刻度的设计意图。

出示开口向左的角如70°,让学生用只有一圈的量角器测量。问:“可以测量出度数吗?”这时学生可能读成110°或认为压根儿就无法测量(其实是可以测量的)。此时要引导学生纠错,并讨论:“可以量吗?”“这样量方便吗?”“能让测量变得更加方便吗?”由此创造出方向相反的另一圈刻度。在创造工具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量角器的两圈刻度是为了满足开口不同的角的需要。随后,再出示开口方向多样的角让学生测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读哪圈刻度。

四、量角与其他度量是否有共性

两条边的开口程度决定角的大小,角是一种二维特征,与长度等一维特征的量有较大的差异。但因为都是用数量刻画特征的,所以它们也具有共性。所以课程结束时,可以引导学生比较长度、面积、角等不同类型的计量。量长度用什么?(包含几个长度单位)量面积用什么?(包含几个面积单位)量角用什么?(包含几个角的单位)可见,要描述量的多少,总是先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再数有多少个这样的单位。

(责编 罗永模)

上一篇:开放式网络阅读教学模式的应用 下一篇:中国典当业的行业归属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