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思品课中的问题意识

时间:2022-10-11 03:52:16

如何培养学生思品课中的问题意识

思想品德课在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开发学生创新意识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学生具有问题意识,才会认真思考和分析。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思品课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构建学生创新的平台。

一、创设情境,引问启疑

创设“问题情境”,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造成一种不协调、一种悬念,从而引发学生强烈想解决问题的愿望,引导学生开启疑问的闸门,就可以使学生进入一种疑难情境,使其不由自主地进入思考状态,并自觉地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潜能来分析、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保护个人隐私》之《个人隐私权》时,我设置了这样的情境:“家长把学生来往信件都扣下来,要检阅信件内容”和“语文老师要求批阅学生的日记”这些行为是否违反了法律规定?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思考、讨论,最终发现了问题,同时也学到了法律知识。教学实践证明,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的双基、思辨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四者之间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得到很好的发展。

二、师生互动,积极征问

在“依法参与政治生活”这一内容的学习时,我采取了“征问征答”的方式来开展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我和学生都搜集了大量与本课内容有关的材料和信息,和学生一起进行认真地学习与分析,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踊跃地向老师和其他同学提出了许多很有创见的问题,而且也得到了老师和同学很有说服力的解答。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无论是我还是学生都学到了很多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发现了新知识。最后,由我来做总结。我首先肯定了同学们积极主动探求知识和尽情释放自己潜力的良好表现,然后,针对大家在合作交流过程中出现的知识理解偏差、表述方式不当等问题予以纠正和指导。

三、不断设疑,善于激问

首先,教师要重视构建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解除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压力;其次,要让少数带动多数,课堂上给提问的学生以赞赏、指引,鼓励其他学生学习。对于怪问、错问的学生要肯定其精神,加以正确引导,挖掘其思维的闪光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教师应引导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索。我鼓励学生消除恐惧心理,让他们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想问什么就问什么,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能提出有价值的、新的问题。可是新的问题出现了,那就是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思想活跃,问题增多,创新意识增强,有些问题教师课前也意想不到。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能回答时,教师不能随意否定学生的提问,更不能随意指责学生,而要面对现实,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保护学生的创新热情。

四、突破常规,鼓励质疑

在学习过程中质疑是很重要的。因此,在新课程的指导下,教师应优化课堂教学,突破“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并让他们自己去解决自己的疑问。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适时地加以引导,师生之间密切配合,教学互动,来实现教与学的统一。 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大胆质疑,挑战权威,敢于突破思维惰性与定势的局限,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敢于提出现实生活与课本内容相悖之处。当然,这需要教师做出正确引导与合理解释。

五、延伸课外,有意留问

教师在教学各环节不应把创新及过程呈给学生,而应留给学生创新空间,着力营造创新契机和基点,点燃创新之火,激发学生创新热情,培养创新能力。  完成课堂学习任务是否就是学生学习的终点,教师是否就是终结的裁判?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课堂上,当学生提出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时,我们不妨就向学生“投降”:“你们的问题我已经回答不了了,你们课后思考;我也回去学习学习,下次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不仅如此,我还尝试在一课结束之前留些时间,师生共同归纳本课疑点,让学生带着困惑走出课堂,进行探究。通过这样的方式,归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时间与空间。让课堂教学成为问题的聚焦点、新问题的起点。

上一篇:新课程下高中化学教学的反思 下一篇:高中生才勿教学中教材选择性使用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