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儿童书籍设计互动性

时间:2022-10-11 04:17:22

论儿童书籍设计互动性

【摘 要】本文从互动体验的角度探寻儿童书籍设计新的突破点,通过对书籍结构、材质、故事情节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造,开发儿童读物新的趣味方向,让孩子读书如同游戏一般,在与书籍的互动中,主动接受书中传达的知识,寓教于乐。

【关键词】书籍设计;互动性;对策

一、互动设计的概念

作为一门关注交互体验的设计新学科,互动设计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有人洞察到一个秘密:人与计算机之间,可以通过交互产生真实的快乐,所以互动这个词在设计中的最初含义是基于人机交互,即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交流,后来互动设计被广泛应用到工业产品设计领域。随着人们对互动要求的不断增加,互动设计的理念逐渐超出工业设计领域,向其他的各个设计领域延伸。从用户的角度来看,互动设计是一种如何让产品易用、有效而让人感到快乐的技术,它致力于了解目标用户和他们的期望,了解用户在同产品交互时彼此的行为,了解“人”本身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同时,还包括了解各种有效的互动方式。

二、儿童互动书籍设计的切入点

对设计师来说,设计一本互动式书籍与过去我们设计一本普通书籍有所不同,这种不同首先是由设计切入的角度不同造成的。在以往的书籍设计工作中,设计师着手设计一本书时,在决定了开本大小后,接着会考虑版式以及书籍各部分需要选用的纸张、印刷工艺和装订工艺。设计师的主要工作基本上局限于视觉范畴,因此书籍设计也被归于视觉传达设计领域。但“互动式儿童书籍”为儿童书籍设计提出了一种新的设计角度。设计师不再满足于儿童的视觉感受,而是更注重儿童与作品之间的行为互动,比如借助触摸、在空间中的移动或者所发出的声音等,使得儿童书籍产生出新造型、新内容,甚至新的意义,这种改变可以由各种方式来完成,但切入点必定指向为互动行为的参与双方,一方是儿童;另一方是与儿童进行互动的书。首先,在互动设计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以用户为中心”。儿童是互动式童书设计中讨论的中心角色,因此是需要优先对待的。

三、互动式儿童书籍的设计手段

书籍固有的形态使我们不难想到是书的外观,六面体的盛纳知识的容器。童书的形态设计较成人读物更加具有趣味性和表现力,有着更大的设计范围和创意空间。通过变幻各异的书籍形态,让孩子们参与互动,阅读过程中不仅仅局限于视觉的感受与体验,书籍的体积、大小与空间结构还密切地影响着孩子们各个感官的感受。那么对于印刷物来说,如何使用印刷物本身能够提供的技术工艺进入互动通道呢?获得2011年度“中国最美的书”奖的朱赢椿设计的《不裁》这本书在环衬处设计了一张书签,可随手撕开作裁纸刀用,书随着阅读过程而由读者裁开,书的质感也发生了变化,翻口由原来的光边变成毛边,参差不齐的瑕疵给人一种残缺美的视觉享受。特别是读者在参与贯穿于整书的阅读与裁切过程中,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性和延伸性,形成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最有效的精神互动,引发了深刻的内心体验。所以,当我们拿起一张纸的时候,能够对它做的动作有哪些?翻动、打开、撕裂、折叠、抽拉等,通过这些操作手段,或许我们将会看到各种各样的具有互动性质的作品。互动设计是注重人类情感与体验的设计,自然而然,儿童书籍的互动设计就需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儿童是如何受理信息上。儿童天性活泼、敏感好动,内心世界非常的丰精彩,具备超乎常规的想象力。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他们的学习动力,同时,这种儿童阅读时的心理特质也是童书互动设计最主要的切入点。其次,书变成了儿童与信息交流的一个平台。那么设计师们需要做的就是保证信息交流的通畅,一切设计都是为了这个目的而进行。界面设计最重要的原则就是简单容易,儿童生理发育还没有完全成熟,知识、经验不足,书籍的互动操作方式应尽可能简洁、易懂,以方便儿童的使用为原则。当然还要考虑书籍的造型、材料、色彩等不能对儿童的生理、心理造成伤害。对于一个优秀的互动童书界面的评定,莱比锡的评书标准依旧适用,书籍的视觉元素仍然需要被美化与合理地排列,但那却不是最终目的,因为互动式书籍的功能已经从阅读转变为沟通,怎样使信息对话畅通无阻,才是设计的真正目标。

将纸张进行折叠是我们在幼儿园里最早学习的事情之一,我们将一张纸折叠后,它便不再是一个平面,从而显现出多种空间关系,这些有趣的空间关系就形成了非常好的互动题材。将互动作用引入书籍设计领域,亦是顺应了设计发展的潮流。互动性儿童书籍设计在儿童与书之间建立起一种新的沟通渠道,使书籍与儿童之间形成一种对话模式,信息不再是从单向传递给孩子,而是通过儿童的参与,共同进行信息交流。所以,将互动性理念与传统书籍设计方法相结合,是一种创新与尝试,为现代儿童书籍设计提供一种新的设计思路。

参 考 文 献

[1]左叶松.设计之美新议[J].中国包装.2011

[2]过莎.交互式书籍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1

[3]蔚一潇.儿童读物装帧设计现状分析与创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

上一篇:高中生身体自我满意度与自我价值感相关研究 下一篇:功能定位下的事业单位内控模式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