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应走出一条创新之路

时间:2022-10-11 08:12:41

小学语文教学应走出一条创新之路

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作为中华几千年文明的载体,小学语文课程的开设意义重大,它不仅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提升小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素养,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倡导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大的教学意义,而对于小学教师来说,如何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和专业素质来教育和引导学生则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一、解除精神束缚,开启创新门扉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学生解除精神束缚,使学生得到心灵上的自由。这就要老师鼓励学生放开思想,大胆思考,敢于想别人不敢想的问题。借鉴《语文报》“我们也是李白、杜甫”这篇文章,我也给学生上了一堂活动课――小诗人接力赛。我写了诗的第一句“春眠不觉晓”,要学生以组为单位续写成押韵、句顺、中心明确的五言绝句。学生没了束缚、集思广益,一首首小诗出来了:“春眠不觉晓,我想睡懒觉,钢琴连电脑,动画远离了。” “春眠不觉晓,天天大小考。夜来梦话声,泪水知多少。”这节活动课学生既学到了诗歌押韵知识,又尝到了自创小诗的喜悦。创新大门被打开,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许多学生在课下还自编小诗,踊跃投稿。这样学生的创新大门打开了,就会激发出他们的创新热情。

二、活动课,放开手脚

口语交际与过去的口语训练有所不同,它不仅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还注重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意识和交流的习惯,要求学生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用语言表选出来。口语交际课是学生克服这一心理的最佳场所。如(秋天里)。我带学生看图说图,创没情境(出示―些关于秋天的景及有趣的事的图片)后,要求学生把自己在秋天里看见的景或做过的有趣事说给同学听,敢说的只有几个。当放手让他们自由说时,课堂气氛活跃了;再让他们说给全班同学听,能说.、敢说的就很多了。学生借助已有材料进行想象,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不仅学到了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探索精神,克服了思维定势,激起了思维创造性。

三、交还自,提供学生创新的时空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活动。然而在过去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教学目标的确立,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都是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学生的学习活动实际上是被老师牵着走,是一种被动的学习,学生的创造性就无从谈起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才能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时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因此,我在进行语文学法指导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就把学生的质疑问难作为师生学习定向的重要手段。师生共同制定教学目标,让学生提出自己的学习需求,以此作为确定教学内容的依据。另外,在练习的层次上也应该让学生自主选择,在设计练习题时,根据教学目标分析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相关程度,设计出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题目,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层次去选择、去创新。

四、转换角色,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质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在教学内容相同的情况下,教学方法生动程度不同,对学生学习的吸引力就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经常变换新颖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善于模仿,喜欢表现,在教学中教师常常运用转换学习角色的方法,满足学生的新鲜感和表现欲,从而挖掘学生创新潜质。转换学习角色有以下方法:(1) 转换师生之间的角色。(2)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角色转换。(3) 学生与学习内容中的角色转换。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往往凝聚着作家的灵感、激情和思想,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及多元化的角色,为学生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从学习的角色,转换为文中的角色,让他们与这些角色同喜同悲。如分角色朗读、分角色表演的的方法,常问的“假如你是( )你会怎么想,怎么做”之类的问题,都是在帮助学生与教学内容中的角色互换。这样,学生内在的情感与文中的角色形成共鸣,文中角色的思想在学生的再创造中得到延伸,学生学习语文的时空得到了拓展,学生创新的潜质也可以发挥。

五、扩展想象,是创新的起点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强烈、活跃的想象是伟大的智慧不可缺乏的属性,想象也比知识更重要。”一篇好的文章,合理的空白,能给人纵横千里的想象空间,引人入胜;一幅精美的画,合理的空白,能给人想象驰骋的天地。在阅读教学中,准确捕捉教材的空白点,引导学生进行标新立异的想象,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狼和小羊》这篇课文以“狼向小羊扑去”结尾,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白,抓住这个空白,让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学生立即活跃起来了。有人说:“狼吃了小羊。”有人说:“狼由于用力过猛,小羊一闪,狼掉进了河里淹死了。”有人说:“羊经过巧妙的周旋,把狼引进了陷阱里去了。”还有人说:“小羊拼命地反抗,呼叫,猎人赶来了,把狼打死了。”种种结果都展示了学生已经走出思维的框架,进行了超越的想象,同时也使学生明白了生活中遇到像狼一样的坏人时,应该怎么做,课文难点不攻自破。

六、训练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创新能力

所谓发散思维,就是一种广开思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它是从已知客观事物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和途径,运用不同的思考方法,突破习惯的思维模式,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思考,产生多种多样的、独特的、不同认识的思维过程。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与创新能力有直接关系,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因此,老师就要给学生提供锻炼发散思维的机会,安排刺激发散思维的环境。如我教《乌鸦喝水》一文时,一起讨论完课文中 “乌鸦就喝着水了”之后,此时大多数同学认为课文内容理解完了,没有什么可想的了。我问了一句:“聪明的你还能给乌鸦想出其他的方法喝着水吗?”有的说:“可以把瓶子扳斜,搁到石子上,这样水就往瓶口斜,乌鸦就喝着水了,这样做又快又好。”有的说:“乌鸦可以用石子打掉瓶口,然后喝水,因为乌鸦浑身长着羽毛,用不着怕割破皮。”……一口气学生都结合自己的思考说出了不同的解决办法。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之成为高水平、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

上一篇:幼儿数学教育活动设计研究 下一篇:结核杆菌是传播疾病的头号杀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