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形势下我国信用评级业发展的对策

时间:2022-10-11 01:07:40

金融危机形势下我国信用评级业发展的对策

我国的信用评级市场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而不断发展起来的。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资信评级行业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多头监管;二是业内无序竞争问题严重;三是公司治理与规范运作存在问题;四是外资进入带来的国家经济秩序稳定与信息安全问题;五是评级技术相对薄弱。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的形势下,国际评级机构出现危机的时刻,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升我国评级机构的实力,提升我国在国际金融市场的话语权,对我国评级市场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基于对国际信用评级体系的了解和分析,结合中国的国情和经济发展状况,考虑到国家金融安全和提升中国金融国际话语权,笔者认为,中国的信用评级体系一定要基于中国国情,不能照搬国外的模式,我们应当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探索中国的信用评级体系。

加强监管,尽快确立行业监管机构,建立统一有效的监管机制

本次“次贷”危机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是要加强对评级机构的监管,防止评级机构利益冲突,保持评级机构的独立、公开、公正。

首先要加强对评级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本次“次贷”危机发生后,美国政府开始加强对评级机构的监管,要求三大评级公司披露其评级方法和过程。2008年4月底美国证券和交易所委员会(SEC)主席Christopher Cox明确提出要对信用评级机构强化监管,详细阐述了可靠、透明和竞争三方面的举措。“次贷”危机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评级机构的信息披露很少,评级机构在利益冲突、评级方法、评级程序、信息披露等方面对投资者和监管者没有做到公示的义务,因此监管者必须加强对评级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以此保持其公开性。

其次,要加强对评级公司利益冲突的监管。利益冲突是评级公司不能保持其独立性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本次“次贷”危机中三大评级公司反应迟钝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利益冲突,三大评级公司通过“次贷”按揭证券的评级赚取了大量的利润,在生存如此优越的条件下,评级公司没有动力去揭示“次贷”风险,因为揭示了“次贷”的风险也就丢掉了自己的饭碗。为了保持评级公司的独立性,监管者必须要加强对评级公司利益冲突的监管,如禁止信用评级机构向债券发行商提供咨询服务,禁止信用评级机构对那些它们参与设置的证券进行评级等。

再次,要加强对评级公司评级方法、评级程序、评级结果的监管。评级方法和评级程序是评级公司重要的风险控制措施,例如在本次“次贷”危机中,三大评级机构都存在着违反内部程序的行为,表现为主要评级分析员参与收费讨论,如能杜绝这些违反内部程序的行为,就能提升评级公司的公正和公平,因此要加强对评级公司评级方法和评级程序的监管,提升评级公司风险控制能力。评级结果是评级公司的产品,对评级结果的监管是实现评级公司优胜劣汰的重要依据。

此外,监管机构应实行对评级机构的年度社会责任审计制度,进一步规范评级机构的行为。

评级机构在职能上的内在冲突,不但要求评级机构自身强化内部管理,而且需要外部监管机构进行有效的监管。监管部门通过制度的制定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确保评级机构与债券发行人、债券承销商、投资者之间不存在利益关系。

提升评级公司的独立性,逐步改变目前评级体系“发行者付费”的付费方式,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发行者付费”的付费方式,其评估对象与评级机构之间就是一种雇佣关系。由于存在这种雇佣关系,在利益的驱动下,评估机构评级活动的客观性自然受到影响。然而保持独立性恰恰是信用评级机构客观公正的前提。在目前的收费模式下,独立公正性完全依靠评级机构的执业信誉,自然很难保证。

我国评级机构目前也采取“发行者付费”的付费方式。纵观最近几年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债券评级结果基本上都在A级以上,AA级以上的债券占比非常大,这一方面跟我国独有的债券发行机制有关,但不能忽视的是,目前我国的评级公司普遍规模不大,历史不长,公信力不足,于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就采取承诺“级别”,甚至债券发行者直接要求“级别”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就导致评级公司的“话语权”越来越低,公信力越来越差。

建议我国信用评级监管部门对拟发行债券企业统一收取一定的评估费用,形成评级基金,然后监管部门支付给评级公司“评估费用”(若公司债券未能成功发行,则在一定时间内将费用退还公司),以此来摆脱评级公司的乙方地位,形成评级公司和债券发行者地位对等的局面。或收取发行方发行总费用的固定费率,由承销商付与评级机构。

大力支持国有评级公司发展,限制外资对我国评级行业的快速渗透

“公权私营”是美国式评级制度安排中存在的严重问题之一,也是本次“次贷”危机暴露出来的问题之一。在我国,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军工企业、航空航天企业、大型国有企业越来越多的走向市场。这些掌握了中国核心命脉的企业在评级时,如果聘请外资或民营评级机构评级,将给中国经济信息安全带来了诸多严重的隐患和威胁。信用评级业与金融乃至政治息息相关,是维护国家金融的重要力量,其独立健康发展是一个国家金融完整的象征。正因为此,信用评级机构扮演着“金融警察”的角色,为政府间接调控市场提供强有力的手段,维系着资本市场的健康运行和国家金融安全。因此,打造和培育国有控股的国家级评级机构,是保证中国核心经济信息安全的一种有效手段。

目前,国际三大评级机构全面进入中国评级市场,并逐步进入主流市场,由于信用评级关系国家根本利益,特别是在我国资本市场和评级业都处于发展初期,因此有必要实行行业保护政策,对外资信用评级机构从市场准入、收购兼并、业务范围、收费标准及建立良性竞争规则等方面加强监管与规范,在确保国家信用安全的情况下允许其在一定范围内参与和开展评级业务。

建议实施有序渐进的对外开放战略、加强对外资评级机构进行限制,提升本土评级机构的话语权,保护中国民族评级行业。

积极引入“双评”制度,提升本息安全要求较高的债券评级业务

为了避免评级机构以赋予信用等级承诺展开竞争,规范评级市场的发展,在债券市场信用评级业务中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引入“双评级”制度。双评级制度是指在债券发行过程中,同一债券发行主体或者同一债项在资信评级过程中,由两家评级机构共同承担评级任务并各自独立出具评级报告的一项评级制度。

对于评级机构来说,双评级制度以技术实力竞争替代市场份额竞争,对“以级定价”和“以价定级”现象可形成一定程度的遏制,对评级机构更加客观地评价企业风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双评”可以有效检验评级公司的技术能力,一定程度上提升评级公司的技术实力,也能更好的实现技术的优胜劣汰,在评级市场形成良好的市场淘汰机制。同时评级机构也可以积累更丰富的违约率检验样本数据,更好地让市场来检验评级质量,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为投资者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进而扩大市场对信用评级产品的需求。

对投资者来说,双评级可以有更多的评级结果进行参考,能够对发行人风险有更客观全面的认识,从而提高投资风险的可控程度。

对于发行人来说,由于双评级分别来自两个不同的机构独立做出的风险评估,其风险定价相对准确,更容易得到市场投资者的认可,可以享受较好的发行便利。在美国、日本等债券市场上,大多数债券都有两家机构的评级,两家机构评级的债券发行筹资成本相对较低。

对监管者来说,“双评”可以更好的检验评级公司的实力,让市场对评级公司进行优胜劣汰。

监管层在引入双评级制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从债券市场引入双评级制度的深度上,循序渐进,对风险厌恶程度最高的养老保险金、货币市场基金等投资的债券品种先行引入双评级,并逐步推广到其他债券品种。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货币市场基金和保险公司已经逐步成为非常重要的投资者群体,对信用评级和风险管理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而其他如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投资者,虽然其所投资的产品的级别并没有明确的限制,但是就目前国内债券市场的发展阶段而言,也可以被认为是风险厌恶型的,资金安全性仍是首要的目标。

(2)从债券市场引入双评级制度的广度上,需要兼顾监管层、投资者、发行人等多方面利益者的需求。对双评级两家评级机构的选择上,可以采用监管部门认可和市场选择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建立和健全评级机构的进入和退出机制,并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培育和发展民族品牌,保障国家经济和信息安全。

对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给予足够重视,积极培育信用评级市场

我国信用评级市场潜力巨大。建议一方面通过扩大监管机构对信用评级结果的使用范围,来推动评级市场需求的增加。例如,可以推广人行上海分行的经验,对一些贷款企业除放贷银行自身进行信用审核外,必须经人行认定的独立的信用评级机构进行评级,这样既有助于防范金融风险,又有利于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封锁,鼓励金融机构等部门积极采用独立的资信评级公司的报告,推动独立的资信评级公司的发展。同时,对全国几十家评级机构,可以通过合作或合资等形式,不断进行整合,提高评级机构素质和评级质量,引导、培育和完善信用评级市场。

评级机构应加强自身建设,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要应加强基础研究工作 。在基础性研究中,要注重系统性风险的研究,以适应全球金融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以增强评级机构在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风险方面的预警功能。

国内评级机构要加强金融创新产品的研究,但一定要吸取国际评级机构的教训,其一是要严格执行评级机构的防火墙制度,市场、咨询、评级、行政等各项业务的人员和档案要严格分开;其二是指结构融资产品的评定等级一定要和传统债券评级产品相区别,结构融资产品一定要做到风险揭示充分,信息透明;其三是要加强评级分析师的职业技能和道德操守方面的管理,包括采取类似标普的改革和调整,对分析师进行轮岗等,这将使评级机构更大程度的控制风险。

二要加强评级队伍建设,注重评级人才培养。信用评级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道德素质。职业素质要求评级人员掌握管理、会计、财务、审计、金融等知识,具有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专业分析能力;道德素质要求评级人员具有公正、独立的立场和为客户保守秘密的品质。

三要加强内部管理,避免利益冲突。信用评级机构应高度重视自身的信誉,形成评级信誉和评级质量至上的企业文化,在组织结构设置、业务流程、人员任用和业绩考核等各个方面考虑潜在的利益冲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强化制度执行力。如在评级业务和其他服务之间设置防火墙,隔离业务承接和级别评定,有利益冲突人员无投票表决权,设立专门部门和人员进行风险评估等。(作者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教授)

上一篇:“中国表”的高端化趋势 下一篇:“幸福”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