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地植物生理障碍产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时间:2022-10-11 12:54:28

保护地植物生理障碍产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摘要 对保护地植物生理障碍与病害产生原因加以分析,并从管理方面提出防治建议,为设施作物丰产提供管理方面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保护地植物生理障碍;产生原因;防治对策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保护地栽培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由于保护地植物生理障碍与病害的发生越来越严重,常使保护地投入产出不成正比,经济效益较低,已成为保护地植物栽培的一大难题。

1 生理障碍与病害的发生原因

1.1保护地环境条件

1.1.1温度。保护地内每天的温度随盛夏至严冬季节性变化而变化。中午有发生高温障碍的危险,夜间有发生低温障碍的危险。当室温在35℃以上时,发生高温障碍,主要在雌雄器官减数分裂的蕾期及开花期会造成危害,因不能受精而落蕾,即使坐果也因肥大不良而形成小果。产生障碍的温度越高,持续的时间越长越严重。45℃以上高温时,花蕾、叶片都发生灼烧现象。当温度降至5℃以下时,植物遭受霜害,5~8℃时的低温下,植物虽不至于死亡,但生育延迟,影响花蕾形成,畸形果增加。

1.1.2湿度。保护地内的相对湿度,中午随温度的上升而降低,夜间随温度降低而提高。早晚温度变化剧烈时,空气湿度呈过饱和状态。在这种高湿条件下,多种病害发生,它比温度影响更大;但在干燥状态下,也易发生病害。总之,高温干燥、低温多湿的条件加重植物生理障碍与病害的发生。因此,环境管理的关键是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在有利作物生长发育的同时,减少病害的发生,最终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1.2保护地结构

1.2.1换气设施。为防止高温障碍,保护地的换气能力必须强,其中设置天窗进行上部通风的结构比开侧窗及肩部通风的换气效果好。仅靠正面及侧面换气扇强制通风的保护地设施,如果与对面吸气口之间的距离过长,则换气效率较低,因空气相对不流动,容易发生病害。

1.2.2屋顶角度。屋顶角度过缓,易使水滴从天棚降落到作物上,此水滴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因有些保护地,为提高保温性,常使屋面坡度很小,即使使用再好的无滴膜,水滴也不沿薄膜滑落而滴落在作物上。从病害防治角度出发,应进行严格的屋顶改造,如果较宽的温室因增大屋面坡度而使高度过高,可考虑改单栋结构为连栋结构。

1.3保护地土壤

保护地的土壤,因没有雨水淋溶,不流失养分。施肥多时,盐分积累多,易发生盐害,导致植物生长发育受阻及缺素症的产生。另外,地温高,微生物活动旺盛,有机物分解快,肥力易减弱。增施有机肥能有效提高土壤保肥力,减轻盐害发生。故保护地每年都应比露地多施大量有机肥,并在种植结束后,进行大水漫灌除盐。

1.4栽培类型与时期

近年来,因保护地栽培达周年化,盛夏高温期栽培时,即使通风也无法保证适宜温度;严寒期不加温时,常在极低温条件下栽培。这两种栽培类型均易发生生理障碍与病害。所以,在能人为地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适宜环境条件的时期进行栽培,必须慎重。当无法提供适宜条件时,错开播期,选择适合的栽培类型。

2植物生理障碍防治的基本方法

今后,因优良有机肥短缺、农药使用限制、能源危机带来的加温困难等因素,使保护地生产在更加不利的条件下进行,生理障碍与病害发生将更加复杂。因此,必须加强对其防治方法的探讨。

2.1地上部生理障碍

2.1.1光照管理。光照过强,作物发生烧叶及生育障碍,一般用黑色寒冷纱及竹帘等遮光预防。遮光材料与物面之间留一定空隙,可挂在屋外或者挂在屋内,二者遮光效果相同,但降温效果前者更好。光照弱时,光合作用不足,落蕾的同时,植物出现畸形。电灯补光增加栽培成本,生产上无法应用,故生产上应该尽可能稀植,让作物光照充分;起高畦,加强水分管理以防止叶片过大。双层拱棚、草席、帷幕等多层保温材料日出后立刻打开,日落前拉上,尽量延长光照时间,但与没有加温的保护地的温度管理又很难兼顾,必须错开播期,或者换成对光照要求不强的植物。紫外线强时,抑制作物的生长发育,节间缩短,株高降低;紫外线不足时,花青素不充分显色。蜜蜂没有紫外线时可能由于无法感光而不飞入保护地,导致植物不能正常授粉而致畸形果增加。因此,需花青素显色的植物及虫媒植物,不能使用滤去紫外线的覆盖材料。

2.1.2温度、湿度管理。温度、湿度的管理必须适于作物的生长发育。通常日温最适温度20~30℃,夜温最适温度l5~20℃。适宜的相对湿度为60%~70%,但湿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很难控制在这个范围。玻璃温室内容易干燥,可以通过灌水或加湿器来保持适宜湿度。室内加温是降低湿度最简单的方法。不加温的保护地湿度,必须通过白天充分换气、加强排水、地膜覆盖、防止土壤水分蒸发等措施来降湿。

2.1.3传粉昆虫。保护地多在冬、春季节进行栽培,外温低,保护地的出入口又关闭。因此,没有传粉昆虫飞入。对于异花授粉植物,如果授粉不足,就会导致畸形果的发生,因人工授粉费时费力,必须在保护地内放养蜜蜂等,并为传粉昆虫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

2.2地下部生理障碍

2.2.1地温管理。保护地植物除对室温有要求外,对地温也有要求,进行适温管理非常必要,通常适宜的地温是l5~20℃。温度高时,根系呼吸旺盛,因缺氧而发生病害;温度低时,根系不能吸收养分、水分,特别是磷、氮等元素在低温时吸收受阻,使植物叶片易形成花青素,叶片浓绿,生育延迟。为保证适宜地温,需要用电热线加温或地膜覆盖。

2.2.2土壤管理。防止湿害和透气不良引起的生理障碍,重要的是保持良好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作物根系的生理活性。排水不良的圃场,必须在保护地的周围挖明渠,保护地内部设置暗渠。还应深耕,增施有机肥,起高畦。

2.2.3灌水管理。灌水要适度。管理的关键是根据天气状况、作物的生长发育状态、保护地内的湿度情况进行调节,应防止使用定时器每天定量浇水。可使用张力计,参考pH值进行灌水。灌水过多,保护地内湿度大,产生湿害;但是过分干燥,易产生畸形果。

2.2.4培肥管理。保护地栽培很少因施肥量少引起养分缺乏,主要是因过量施肥而产生盐积危害。种植前须测定土壤pH值,确定施肥计划。盐害的防治方法主要有:①深耕土壤,增施有机肥。但并非所有有机肥都有效,一般畜牧业废弃物用量大时,土壤中钾及镁的含量升高,而林业废弃物增加土壤中钠及氯的含量,应该注意防止盐类障碍及养分不均衡引起的缺素症。②进行保护地灌水。即夏季保护地闲置期大水漫灌,提高地温,杀菌除盐;但灌水后如果水不流动,也没有除盐的作用。除盐后的水应注入净水池,以免引起环境污染。③与生长期短的作物进行轮作。保护地夏季闲置期,栽植养分吸收量大的高粱、玉米等,吸收前茬的剩余盐类。这种轮作,有利于有机肥的供给及土传病害的防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麦田灰飞虱防治效果及作用浅析 下一篇:美国农业高科技产品NEB(恩益碧)在农业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