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下的中华典籍翻译策略研究

时间:2022-10-11 07:58:42

跨文化传播下的中华典籍翻译策略研究

摘 要:典籍翻译作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以跨文化传播为视角,探讨当下典籍英译的策略。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中华典籍;翻译策略

衡量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强弱,要看这个国家对外文化的传播力。传播学中有一种理论叫“皮下注射论”,它认为一种文化一旦被其他国家所接受,就会对这个国家的人民产生理性认同,从而产生吸引力、影响力和情感上的向往。显然,一种文化的传播力越强,这种文化所在的国家就有越大的文化软实力,更能影响别国,从而在世界舞台上掌握话语权。

一、中华典籍

“中华典籍”包含两个义项,一是中国古代重要文献、书籍;二是法典、制度。中华典籍浩瀚渊博,博大精深,汇聚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精髓,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二、典籍翻译与传播

传播即一个系统通过操纵可选择的符号去影响另一个系统,这些符号能够通过连接它们的信道得到传播,以达到一种信息的交流和共享。翻译是通过对语言符号的转换,达到信息的交流和传播。因此,传播学与翻译有着共同的特征,即信息的处理和交流。传播学关注的是如何让信息从信源到达受众,以达到传播者的目的;翻译所关注的是如何将原作者要表达的信息传达给译文读者,以达到译者的目的,二者有着相通之处。

当今社会,文化全球化加速了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与借鉴,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媒介要顺应潮流,担当起了把中华文化有的内容和文化现象介绍到更多的文化中去的重任。

三、跨文化传播下的中华典籍翻译策略

典籍翻译对中国文化的推动力是毋庸置疑的。没有好的译作,中国文化何谈走出去?关于中国典籍翻译,前人已总结了一些宝贵经验,在此结合前人成果,提出一些个人看法。

(一)关注高校典籍翻译人才培养

翻译中国典籍,传播中华文化,中国应该有自己的翻译精英队伍。高校作为翻译人才培养的摇篮在翻译课程设置、教学策略及考核方式三个方面都应以翻译的文化传播为目标。理想的典籍翻译课程应该包括专业基础课、通识课和专业实践课,然而目前大部分高校却忽略后两种课程。典籍翻译通识课应该针对该专业的特点开设古汉语知识,典籍文化研究,中西方文化通论,经典典籍翻译研究等课程。开设古汉语知识课,是因为典籍翻译需要精通英汉两种语言,当今英语专业大学生白话文学好的人已不多,更不用说生涩的古文。要译介中国典籍要有扎实的语言及文化功底,优秀的译者除了有良好的母语基础外,还必须有良好的古汉语专业知识。因此,要开创典籍翻译工作的新局面就得提高认识,在英语专业学生中尽快开设汉语典籍基础理论课及文化课。专业实践课要开设各类典籍翻译实训,比如:文学典籍翻译实训、哲学典籍翻译实训、艺术典籍翻译实训等。通过这些基础课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和翻译动手能力,为典籍翻译奠定坚实基础。教学策略上,教师应设计恰当的教学方法,安排合理的教学任务。首先,要把学生放在知识的主动学习和创造者的位置上,给他们更多的典籍翻译实践机会,选择难度适中的典籍翻译材料,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翻译任务,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讨论、互换翻译结果,借鉴和吸收彼此的思想精华,然后教师再加以评价,每一次翻译活动都让学生有新的的收获,得到新的启迪。也可以找一些经典翻译段落,带领学生就其语言表达方式、译者的思维模式,修辞手法的运用、文化传达的准确度等进行深入分析,做到,一、宏观上,挖掘不同的语言在社会文化和民族心理等方面的差异,帮助学生构建典籍翻译的宏观思维模式;二:微观上,引导学生注重译文严谨规范,语言生动传神,以翻译出即能准确传达中国典籍文化、又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的译文。对学生的成绩评价上要摒弃以往一张试卷定结论的方式。采用过程评价,综合考虑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参与小组讨论的积极性、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外知识积累、自主创新精神等,给出最终的考试成绩。

(二)创建合作翻译模式

若要提高中国文化典籍翻译质量,最佳的方式是英汉本族语译者之间的合作,因为,一个外国人绝对无法像对待本族语那样透彻的理解汉语文本的微妙与深奥,反之亦然。因此,将内涵丰富的中文典籍翻译成富有文学价值的英语,且达到惟妙惟肖的程度,中外译者只能同心协力,进行合作翻译,才能译出传世的经典之作,薪传海外。

(三)拓宽翻译领域

当前,中国典籍翻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中国文化典籍浩如烟海,在进一步深挖、扩充英译典籍时,人们的思想比较禁锢。一是朝代分布上,译者偏重于先秦的典籍,先秦之后的典籍关注不够。像宋明理学、陆王心学,其实里面有许多精华,被翻译的却不多。二是译作的范围关注不均,比如从哲学典籍来讲,儒家、道家文化关注多一些,而佛家、法家或阴阳家等却译者寥寥。另外,中国的文艺作品,体度法规、习俗轨制、园林建筑、中医、风水、中餐等方面的典籍都应该受到重视。总之,中国有大量的典籍精华被译者忽视,要突破思想禁锢,拓宽翻译领域,对更多的典籍进行翻译,才能使中国文化典籍全面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Nye.Joseph S. 2004.Soft Power: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es [M].New York:Public Affairs.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刘华文.汉语典籍英译研究导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汪榕培,王宏.中国典籍英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5]夏仲翼,陆谷孙,许渊冲等. 2010.著名翻译家倾谈“文化走出去”[J].上海风采,(3):16-29.

[6]张小明.2005.约瑟夫・奈的“软权力”思想分析[J].美国研究,(1)20-36.

上一篇:中国、西班牙职业篮球联赛制度对比分析 下一篇:隋文静/韩聪表现完美 金博洋祭出4个四周跳夺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