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分析前质量的因素及对策

时间:2022-10-11 02:19:29

影响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分析前质量的因素及对策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方法对我院2006年――2012年6月进行生化检验的166075份临床样本的检验过程及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统计研究结果。结果临床生化检验误差发生率0.48‰。分析前、中、后误差构成比为71.6%、16.0%和12.3%。采样操作不规范、标本送检延误、标本采集不合格、病人准备不充分、申请单填写不合格为影响分析前检验结果的主要因素。结论临床生化检验分析前标本的质量控制是确保检验分析结果准确的关键环节。需要医护人员、检验分析人员及患者的积极协作。

【关键词】检验分析;质量控制;影响因素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728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4104-02

临床生化检验作为临床辅助诊断的重要手段,其可靠性非常重要。为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必须对检验进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可分为检验分析前、检验分析中和检验分析后三个阶段[1]。随着检验仪器设备的不断更新和检验技术的不断规范,使分析中和分析后的误差不断改进,分析的准确度明显提高,分析前误差约占总检验误差的80%,成为保证检验结果的重要环节。由于实验前质量控制涉及检验项目的选择和要求、患者的准备、标本的采集、标本的运送、验收和运输保存等,环节较多,能否正确规范地采集和处理标本,是实施实验前质量保证的重要内容[2]。因此,如何提高检验前的质量是影响检验结果的重要环节,对于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尤为重要。本院检验科与相关科室人员,就影响检验分析前质量的因素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分析,并采取相应对策,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选择我院2006年――2012年6月进行的临床生化检验分析的166075名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5d-88岁,回顾性分析其检验分析前的常见影响因素,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166075名病例中,其中检验错误发生例数81例,包括分析前58例(71.6%),分析中13例(16.0%),分析后10例(12.3%),总误差发生率为0.48‰。其分析前影响因素构成,见表1。结果显示采样操作不规范、标本送检延误、标本采集不合格、病人准备不充分、申请单填写不合格为影响分析前检验结果的主要因素。

3临床生化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3.1检验申请单的书写临床医生首先依据患者病情进行初步诊断,并合理选择检验项目[3],确保该检验项目对临床有实际性诊断意义。申请单设计和填写的不规范是检验分析前常见错误。要求医生根据患者病史认真、完整地填写检验申请单。申请单的简洁准确设计及正确填写是取得正确检验结果的首要条件,检验科要与临床科室密切联系,要求临床医师要重视申请单的填写,检验科严格申请单收录制度,对于不合格申请单严格指出并拒收。

3.2患者准备首先,在采集标本前告知患者标本采集前的注意事项,让患者在采集标本前做好准备工作,尽量避免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保持患者平稳的心理状态很重要,如患者情绪激动或紧张可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使血清游离脂肪酸、乳酸、血糖、血红蛋白及白细胞的增高[4]。同时,多数项目的测定,需患者空腹进行采血,尤其对于血脂、血糖等,餐后可使标本血清呈乳糜状。影响测定的准确性;但如果空腹时间过长超过16小时,因过度饥饿会使患者血糖、补体C3、ALB等降低,而血清胆红素因清除率减少而上升。剧烈运动会使促肾上选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生长激素等明显升高,使体内的新陈代谢明显加快,血清游离脂肪酸迅速下降后继而上升,丙酮酸和乳酸也接着升高,还可引起细胞酶的释放而使血清中的AST、LD、CK等酶的浓度升高,血液中Cr、BUN、K+、P的含量可升高25%甚至更多[5]。而Hb、钙及镁则会出现不同程度下降。患者采血多数采用卧位或坐位,当改变时血液循环与体液循环之间的平衡发生改变,导致血清内细胞成分和大分子物质浓度发生改变。患者由卧位变成站位时,血管内水分移至组织间隙,使不能通过血管的大分子物质升高,如TC、TP、ALB、TG等,因此建议患者取坐位采血。检验结果同时受患者患者服用药物的影响,如服用速尿、雌激素、甲状腺素等使血糖增高。大量使用青霉素会使CK、Cr、TB升高,ALT降低。长期口服避孕药的妇女,由于肝酶的诱导合成增加,可使TG及转氨酶升高。因此,应尽量于停药后2d或用药之前进行采样。

3.3标本的采集和传送标本采集过程误差是总误差的关键来源。由于许多检查项目对于标本采集要求严格,首先注意标本采集的时间,同一患者在不同的时间所采集标本的检验结果会有明显的差异,因此生化检验原则上于清晨早餐前或进食12h后采集。其次注意采集的部位,临床上常有危重患者需要多通道输液,在采集他们的血液标本时有些是从输液侧肢体甚至输液的同一条静脉采血,这样血液稀释和输液药物无疑会对检验结果产生严重的影响。血样标本目前常采用的真空采血,可避免抗凝剂的使用错误,确保血和抗凝剂的比例关系,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防止溶血。要正确使用抗凝剂,草酸盐、枸橼酸盐、EDTA等抗凝剂将会使血清中的Ca2+、Mg2+含量下降,K+、Na+的血清浓度会升高,肝素对CK等酶有轻微的抑制作用[6]。同时注意血液和抗凝剂的相对比例。标本离体需正确保存,如温度、湿度等有特殊要求的标本要尤为注意。采集标本后要尽快传送,对高生物危险性的生化标本要严格包装.避免传染给他人。每个患者的标本均独立密封包装,降低传染发生率。每个标本上要粘贴与申请单一致的识别码,并注明患者的姓名、年龄、病历号、采集时间。

3.4护士培训制度分析前的质量控制作为整个检验质量控制中的最重要且易被忽视的环节,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尤为关键,其中护士在工作中具有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建立护士定期培训制度。加强对检验知识的学习,增加护士对检验整个过程的了解,可有效减少检验误差的发生率,可采取个例教育或集中培训的方式进行。

4小结

临床生化检验分析前标本的质量控制是一个连续系统的过程,要确保检验分析结果的准确可靠需广大医护人员、检验工作人员及患者的积极协作配合。

参考文献

[1]赵杰才.探讨临床化学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中外医学研究,2010,8(25):75-76.

[2]夏礼军.重视临床化学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5):473-473.

[3]周海燕,孔艺,王永明.临床化学检验分析前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J].浙江临床医学,2006,8(8):884-886.

[4]胡德华.临床化学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与对策[J].中国中医药指南,2011,9(31):89-91.

[5]张翠萍,高晋鲜.临床化学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探讨[J].临青岛医药卫生,2008,40(5):364-365.

[6]王先民,王海霞.标本的正确采集及处理对检验结果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7):187-188.

上一篇:关于利巴韦林片含量测定方法改进分析 下一篇:多排螺旋CT重建技术在急腹症影响诊断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