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瓶颈 第9期

时间:2022-10-11 12:45:20

能源瓶颈 第9期

超过历史上的任何一个发展时期,全球经济的神经终端被更紧密地拴结在了能源心脏之上。能源成为国际间政治、经济博弈的战略核心问题之一,对国际政治、经济、科技乃至军事等许多方面均具有广泛深远的影响。硝烟弥漫的石油大战,让人们把对能源的认识以一种近乎残酷的方式从理论直接带入到了现实之中。对于正处在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重要阶段的中国,急剧增长的能源需求和能源短缺成为横亘在前的一道天然藩篱。

能源告急,中国进入工业化发展加速期的严峻现实

发轫于“十五”的中国经济新一轮增长周期,以年均95%的GDP增长速率使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加速前行。截至2005年底,中国居民自有住宅比超过85%,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6平方米,轿车进入家庭的速度明显加快,显示出居民消费结构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的强劲势头。5年间,中国轿车产量从60万辆增加到295万辆,增长近4倍。商品房销售面积从1.86亿平方米增加到5 57亿平方米,增长了2倍。冰箱、空调、彩电和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也分别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消费产业的结构性迅猛增长,其结果是带动了由钢铁、水泥、乙烯等原材料工业到产业上游的采掘业并大型装备制造业、运输设备制造业整个产业链条的快速发展。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了产业结构升级,尤其产业结构的重型化更加剧了国民经济对能源的依赖程度。

据国家统计局测算,2005年我国万元GDP能耗达到143吨标准煤,能源消耗总量达22.2亿吨标准煤,而2000年则为13亿吨。煤炭消费量从12.45亿吨提高到21.4亿吨.原油从2.3亿吨增加到3.0亿吨,天然气从245亿立方米上升到500亿立方米。能源消耗的大幅提升和供求紧张状况,首先使电力供应在全国范围内拉响警报,在长达三年的时间里有20多个省、市、区电力短缺。“十五”期间,全社会终端用电量年均递增约达15%。电力的紧张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映,使得多米诺骨牌效应从石油、煤炭波及到了铁路、公路运输,再加之城市化率的快速提高,就更进一步激化了能源的供求矛盾。据专家分析,如果按照目前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消耗能源,中国的中长期发展是不可能保持持续推进的。

能源考验中国的工业化发展

未来20年,石油需求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的排序将显著上升,而我国的油气资源相对贫乏,从每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的资源量、累计探明可采储量、剩余可采储量等指标来看,中国都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准。并且未来中国油气勘探开发的难度将增大,产量也不可能大幅增长。2020年产量预计为1.8亿-2.0亿吨,然后将逐渐下降。但是到2020年,中国-的石油需求量会达到4.5亿6亿吨,这就-意味着石油进口量将达到2.5亿2.7亿-吨,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为55%-60%。自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之后,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便已经呈现为快速上升态势,从1995年的7.6%增加到2000年的31%。过高的对外依存度使得石油与能源安全问题凸显。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如果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速度同步,到2020年中国一次能源需求总量将达到60亿吨标准媒,2002年这个数字是148亿吨。所以按中国目前的产能水平,是难以保障能源供应的。矿产资源保障的前景同样不容乐观。虽然有些矿产资源储量较大,但人均资源只有世界人均水准的58%。仅到2010年,我国45种主要矿产资源就只有1 1种能依靠国内保障供应,到2020年,就会减少到9种。一方面是能源缺口的逐年递增,另一方面中国又为快速的工业化发展和经济飞跃付出了极高的能源、环境成本,形成一种过于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以2003年为例,中国GDP的增长占世界3%,却消耗了占世界约40%的原煤。而中国每创造万元GDP所消耗能源分别是美国的3倍,德国的5倍,日本的6倍。资源匮乏,同时又是建立在高能源消耗基础之上的工业化快速发展,其发展必定是难以为继的。

中国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能源挑战和压力,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中国实现经济翻两番。届时中国的人均GDP将超过1万美元。根据国际经验,这一时期是实现工业化的关键时期,也是经济结构、城市化水平、居民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的阶段。反映到能源领域,大部分发达国家也是经历了人均能源消费量增长较快和能源结构快速变化的过程。再加上及经济全球化和环境保护日盛的国际背景,中国面对的情况要比发达国家曾经历的时期要复杂得多。能源瓶颈,必然是伴随整个中国高速工业化发展阶段挥之不去的痛。

为保证2020年实现经济翻两番的目标.能源严峻的形势和挑战是摆在中国面前不争的现实。但国际国内能源形势,中国能源领域的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所具有的巨大潜力,以及中国政府将实行的一系列促进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来分析,中国仍能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实现能源的可持续供应。关键是中国必须坚持加强节能和提高能源效率为核心的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

摘自《中国石油报》2006.8.29

上一篇:王凤英:将“长城”砌到国外去 下一篇:一场没有输家的财富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