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

时间:2022-10-11 01:37:46

浅析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

作者简介:吴雪雪,郑英,艺术与设计学院,2010级研究生,设计艺术学装饰艺术设计方向。

1、楚国青铜器发展的背景

楚地原本是三苗的故乡,在西周初期,楚国文化逐渐与土著融合。在两周的时候,楚国迅速发展,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楚国人成了汉江地区的主人。大约在春秋时期,楚国的文化开始逐渐呈现出自己的特征。东周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年代,此时的楚国率先举起了标新立异的艺术旗帜,在青铜器上创造了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风格样式,到春秋晚期的时候,楚国的青铜艺术迈进了一个全新的境界。这时,楚国的铸造技术中出现在了一种新的技术,由1979年河南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遗物证明,这技术与楚国青铜器艺术风格的形成大有联系。它一扫西周以来的模仿中原的平庸作风,在历史的变革中显示了楚国人自己的特征。 下寺楚墓出土的铜器无论从技术和艺术风格,都可以作为共康时代的代表作。铜禁尤其引人注意,它既瑰丽又典重,装饰玲珑剔透而且全局井然有序。铜禁,以及淅川下寺楚墓所出土的其它的一些青铜器如升鼎、铜盏饰件、倗、矛等,都是用失蜡法,或称为熔模精密造法铸造的,它们是已知中国最早的,并经过科学发掘的一批失蜡法铸件。

2、楚国青铜铸造工艺的发展

在已经出土的楚国青铜器中,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青铜器群最具有代表性,这些青铜器具很好的反映了楚国青铜文化鼎盛时期的精湛铸造技术与精良装饰工艺。

2.1 铸接与焊接技术的普遍使用

淅川下寺楚墓出头的青铜器除了少数简单的器形采用浑铸法之外,大部分青铜器都是采用分铸法分别铸造器身与耳、足以及其他的附件。按照分铸法的先后顺序,可以分成先铸造附件、后铸造器身的先铸法和先铸造器身、后铸造附件的后铸法,以及器身、耳、足、附件同时进行铸造的并铸法三种。由于分铸法的盛行,青铜器的各个部位之间的连接普遍采用了铸接和焊接技术。

2.2 技术方法的革新—失蜡法

在淅川下寺青铜器群中,像铜禁、铜盏附件、升鼎附兽等普遍都被认为都是由失蜡法铸造而成的。这些铸件的器形结构都比较复杂,尤其是铜禁的镂空附饰异常繁复精致,它的上下共有22 只镂空透雕兽,四面还有很多层的透雕云纹,工艺水平的高超让人难以置信。在曾侯乙墓的尊盘出土之后,人们认为战国早期就可能有发达的失蜡法铸造工艺了。下寺楚墓的铜器面世,人们又把失蜡法产生的年代向前推至春秋中晚期了。春秋中晚期之时,楚国就有了如此精巧繁丽的作品,可见楚国当时青铜铸造业极为发达。失蜡法的运用,使平面装饰增加了三维的视觉内容,它给新奇清秀的器型平添了从未有过的辉煌色彩。

3、楚国青铜铸造技术高度发展的原因

中国青铜器在发展过程中,有两大高峰。第一高峰是在商朝晚期到西周早期,另一高峰是在春秋中期到战国早期。这一时期的楚国,博采众长,铸造出众多无与伦比的青铜器精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青铜铸造技术,是高峰中的高峰。

3.1社会需要的剧增

一个时代的变革,最根本决定力仍然是生产力发展所引起的经济基础的变革,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最重要的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真理也充分表现在春秋中期以来的各个诸侯国的社会变革中。春秋中期以来,楚国由于土地制度改革及带来的经济基础的改革,导致社会财富重新分配,以士为代表的社会阶层大量崛起,庶人工商阶层也开始突破身份束缚而可以向上层流动,这导致社会对代表财富和地位的青铜礼器需要大增;同时由于宗法制度的衰落,楚国的各级贵族甚至平民也超越礼制限制,总是不断地提高对青铜器数量和精美程度的追求,在这种社会大量需求的动力下,如何使青铜器的生产大规模化和批量化成为铸造技术上的迫切问题。也正是在这种社会需要和刺激下,导致能够使青铜器物生产大批量化、流水线化的焊接技术和分模技术产生。同时,青铜纹饰的模印技术的广泛运用,也大大促进了青铜器装饰工艺的生产效率。

3.2审美意识的巨变

楚国社会的变化导致社会意识、审美意识的巨变。而审美观念的改变,也促使青铜铸造工艺上的变革以适应审美变化。商和西周的青铜器与春秋中期之后的青铜器,两者的风格即使从很直观的角度看,也有很明显的差异。有学者认为,春秋中期以来青铜器形制的改换也很显著,以往那种森严凝重的气象,逐渐代以清新秀丽的风格。春秋中期之后的楚国青铜器也是如此。例如,对于用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给人印象最深的无不是那些精致细密、透空繁复的形态,如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铜禁,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尊盘(尊放在盘中,构成一套)等。楚人对青铜器精致繁丽的追求应是楚国发明失蜡法铸造技术的强大动力。

楚人浪漫主义的审美情趣是楚国青铜器表面金属工艺的发达的强大动因。作为浪漫主义思潮发源地的楚国,对美和丰富多彩生活的追求也自然表现在青铜器的表面装饰工艺上,也成为青铜器表面金属工艺发达的巨大推动力。淅川下寺贵族楚墓和曾侯乙墓出土的大部分青铜器,除了铸造技术超群外,表面金属工艺也达到很高水准。楚国工匠们特别注意各种不同金属色泽的相互对比和映衬,先后探索并运用各种装饰手法,如错金银镶嵌工艺、铸镶红铜工艺、鎏金工艺、线刻工艺等,这些工艺一改商周以来青铜器表面装饰的单调风格,使青铜器增添了多姿多彩的生活气息和生动活泼的气韵,使青铜器物更加精美。

4、政治变革对青铜铸造艺术风格的影响

一个艺术风格的出现往往包含着诸多因素,它的演进过程很复杂,所以楚国青铜艺术的新风格是春秋时期社会变革的结果。

政治的变革对东周时期的艺术发展影响是巨大的。当然历史变革的机遇不仅仅施恩于楚国,东周列国都沐浴在时代的春风里,但楚国的青铜艺术特别引人瞩目,而且新的失蜡法工艺,只是在楚国腹地流行,这使得 楚国的铜器铸件,或者说是中国青铜艺术第二个高峰的形成是以失蜡法为前提,这是不言而喻的。没有失蜡法的造法,楚国的青铜艺术很难达到我们现在见到的样式。

春秋晚期至战国初期,楚国的青铜艺术吸收了三个方面的资料,一是越人的铸造经验,一是土著艺术的样式,一是殷人的审美趣味,但是,古今中外艺术史上的许多信息告诉我们,不用民族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因其艺术意志的不同,其他区域文化或文化遗产的领悟、感受、运用,会有很大的差别。可见,一个艺术风格的产生,主要是创造者的艺术意志在起作用。

楚国历史发展的特点决定了楚人对其他文化的包容态度以及创造自己文化的恢弘气魄,富丽繁密的装饰风格是楚国青铜艺术的突出特征,但这并不是全部,淅川下寺所出土的王子午鼎,主要是以精巧结构表现典雅秀丽的审美趣味。艺术钟摆的一个回归,历史了近四个世纪,到了公元前228年前后,楚幽王的这些用器,不论就铸造工艺,还是艺术样式而言,都是楚国青铜艺术乃至中国青铜时代谢幕的标志(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郭德维.谈谈我国青铜铸造技术在楚地的发展与突破 [J].中原文物,1990,(01).

[2]张正明.楚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3]张正明、皮道坚.楚美术图集.湖北美术出版社 1996.12 导言

[4]张正明、邵学海.青铜器.下.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

[5]张正明.楚学文库.楚文化的南浙.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研究 下一篇:浅析辽代社会习俗中蕴含的伦理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