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内部劳动力市场视角的人力资源制度设计

时间:2022-10-11 07:12:25

基于内部劳动力市场视角的人力资源制度设计

摘要:内部劳动力市场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已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雇佣制度。它具有长期雇佣、内部晋升、报酬后置等特点,在我国一些企业中也具有适用性。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着单纯强调外部劳动力市场的调节而忽视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建设的问题。通过对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与外部劳动力市场的结合,设计新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在自由雇佣的基础上确定企业与员工之间的长期信任和主动合作关系,并通过这种体制来达到对员工的内在激励,从而提高员工绩效与企业管理效率。

关键词:内部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源;人力资本投资;激励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Z009)08-0118-03

1 内部劳动力市场特征

(1)长期雇佣。长期、稳定的雇佣关系是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典型特征,也在许多国家的企业中存在。其中尤以日本的大企业最为著名。即使在劳动力流动性强的美国和英国,雇佣期限也并非想像的那样短。在美国,一般工人在同一企业平均工作8年,有25%的工人在同一企业工作超过20年,在年龄超过30岁的职工中,有40%的职工在同一企业至少工作20年;在英国,在同一企业工作20年以上的职工比美国更普遍。另据OECD的报告,日本企业中的职工,70%在同一企业工作时间超过10年,相应的数字美国37%,英国39%,意大利46%,德国53%,法国58%。(赵增耀,2002)

在采用内部劳动力市场的企业,长期雇佣是企业与员工间达成的一种默契,并形成一种惯例或企业文化,而非以明文规定的契约形式确定下来。这可以增加企业的人力资本特别是特殊人力资本的蓄积,密切员工与企业的关系;鼓励长期行为,包括企业和员工的长期行为,即追求企业的长期目标,对员工进行长期人力资本投资、委以重任;降低劳动力的转换成本,包括招聘、筛选、雇佣和培训新员工的成本,解雇员工所支付的直接和间接成本,以及由于老员工不能与新员工合作而造成的效率损失。

(2)内部晋升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按工作支付报酬。内部劳动力市场按照不同岗位的技能要求和重要性大小,形成工作阶梯(Job ladder),等级越高,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越全面,任职者的素质和工作绩效对企业的影响也越大。因此,许多企业采用内部晋升,在高层职位出现空缺时主要从其下层符合条件中择优提升。相对于外部招聘中劳资双方存在明显的非对称信息,内部晋升更有信息优势;同时员工获得激励的保证,包括工资和地位的提升、待遇的改善、名誉的提高、以及进一步晋升或外名选择的机会增加等l更为重要的是,晋升需要长期的业绩评价,所提供的激励也是长期的,进而鼓励员工的长期行为,而货币奖励往往根据业绩评价做出,所提供的激励主要是短期的。

(3)报酬后置。在员工职业生涯的早期阶段(资历较低时),企业对他们的工资实行减额支付,即按低于MRP的量支付,在后期阶段(资历较高时)则实行“超额支付”,即按高于MRP的量支付。(见图1,在to0年之前按低于MRP的量支付报酬,而在过了t0年后在t0――t之间接高于MRP的量支付报酬)对于愿意与企业建立长期雇佣关系的员工来说,这种支付方式促使他们努力工作,以免在获得延迟支付的报酬之前就被解雇;对于企业来说,在不了解哪些求职者较为勤奋以及哪些人不大可能辞职的情况下,这种包含有延迟劳动报酬支付的工资方案看来可以成为一种信号机制,它迫使员工暴露出与他们自己有关但企业在其他情况下却无法了解的那些信息。同时,企业如果在一开始支付较低的工资而到后来支付较高的工资,则可以增强自己对员工的激励。

2 适合于内部劳动力市场的企业类型

企业是否适宜于采用基于内部劳动力市场的雇佣及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与企业所在的行业部门以及企业的资金、技术和劳动力密集程度等紧密相关的。

根据刘易斯所提出的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劳动力所在的产业部门可以划分为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两个劳动力市场内部的劳动力是流动的,但两个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劳动力则是不流动或是有限制的流动。美国经济学家帕雷认为,两个不同水平的劳动力市场的存在是有积极的意义的,传统部门的低工资水平抑制了现代部门的工资水平,从而为现代部门产生更多的经济价值创造了条件。在现代部门的劳动力市场中,企业提供稳定的就业合同,工作条件好,以熟练和技术性劳动为主,员工有较多的培训机会,工资和福利待遇较高,晋升机会较多等。而传统的劳动力市场部门工资福利水平低,工作条件较差。解雇率高,劳动力流动频繁,升迁的机会少等。若从人力资本形成的一般机制来看,人力资本存量较高的劳动力、特别是拥有企业特殊人力资本的劳动力,显然比较容易进入现代部门的劳动力市场,而人力资本存量较低的劳动者,则较多的滞留在传统部门的劳动力市场之中。

在内部劳动力市场上,很大的一个特征就是长期雇佣的劳动合同。而现代部门的企业之所以对有较高人力资本存量的劳动力有连续雇佣的偏好,主要是因为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文化知识时刻更新的结果。企业的科技创新,导致员工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手段都经常处于变化之中,原来简单的重复性劳动大量减少,更加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工作需要员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术能力结构,大量的新工作、新的操作程序需要劳动力独立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技术更新条件下不同人力资本水准的员工,其劳动生产率会有很大的差异。一般来说,现代部门集中的大都是资本和技术更为密集的企业,由于引进了新的技术、新的机械设备,企业生产方法、方式的转变,带来了企业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使企业蓄积了技术革新条件下发展所需要的特殊人力资本。企业为了得到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有必要让投资得来的人力资本更长久的发挥作用。这样,企业就有可能与特殊人力资本的拥有者签订一个较长久的雇佣合同,也许是一个终身雇佣合同。

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对于内部劳动力市场有不同的要求。产品价格和市场需求变化小,进人稳定发展阶段的企业对人力资本的需求也稳定。企业在这个发展阶段上和员工之间往往需要一个长期的劳动合同。一种产品的市场需求变动较大时。他的价格变化也就较大,随之企业生产量的调整也会很频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企业与劳动者签订的是长期合同,因市场需求萎缩订单减少,企业不得不降低生产规模时,解雇员工就会比较麻烦,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维持成本就会比较高。相反,一种产品的市场需求变化小,生产规模的变化也就小,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维持成本就相对比较低。这也是为什么在政府机关实行长期雇佣的情况比较普遍。政府机构的公务员产品需求变化最小。按照特殊人力资本形成机制。实行长期雇用比较经济。在航空、铁路、电力、石油、煤气等垄断性行业,产品需求变化比较容易预测时,也便于企业事先做出雇佣安排。

企业规模大小也是影响内部劳动力市场安排的一个因素。与小企业相比,大中型企业对人力资本的要求较高,比较适合建立内部劳动力市场;小企业的资本和技术转向都较为灵活,维持内部劳动力市场制度的成本较高。同时,还要考虑行业的特点,如就制造业和服务业来说,显然前者的企业特殊人力资本蓄积较多,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雇佣合同,以确保熟练操作工人和较高的制造生产率;而后者人力资本形成的成本较低,劳动力后备人员充足。一般倾向于从外部劳动力市场填补空缺。

可见,现实中,有些企业适合于建立内部劳动力市场,并以此来安排就业制度,而另外一些企业,依托外部劳动力市场的自由雇佣制度更为经济。然而,无论是大中型企业还是小企业,现代化程度高的企业还是现代化程度地的企业,内外部两个劳动力市场往往是在交叉着起作用的,通过不同程度的内外部劳动力市场调整来获得更为经济的企业雇佣及人力资源管理方式。

3 基于内部劳动力市场视角的企业人力资源制度设计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在既有的管理框架下,显得更为灵活和富有弹性。内部动力市场和外部劳动力市场都是有效的劳动力资源配置场所,然而,无论是从我国近年来就业制度改革的宏观层面来看,还是从企业人力资源制度建设的微观层面来看,都存在着单纯强调外部劳动力市场的调节而忽视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建设的问题。本文正是力图通过对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与外部劳动力市场的结合,设计一种新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在自由雇佣的基础上确定企业与员工之间的长期信任和主动合作关系,并通过这种体制来达到对员工的内在激励,从而提高员工绩效与企业管理效率。

(1)在企业内部引入多种形式的竞争与淘汰机制,通过内部劳动力市场和外部劳动力市场的置换,在企业内制度性规范基础上,实现人才的有序流动。员工录用、配置,晋升、退职管理等与职位相关的活动,基本上是按企业生产活动的需要进行的,但具体实施却依稳定的常规、规定或制度方面的要求进行。人力资源的配置和投入量转换、工作人员的管理等是在劳动契约的基础上,根据生产活动的变动比较灵活、机动地进行的,在自由雇佣制下,企业可以随时解雇不适应公司发展要求的员工,这是制度本身的内在属性,通过外部劳动力市场调节人员流动量。另一方面,录用、晋升、退职等直接与雇佣关系相联的活动则是受到不明显的长期雇佣习惯制约的。企业可凭借内部建立的劳动力市场,运用内部公开竞聘方式,岗位调动、外派、下岗培训、辞退等灵活的竞争与淘汰机制,推动员工能上能下,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铲除沉淀层,激活现有人力资源。

(2)实行有差别的动态福利保险制度。解决好长期报酬政策与短期报酬政策之间的矛盾,防止企业所需要的优秀人才的流失以及人员沉淀。在薪酬水平的决定上,内部劳动力市场要求与工作阶梯相适应,在薪酬档次上要拉开合理差距,越是往上的工作阶梯,即晋升的职位或职级、岗位级别越高,薪酬水平应越高。同时,报酬差额也要越大。因为晋升呈金字塔型,越往上晋升机会越小,需要完全靠货币来激励。因此,差别化是内部劳动力市场薪酬的一个特点。在福利方面也是如此。一些福利保险作为一种长期报酬,激励性不如现金货币强,加之时间带来的价值问题,员工往往倾向于依据短期报酬的多少来衡量激励的程度,而内部劳动力市场则是“报酬后置”,为解决这种长期报酬政策与短期报酬政策之间的矛盾,企业应实行有差别的动态福利制度。例如,退休金作为一种福利,可以依据工作态度的考评结果,进行不同比例的分配;医疗保险按贡献大小,对高级管理人员和资深专业人员与一般员工实行差别待遇,高级管理和资深专业人员除享受医疗保险外,还可享受医疗保健等健康待遇等。

(3)通过持续不断的人力资源教育培训系统,加大人力资本存量的积累。教育培训活动在很多情况下是由企业直接或间接负担其费用的,它按照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和长期的经营目标进行,形成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培训可以分为一般技能的培训与特殊技能的培训。一般技能的培训具有在各企业都适用的特点,不具备专用性,可随着员工的流动而转移。特殊技能的培训对于企业而言具有专用性。一旦离开特定企业。员工所拥有的只在该企业有用或价值最大的人力资本也就丧失价值或贬值,而员工的离职也会造成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损失。这样,企业与员工双方都存在投资的风险。在内部劳动力市场,通过内部晋升和延期支付等长期契约关系设计,可以减少流动率,强化声誉对双方机会主义行为的约束,大大减小了员工和企业进行特殊人力资本投资时会面临的风险。企业可以通过持续不断的人力资源教育培训,来加大人力资本存量的积累,进一步又强化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激励作用,形成良性循环。从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角度来看,内部劳动力市场提供了一种不晋升也可加薪的报酬制度,为个人职业生涯设计拓宽了范围,加大员工忠诚度。

(4)建立新的劳动关系规则,通过内部调整劳动投入来节约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在我国,有关基本的劳动条件一般由劳动法阐明,进一步用劳动合同的形式加以确认。另外,在很多场合。一般性的非成文的常规对劳动关系的运行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外部劳动力市场上,这种法律的约束通过变更雇佣关系来体现。在内部劳动力市场上。则通过内部调整劳动投入来进行。内部调整劳动投入与外部变更雇佣关系可以不同步进行,这种模式的调整,其范围与同时变更劳动关系的调整所需成本是不同的。前者以劳动时间的调整和人员配备在企业内的转换为主,调整的成本较低。相反,后者却有可能付出极大的成本,因为它包含着解雇所带来的人力资本投资的损失和随之而来的调整人员的事前协商与调整所需的机会成本及各种补偿所需的直接费用。还将包括发生劳资纠纷的情况时所需的各种费用等。因此,在内部劳动力市场的企业,两种人力资源调整方式相结合,就能大大节约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

上一篇:就业困境中大学生心理调适与定位分析 下一篇:公司经营绩效与资本结构、股权结构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