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训练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有效途径

时间:2022-10-11 05:14:39

合唱训练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有效途径

当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思想活跃、好奇心强、兴趣广泛、重视学习,具有独立意识和自主精神,这是他们的长处。但同时很多学生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结协作分工配合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希望得到别人的支持却忽视别人的感受。这样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远远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走出校门步入社会的学子发现,学识固然重要,但与他人团结协作的能力更为重要,一个具有合作意识的人往往可以更快地形成凝聚力。

一、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对学生进行群体性与社会性的教育,培养他们的团体精神、合作意识,学会主动与人交往、协调配合的社会生活能力,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是学生进入社会、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促进学生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这对于学校教育来说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配合和协调而达成共同目标,这种行为方式就是合作。社会化的大生产要求绝大部分的工作必须通过合作才能完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会状态是激烈竞争而又广泛合作,只依靠个人奋斗取得成功的领域愈来愈小。善于合作不仅能从工作和事业中取得成就,而且也能从生活中获得乐趣。以一颗快乐的心对待别人,通常自己也能得到快乐,而自我封闭、孤芳自赏的人享受不到团结合作的成功与快乐。

成功的合作有赖于强烈的合作意识。心理学研究认为:合作意识是人的一种认知与情感,是合作行为产生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人的合作意识随人的心理和行为能力的整体增强而逐渐发展,但并不一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合作意识很难通过讲座或讨论的形式得到培养,需要通过某种活动,通过人和人的交往过程,通过共同完成任务得到发展;通过体验各种经历,通过成果分享和责任共担的关系去培养。合作意识是一个人成熟而健康心理品质的要素之一,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而音乐教育中的合唱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一个有效途径。

二、通过合唱训练途径培养学生形成稳定的合作意识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要更加重视并着力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尽早积累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集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在音乐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增强集体主义精神。

合唱最主要的特征是合作,即众人合作演唱;合唱中最基本的组织单位是声部,声部之间存在相应的关系,只有各声部根据作品要求在声音、音响上达成应有的关系时,所产生的声音音响才是合唱所需要的。这就需要声部之间相互配合,又各展所长。一首受人喜欢的合唱歌曲,不仅给人们带来美好的艺术享受,陶冶情操,而且使人团结,催人奋进,同时产生强大的凝聚力,也就是所谓的团队精神。所以说,好的合唱作品的产生,需要指挥以及团队队员们的共同努力,与每一位合唱团员所具备的合作意识息息相关。合唱教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思想教育手段,贴近中学生,应当把培养中学生的合作意识作为重要任务。

1、重视合唱训练的准确一致性。培养学生形成合作意识

在合唱训练中,合唱特质体现在多个层面:多个声部高低音域的配合使得作品音域更加宽广;循环呼吸法的使用,使得音乐时值无限延长;众人声音的叠加,声音力度可达到个人声音的30倍甚至更多;男声、女声、童声、高中低等多种音色的各种组合,合唱作品变得丰富多彩……这些无不体现了团体合作的艺术魅力。

教师要让学生领会到合作意识的重要性。好的合唱团队能够体现出强烈的合作意识,它可以升华成一个团队的精神和灵魂,即每一名学生个体会为了团队利益自觉与团队目标保持高度一致。在合唱训练中,无处不体现着高度的一致性。音色、节奏、音准乃至呼吸、咬字、吐字的方法等都需要团队统一的规范。在合唱作品的表现中,学生们的精神面貌、秩序、服装等也需体现整体风格。自古以来,中国民歌中的劳动号子就是用音乐指挥人们合作劳动的最好范例:劳动人民在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下,将集体劳动效率发挥到最大化。在合唱中,节奏是各声部必须遵守的统一标准,各声部即使有不同的旋律走向,学生们也要在指挥的拍式引领下,保证旋律的流畅性,因为一个声部或快或慢都势必影响到旋律的行进。其他细节也是如此,一个队员做不到位,歌曲就不能演唱下去。个别学生面无表情,不能做到以情带声;发音共鸣位置不统一,和声音色缺少统一性;表演动作或夸张或僵硬,与整体不协调;个别声部复调音量过大,盖过主旋律声部的演唱……这些都势必降低合唱作品演唱水准。

教师在合唱训练中,要不断强化合唱中需要达到的一致性,可通过比较法和示范法进行训练。学生们可以通过观看自己的演唱作品、查漏补缺,通过发声练习纠正统一发音位置。笔者曾经在合唱训练中,发现总有一名学生口型不正确,嘴打不开,表情木讷,与其他队员形成了明显的反差。为了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问题,笔者用摄录机将集体演唱视频录了下了并展示给大家,让学生们查找不足,通过录像该学生很快就发现了自己存在的明显的问题,看到了自己的不协调一致、合作不到位对整体造成的影响,于是开始有意识地观察同学们的演唱,努力模仿,感受歌曲表达的情绪,逐渐有了很大的进步。通过这些训练,让学生们体会到在合唱中,必须表现出高度的配合,才会得到高度的一致性。

柯达伊说过:“有什么比合唱团更能表明社会的团结吗?许多人联合起来做一个人单独所不能做的事,无论他们在其他方面多么有才能,而在合唱队里,每个人的工作都同样重要,一个人的错误就能毁掉一切。”合唱作品的成功演绎归功于每一名具有合作意识的师生,成员问的思想感情会在这种成功与收获中得到升华和陶冶,团队也将更加具有凝聚力和吸引力。

2、引导合唱个体间默契配合。潜移默化养成合作意识

合作意识并不是泯灭个性、扼杀独立思考,在合唱训练中应该充分发掘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鼓励和正确引导学生个人能力的最大限度发挥。在规定的音色、动作、发声技巧规范统一的基础上,让每一位队员意识到团队中自己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充分发挥个人的极大潜能。为此,在合唱训练中教师要及时发现每一位队员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增强学生自信心。比如,教师遴选合唱队员时往往会将音色亮、天生音质好的队员纳入高声部,中低声部队员自然产生一种相形见绌的自卑感,加之中低声部旋律性不强,更加抵消了学生演唱的兴趣。为此,在合唱训练中,笔者总是向学生强化各声部的重要性:高声部就像华美的高楼大厦,但缺少了中低声部扎实的底层建筑和地基,大厦就会变得华而不实,演唱也会出现高音漂浮、缺少低音和声的单薄之感。

合唱是集体配合的结果,合唱训练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协调配合能力,在确保本声部正确演唱的前提下,学会聆听其他声部,观察指挥手势,注意与其他声部的配合,才能完整地演绎合唱作品。如在合唱歌曲《春雨沙沙》的编排中,歌曲开始只有一个拟音字“沙沙”,表现春雨轻轻飘落,润物细无声的意境,三个声部演唱如图所示:高声部持续固定节奏的演唱,表现春雨正在从天空纷纷飘落,淅淅沥沥持续不断;二声部每一乐句中间进入“春雨沙沙”增强了歌曲的旋律性,表现了春天的美好;三声部固定音高低音“mi”则仿佛春雨落到了泥土中,万物得到了滋润,大地又有了生机和厚重感;三个声部互相配合,相得益彰。在演唱时,让学生带着歌曲的意境表现此曲,在技巧上则强调三个声部的高度配合。高声部头腔共鸣的打开,中声部演唱旋律流畅,三声部加入胸腔共鸣体现厚重感。在训练中,教师要强化每个声部的重要性,让学生意识到各声部缺一不可,学生会逐步养成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只有充分表现出本声部意境,达到所要求演唱技巧,达成默契地配合,才能更好地演绎作品。如下例:

3、分享合唱的集体荣誉感。激发和升华合作意识

心理学研究中的社会交换理论是互动理论取向的一种观点,这个理论认为:人际交往时,必须付出某些代价,也获得一定的奖励。任何一种人际交互作用,都可以从代价、奖励和结果来考察,一个人可以考察他所获得的结果从而决定交往会延续多久以及令人满意的程度。合唱活动就是一个在长期坚持、循环往复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的过程。

培养一个具有合作意识的团队,便会形成1+1>2的合力,最终达到最佳效果和每一名队员的最终期望值。合唱训练的过程艰苦、甚至枯燥,但正是训练过程中经历了失败和不完美,才更加激励团队合作奋进,齐心协力朝着同一个目标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互相激励,不断完善自笔者,最终成就优秀的合唱作品。获得成功的巨大喜悦感会让每一位学生感悟到合作的价值,深化了对合作的认识,从而认可并努力提高自身合作意识,齐心协力更加努力朝着下一个目标迈进以求达到更高层次。

《新课程标准》提到:通过合唱,培养学生丰富的生活情趣和乐观的态度,增强集体意识,锻炼合作与协调能力。一部合唱作品的完成,一个高水准合唱社团的形成,都是建立在师生之间长期的、循序渐进的、默契而规范的训练基础上。学生们的合作意识会在集体不断获得荣誉中得到自我肯定,从而更加自信,更加积极配合,为集体争得更高荣誉。

总之,合唱训练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一种实践活动,它比课堂上的简单说教要更加行之有效。合唱训练在培养学生形成合作意识过程中能够发挥长效的正面影响,在长时间合唱实践中,学生会体验到合作的魅力,感受到合作的力量,学会与人合作的方法,享受与人合作的乐趣,从而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使自己融入团队之中。在学校生活中更具主动性,更加自信地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也为自己将来走上社会与人合作共赢积累了经验和方法,个人素质得到较全面的发展。

上一篇:让学生在阅读中放飞个性 下一篇:诗中自有梦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