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全国性商业银行财务分析报告

时间:2022-10-11 04:33:13

2009〜全国性商业银行财务分析报告

本部分报告从财务指标角度分析讨论2009年全国性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全国性商业银行可分为两类,即由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等五家银行组成的大型商业银行(以下分别简称为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和交行,统一简称为“大型银行”),以及由招商银行、中信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恒丰银行、浙商银行、渤海银行等十二家银行组成的其他全国性商业银行(以下分别简称为招商、中信、浦发、民生、光大、兴业、华夏、广发、深发展、恒丰、浙商、渤海,统一简称为“中小银行”)。

全国性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09年12月31日,全国性商业银行的资产合计占到银行业总资产的65.9%,较2008年上升了0.75个百分点;负债合计占到银行业总负债的66.09%,较2008年上升了近4个百分点;税后利润合计占到银行业总税后利润的77.15%,较2008年提升了2个百分点;从业人员占到银行业全部从业人员的59.90%,比上年下降了0.83个百分点。

图1、图2和图3分别列示了银行业基于总资产、总负债和税后利润的市场份额分布情况。总体而言,五家大型银行的市场份额呈逐年略降趋势,而中小银行的市场份额则呈上升趋势。在税后利润方面,大型银行2009年的份额较上年提高了近2个百分点,显示了在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宏观环境出现较大不利变化时,大型银行具有相对较强的抵御风险和持续增长的能力。

2009年,世界经济形势险象环生,国际金融危机持续扩散蔓延,世界经济陷入比较严重的衰退阶段,金融市场虽然有所反弹,但仍然具有诸多不确定因素。我国在政府一揽子政策措施作用下,有效遏制外需不足引发的经济增长下滑态势,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国内生产总值实现了“保八”的增幅预期,增长率为8.7%。以全国性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银行业积极应对严峻挑战,整体发展良好。

截至2009年底,全国性商业银行资产总额52.6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9.5%;负债总额49.86亿元,比上年增长30.4%。所有者权益2.7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5%;各项存款42.48万亿元,各项贷款27.35万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了26.5%和32.6%;资本充足率全部达标,资产质量大幅改善,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流动性管理水平均有较大提升。

以下将从资本状况、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和流动性水平四个方面对全国性商业银行财务状况予以分析。各项财务数据除另有注明外,均取自监管部门及各家银行的定期报告、新闻稿件等公开披露的信息,其中部分银行因未披露完整的财务报告,无法获取足够的资料,在个别项目的分析中只好加以省略。

资本状况

截至2009年底,我国商业银行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1.4%,基本保持2008年底的水平,超过国际监管水平。239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全部达标,达标银行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比例达到100%,全国性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达标率为100%(见图4)。

2009年,我国经济减速趋势明显,银行业风险进一步暴露。为应对风险,实现稳健发展,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对补充资本都十分重视。针对2009年上半年信贷增长过快引起银行资本充足率下降的情况,银监会通过召开专题座谈会、发出《资本监管预警通知书》和暂停市场准入事项审批等手段,督促商业银行以增资扩股、适当压缩风险资产、多提拨备、核销不良、审慎分红等各种手段尽快补充资本。各家全国性商业银行为达到新的监管要求,也为了业务发展与规模扩大,都积极采取增发与发债等形式补充资本金,提高资本充足率。

图5列示了截至2009年底全国性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情况。图中可见,年内各家银行通过多种途径补充资本金,全部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都达到了8%的及格线,工行、恒丰、交行、建行等15家银行在10%以上,其中工行尽管在上年基础上略有下降,仍处于17家银行中最高的水平;只有广发和深发展两家银行低于10%,相对较低。整体看来,2009年大型银行的优势比较明显,在前四名中占据了三家,农行在年内也实现了10%的水平,另外恒丰也进入了前三甲。资本充足率偏低的两家是中小银行,是由于在快速的规模扩张中消耗资本较多所造成的。

图6列示2009年底全国性商业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的情况。图中可见,全国性商业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均在4%的达标线之上。其中,恒丰、工行和中信位列前三,分别达到9.93%、9.90%和9.44%;大型银行除农行外,其核心资本充足率均在8%以上;中小银行中,有恒丰、中信、民生、浙商4家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超过8%,其他8家均相对较低。核心资本充足率最低的是广发和深发展,分别为5.62%和5.54%,虽属合格水平,但按照银监会的政策导向,仍逼近达标红线。

2009年,随着信贷资产的大规模投放,大多数全国性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较上年整体都略微下降。其中下降幅度较大的有中信,其2009年核心资本充足率为9.44%,比上年度末下降2.88个百分点, 资本充足率10.34%,比上年度末下降3.98个百分点;中行2009年核心资本充足率为9.07%,比上年度末下降1.74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11.14%,比上年度末下降2.29个百分点。广发和深发展2009年末资本充足率分别为8.98%与8.9%,离10%的严格要求水平仍有一定差距。为有效补充资本,各行采取发债与增发等多种形式积极应对。比如工商银行2009年7月16 日至7月20日发行次级债券400亿元人民币。

增发与IPO也是补充资本的途径。进入2009年,股票市场回暖,银行上市增发之念重启。自2008年9月23日至2009年9月30日期间,汇金共增持工行3.1亿股,约占其总股本的0.093%;增持中行8160.7万股,约占其总股本的0.03%;增持建行1.29亿股,约占其已发行总股份的0.06%。民生于2009年6月重启H股上市之旅。经过数年间的艰难博弈,农行的IPO进程终于在2010年7月顺利完成,7月15日和16日正式在沪港两地上市,总募资221亿美元问鼎全球最大IPO。至此,五家大型国有银行全部实现上市,中国金融改革开始了新的一页。光大银行IPO也依然在积极推进,一旦完成,将大大提高其资本充足率水平。

图7展示了2006〜2009四年来全国性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情况。图中可见,近年来由于资产业务规模的迅速增长,风险资产不断增加,2008年危机爆发后政策性信贷投放规模居高不下,加之五家大型银行以及招商、民生等银行积极推进国际化经营战略,对外并购活动踊跃,境外机构布局步伐加快,资本耗费较大,各行资本充足率与核心资本充足率总体上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以工行为例,其核心资本充足率从2006年的12.23%下降到2009年的9.90%,资本充足率也从2006年的14.05%下降到2008年的12.36%。较高的资本充足率为商业银行扩大业务规模提供了前提和潜力,反之则成为瓶颈。从本质上看,目前,银行资本补充来源已经显示出了多元化的趋势,包括增资扩股、境内外上市、引进机构投资者、适当压缩风险资产、多提拨备、核销不良、审慎分红等各种手段都在实际中开始运用。

目前发行次级债券来增加附属资本是银行自身筹集资本金的主要途径之一。次级债的发行拓宽了银行自身资本补充渠道,增加了银行实力,有助于缓解我国商业银行先天资本不足、资本补充渠道单一的状况。但以发债补充附属资本的做法主要是商业银行交叉互持,变相降低了持有银行的实际资本充足率,并且将银行系统性风险“锁定”在银行体系之内。2009年8月银监会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应从计入附属资本的次级债务及混合资本债券等监管资本工具中全额扣减本行持有其他银行次级债及混合资本债券等监管资本工具的额度。其中,主要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及混合资本债券等监管资本工具的额度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25%,其他银行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30%。另外,商业银行次级债务及混合资本债券等监管资本工具原则上应面向非银行机构发行,商业银行投资购买单一银行发行次级债务及混合资本债券等监管资本工具的额度不得超过自身核心资本的15%,投资购买所有银行发行次级债务及混合资本债券等监管资本工具总额不得超过自身核心资本的20%。商业银行在补充资本时,应结合自身实际,优先考虑补充核心资本,强调股东持续注资的责任和内部积累能力,由银行股东承担补充核心资本的首要责任,同时应将提高盈利能力、增加内部积累作为提高核心资本的重要途径,形式上可以以IPO和定向增发为主。

资产质量

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持续扩散蔓延,国际银行业遭遇大萧条以来最严重冲击,世界经济严重衰退。但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总体情况并未出现较大问题,反而延续了前几年不良资产与不良率持续下降的趋势。

截至2009年底,商业银行按贷款五级分类的不良贷款余额4973亿元,比年初减少630亿元,不良贷款率1.58%,比年初下降0.84个百分点。商业银行资产结构与资产质量均有明显改善,风险抵补能力进一步提高。

以下从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和贷款集中度三个角度分析全国性商业银行2009年资产质量情况。

不良贷款情况

2009年,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357.95亿元,较上年下降507.18亿元,降幅为10.42%;其中,次级、可疑及损失类不良贷款余额分别为1773亿元、2109亿元和573亿元,次级类与可疑类占比较上年分别下降21%和0.6%,损失类则上升了16%。

图8列示2003〜2009年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的变化情况。图中可见,2003〜2009年间,除2007年较上年有小幅增加外,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呈现整体下降的趋势,由2003年的21045亿元下降至2009年的4357.95 亿元,降幅达79.3%。

图9列示了全国性商业银行2003〜2009年不良贷款率的变化情况。图中可见,2009年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6%,较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下降幅度虽有所放缓,但延续了自2003年以来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下降趋势;其中次级类占0.6%,可疑类占0.7%,损失类占0.2%,除损失类与上年水平持平外,可疑类和损失类均保持了自2003年以来一直向下的变动趋势。

图10列示了2007〜2009年全国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结构及其年际变化。总体而言,2009年全国性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中,次级类与可疑类比例大体相当,分别占到不良贷款总额的40%和47%,损失类占比13%;与上年相比,次级类占比下降6个百分点,可疑类与损失类则略微有所上升,升幅分别为1个和5个百分点。其中,大型银行的不良贷款结构和变化情况同总体情况类似,出现次级类不良贷款减少,可疑类与损失类不良贷款增加的变化情况;中小银行不良贷款结构在近三年内呈现趋于平均化的现象,与大型银行相比,其2009年的次级类与可疑类不良贷款占比相当,而损失类不良贷款则占到其全部不良贷款的25%,远高于大型银行的占比。

从2009年的不良资产变化的情况来看,全国性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一直保持较为良好的势头, 无论是余额和比率都呈现平稳下降的趋势,相比2008年第四季度出现资产质量下滑的情况,2009年显示出在政策措施刺激下银行业稳步复苏的迹象。

2009年,各行不良贷款率均在3%以下,总体低于上年。其中五家大型银行不良率在1.5%〜2.91%之间,中小型银行继续保持较低水平,其不良率在0.1%〜2.4%之间。不良贷款率最低三家银行依然是渤海、浙商、恒丰,分别为0.1%、0.29%和0.38%。但上述三家银行都是非上市中小银行,或成立时间短,或资产规模相对较小,不具备很强的代表性。另有5家中小银行不良贷款率低于1%。不良贷款率最高的是农行和广发,分别为2.91%和2.40%,其中农行在财务重组并实现股份制改组后,其不良贷款率较上年又继续有所降低。

不良贷款余额与各行资产规模高度相关。五家大型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明显高于中小银行,其中,农行不良贷款余额的绝对值最高,为1202亿元;交行最低,为250亿元。在中小银行中,除渤海、浙商和恒丰因规模相对较小及成立时间较晚的因素使得不良贷款余额低至0.7亿〜3.6亿元之间外,深发展不良额为24亿元,兴业不良额为38亿元,相对而言最低;招商、广发相对较高,分别为93亿元和91亿元。与2008年相比,2009年深发展、浙商、中信和广发四家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有所增加,其中增幅最大的是深发展,增长27%,其次是浙商,增长25%。不良贷款余额下降幅度最大的是渤海银行,降幅为21%,但应看到其余额基数本身较低。大型银行除交行外,四家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下降幅度都达到或超过了10个百分点。这反映出大型银行在提高资产质量方面所做的风险管理工作起到了明显的成效。

在不良贷款率方面,2009年全国性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同2008年相比,仍呈下降趋势。除深发与上年水平持平外,各行不良贷款率均有所下降。其中,农行和中行下降最多,降幅分别为1.41%和1.13%。此外,工行、光大和建行不良率降幅也较上年下降了0.7个百分点以上。由于历史背景和资产规模等因素影响,大型银行普遍比中小银行的不良率高出许多,但从2009年的情况看,二者差距正逐步缩小。

风险抵补能力

为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进一步防范风险,监管部门要求商业银行审慎经营,根据各类信贷资产实际损失率的测算,动态调整贷款损失准备,并将拨备覆盖率监管指标逐步从100%提高到130%再到150%,实现“以丰补歉”,提高风险抵御能力。2009年,全国性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普遍提高,风险抵御能力进一步增强。

截至2009年底,五家大型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达到183.1%,同比上升30.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达到147.2%,同比上升37.4个百分点;中小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达到162.3%,同比下降36.2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达到201.8%,同比上升32.2个百分点,大幅超过监管部门设定的要求。

图11列示2009年部分全国性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及其2007〜2009年的对比情况。图中可见,2009年大型银行中,除交行比2008年略微下降,刚好实现150%的达标线外,其他四家都有明显提升,建行拨备覆盖率在2009年跃升至最高,达到184%,工行和中行均达到了150%的水平,实现了监管要求,而农行首次突破100%的水平,但距大型银行的及格线还有一段差距。在中小银行中,除渤海和浙商的这一指标分别超过1000%和400%,高得惊人外,兴业、招商、浦发、民生和恒丰也均超过200%。拨备覆盖率最低的是广发,为157%。

贷款集中度情况

贷款客户集中度

贷款集中度是考察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重要指标,在宏观经济形势严峻的大环境下,贷款集中度问题尤其值得关注。监管标准要求最大单一客户贷款不得超过银行净资产的10%,前十大客户贷款总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50%。从相应数据来看,2009年底全国性商业银行各行的这两项指标均符合监管要求。

图12和图13分别列示对比全国性商业银行2009年与2008年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及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情况。

在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方面,大型银行除中行外都有所下降,工行和交行降至不足3%,农行降低幅度最大。中小银行的这一比例则普遍较高,且较上年有所攀升。其中广发升幅最大,其比例为10.21%,是唯一一家突破警戒线的银行;渤海则继续在高位运行,以9.73%紧随其后,紧逼监管红线10%的水平;中小银行中比例最低的是浦发,为3.35%,其余则多集中在3%〜8%之间。

在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方面,同样以广发56.43%的比例排在第一,并且超过了50%的监管红线。光大和深发展位列二三位,分别为48.60%和40.85%;建行最低,为12.95%;其他银行大多集中在17%〜40%之间。从年际比较情况看,2009年较上年增加的有7家银行,增幅最大的是中信和广发;较上年减少的有5家,但下降幅度大多不明显,只有建行降幅比较明显。

贷款行业风险

2009年,全国性商业银行结合国家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导向,纷纷修订完善行业信贷政策,强化信贷投向管理,在信贷投放中确保涉农贷款和小企业贷款的增速、增量;对符合国家节能减排要求的企业和项目加大信贷支持;支持居民首套自住型住房、家电、汽车等消费型信贷;继续支持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重点建设项目;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投放。从贷款的行业投向结构上看,制造业、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物流、电力能源等行业贷款在各大银行贷款中占比较大。从贷款发放主体看,大型商业银行是灾后恢复重建贷款发放的主力军,贷款主要投向基础设施、产业重建等领域。本文选择以房地产行业作为代表,考察银行的贷款行业风险。

房地产行业是全国性商业银行贷款的主要投向之一,也是银行贷款行业投向调整的重点之一。2009年,在政府购房优惠政策及房地产开发企业促销举措影响下,房地产市场逐步复苏,房地产贷款的投放力度不断加大,商品房销售量价齐升,市场供需矛盾逐渐凸显。与此同时,房地产贷款快速增长,个人购房贷款增长尤为显著。整体贷款质量处于较高水平,但年末个人购房不良贷款增加较多,其风险不容忽视。截至2009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余额7.33万亿元,同比增速达38.1%。

图14列示了全国性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比重,这里的房地产贷款指标包括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两个方面。

在16家具有可比数据的全国性商业银行中,有11家银行呈上升态势,升幅最大的广发和招商,分别为5.1%和4.5%。招行和兴业房地产贷款占比是各行中最高的两家银行,都超过了30%。建行该项指标为25.13%,在大型银行中继续排名第一。

盈利能力

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际银行业遭遇大萧条以来最严重冲击,银行业利润下滑,众多美、欧银行业金融机构陷入流动性困境,反观中国银行业却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逆势而上,综合实力、风险管理和抵补能力、国际地位全面提升。2009年,银行业金融机构整体实现税后利润6684亿元;资本利润率16.2%;资产利润率0.9%。银行收益水平和利润结构发生变化,单纯追求利润的短期化倾向得到一定程度的矫正。从结构来看,净利息收入、投资收益和手续费净收入构成收入的三个主要部分。

总体情况

净利润增长率

2009年,我国银行业在急剧变化的经营环境中继续保持了良好的盈利能力。在受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资本市场低迷、利率调整以及特大自然灾害等诸多减收增支因素影响的情况下,盈利情况良好。其主要的盈利因素在于主营业务的较快增长、中间业务的创新发展、营业成本的有效降低以及风险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2009年,各行净利润平均增长65.96%。工行、建行、中行、农行和交行五家大型银行分别实现净利润1293.5亿元、1068.3亿元、853.49亿元、650.02亿元及300.75亿元,工行以净利润排名,蝉联世界第一大银行。

就增幅而言,大型银行平均增幅18.93%,低于上一年度13个百分点。中行由于及时应对金融危机,净利润增长31.16%,增幅最大;交行相对最低,增幅刚超过5个百分点,工行和农行净利润增幅分别为16%和26%。

九家中小银行净利润平均增幅为85.56%,高于上一年度29个百分点。但各家变化幅度差距显著。深发展上年度末计提拨备56亿元,使其2008年净利润大幅下降,因此2009年度净利润比上年回升了7倍之多,列在榜首。渤海因利润基数较小增长了120%,增幅位居第二;民生增长53%,以其稳健经营所带来突出的盈利能力排名第三;招商因受国际金融危机环境影响,其营业利润下降,使净利润同比大幅下滑13%,是唯一一家净利润同比下降的全国性商业银行。光大、浦发、中信的净利润同比增长相对较少,均不超过10%。

2009年,面对金融危机影响深化、经济增长放缓、净息差大幅收窄的严峻经营环境,全国性商业银行利润增长的影响因素包括:一是各行比较准确地把握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努力消除外部环境对业务经营的不利影响,经营总体稳健运行;二是成本费用得到有效管理,费用的投入产出能力提高;三是各行不良率进一步下降,信用成本下降显著;四是有效税率不同程度地有所降低,税率降低抵消资产减值影响。

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收益率很好地反映了各行的盈利能力和水平。通常,决定这两个指标的因素包括净利润与资产平均余额,此外,信贷资产质量、中间业务收入、利息及经营支出水平,以及税收等因素对其也有一定的影响。根据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的要求,净资产收益率不应低于11%,总资产收益率不应低于0.6%。

图15对比列示全国性商业银行2008年和2009年度净资产收益率。除渤海银行外,其他银行均在监管指标的及格线之上。深发展2009年度净资产收益率为27.12%,领先于其他银行。兴业和浦发的净资产收益率接近25%,分列二三位。排名最后的渤海银行净资产收益率仅为5.44%,但因开业时间短而不具备相关可比性。单就大型银行而言,除中行外,其他四家在2009年度的净资产收益率不相上下,都达到了19%〜21%的水平,建行净资产收益率以微弱优势胜出,为20.87%;农行在财务重组后,盈利能力有所提升,净资产收益率达20.53%,仅次于建行。中行受累于全球金融危机,汇兑损失拖累利润增长,净资产收益率相对最低,为16.42%。

同上年相比,深发展由于上年度计提巨额拨备,使得本年度收益率增幅空间较大,成为增幅最大的银行;恒丰下降12.54%,降幅最大;浦发、招商分别下降11.44%、10.6%紧随其后。大型银行除农行外,基本变化幅度不大。由此可见,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银行业中大型银行的整体盈利能力抵御风险能力要明显强于中小银行。

图16对比列示全国性商业银行2008和2009年总资产收益率。2009年,在总共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中,只有华夏、广发与渤海三家银行未达到0.6%的监管及格线,且这三家已连续两年在及格线以下。建行与工行排前两位,总资产收益率连续两年都超过1.2%,达到国际优秀银行1.17%〜1.2%的水平,显示出较好的持续盈利能力;兴业以1.13%排名第三,凭借资金业务和个贷业务,兴业已连续两年进入前三甲的位置,成绩斐然。

同上年相比,多数银行总资产收益率有所回落。回落幅度最大的是恒丰和招行,分别下降4〜5个百分点。在7家总资产收益率上升或持平的全国性商业银行中,深发展回升最多,为0.82%;华夏和渤海虽较上年水平有所提升,但仍在及格线下,盈利能力有待提升。

利息收入水平

存贷款息差收入是我国银行业最主要的盈利来源。利息收入水平是银行盈利能力的重要体现,2009年全国性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实现11033.35亿元。以下从利息收入比讨论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水平。

利息收入比为净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图17列示2009年全国性商业银行利息收入比,平均值为84%。图中可见,除工行、中行、招行和民生外,各行2008年利息收入比均在80%以上,还有四家中小银行在90%以上,其盈利模式过分依赖利差收入的特点十分明显。这表明银行目前仍很难说其盈利模式已进入多元化发展的阶段。

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

我们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作为衡量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主要指标。近年来,中国银行业一直在寻求盈利模式的转型,在这方面取得了相应的成功。中国银行因其在国际业务上的优势地位,使其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其营业收入之比排在所有银行的最前列,达19.8%。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紧随其后。但从这一收入的总量来看,工行则处在第一位,达551亿元。比较而言,恒丰、渤海银行只有1.3亿元(见图19)。

成本收入比

2009年,全国性银行成本收入比普遍有所提高。总体来看,大银行成本收入比普遍较低,这是由规模经济带来的好处。但农行虽有所下降,成本收入比仍在43%以上(见图20)。在所有银行中,工行仍然是成本收入比最低的银行。

流动性分析

2009年为防范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加深,我国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信贷超常增长。截至2009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整体流动性比例46.4%,比年初下降3.6个百分点。存贷款比例71.9%,比年初上升2.7个百分点。其中,商业银行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3.8%,比年初下降1.8个百分点。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均达到25%以上的监管标准,流动性管理水平总体上升。

流动性风险指标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状况及其波动性,主要包括贷存比、流动性比率、核心负债比例和流动性缺口率,按照本币和外币分别计算。贷存比是银行贷款金额与存款金额的比例,目前监管部门为商业银行设置的监管红线是不超过75%。流动性比率为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之比,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总体水平,不应低于25%。核心负债比例为核心负债与负债总额之比,不应低于60%。流动性缺口率为90天内表内外流动性缺口与90天内到期表内外流动性资产之比,不应低于-10%。鉴于数据的可获取性,本文选择贷存比和流动性比率衡量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水平。

流动性比率

流动性比率为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之比,该指标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总体水平,监管要求该指标不应低于25%。

全国性商业银行2009年流动性比率均在25%达标线上。交行流动性比率最低,为27.83%;工行和华夏其次,均在30%左右;恒丰和广发最高,分别为73.38%和54.68%。除此之外,其余各行的流动性比率集中分布在30%〜51%之间,流动性水平比较接近。

同2008年相比,多数银行流动性比率较上年呈现比较明显的回落。仅有农行、广发和恒丰有一定上升。其中,华夏下降幅度最大,超过了20个百分点。全国性商业银行流动性比率整体下降的局面真实地反映了2009年下半年以来我国银行业在实际趋紧的货币政策和流动性相对收紧的客观现实。

存贷比分析

由于2009年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银行信贷实现了史无前列的高速增长。相应地,存贷比相比2008年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见图21)。在五大国有银行中,交行和中行的存贷比最高,这与它们信贷规模增长迅速直接相关,而在中小银行中,中信、光大、深发展、招商、兴业、民生等银行都突破了75%的存贷比率的监管上限。2009年信贷高增长一方面与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利差缩小以量补价的银行利益驱动直接相关。这种局面随着2010年初开始的连续三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实施而改变。

(本部分报告执笔人:邓鑫)

上一篇:全球金融监管的新方向\新影响和新格局 下一篇: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金融服务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