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时间:2022-10-11 12:22:32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作者简介:田佩玉(1991-),女,汉族 籍贯:江西南昌,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外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22)

摘要: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文化制约着交际规则,而语言是交际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深受文化的制约与影响,要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参与者不仅要了解自己的文化,而且要了解对方的文化。文章指出语言教学,学习和文化教学,学习应相互结合,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交际能力;礼貌准则

1.引言

跨文化交际研究指对各种语言活动进行跨文化对比。研究重点是就某种现象进行跨文化的对比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异,如对某一特定言语活动在不同的文化言语社团 是如何进行的,对某一言语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是如何实施等进行的研究。本文中的跨文化交际只限于研究不同民族使用同一语言的人之间的交际,或者说本族语使用者和非本族语使用者之间的交际。近20年来,跨文化语用学成为跨文化交际和语用学交叉发展起来一门新学科,其学术成就对外语教学的重要指导作用已被普遍认可,尤其是对同一言语行为的跨语言差异及语用失误研究,引起了许多学者广泛关注和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语用失误及类型

对语用失误的研究始于英国著名语用学家Jenny Thomas,她在1983年发表了《跨文化语用失误》(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一文,为分析语用失误和文化迁移建立了理论框架。她对语用失误进行了定义、分类,语用失误是不能理解话语的含义(The inability to understand what is meant by what is said),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失误是指文化不同的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因未能准确及时地理解话语的隐含意义而导致的误解、不和乃至冲突等现象。在我国对语用失误的研究始于何自然等,他们从1984年开始采用Thomas 的观点对英汉语用差异进行了调查研究,对语用失误这一概念也作出了许多解释与 说明。一般认为,当说话人在言语交际中使用了符号关系正确的句子,但说话不合时宜或者说话方式不妥,表达不合习惯等,具体说来,说话人不自觉地违反了人际规范、社会规约,或者不合时间和空间,不看对象,不顾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场合等,违背目的语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使交际行为中断或失败,使语言交际遇到障碍,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或达到完满的交际效果,这种性质 的错误就叫语用失误。(何自然,1997;钱冠连,1997;张巨文,2000)语用失误划分成两类:一类是语用语言失误(pragmaticlinguistic failure)。它是由于外语学习者使用的目的语(即外语)不符合外语本族语人的语言习惯或套用母语的表达方式而引起的。另一类是社交语用失误(sociopragmatic failure),它与和什么人说什么话这一问题有关。牵扯到哪些话该讲,哪些话不该讲,人际关系的远近,人们的义务、权力,与人们的价值观念有关系。这种失误是由于社会文化的差异,如不同的社会文化规则、社会距离、禁忌语、价值观等的不同引起的。

3.语用失误的成因

首先,国内学者把语用失误的首位原因归结为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一方(或双方)对另一方的社会文化传统缺乏了解,交际双方各持不同的文化观点参与跨文化交际,从自己的文化角度去揣度其他文化背景的人,结果两种文化观念不能相互融合,发现与自己的预期不同,就会产生文化冲突,出现不恰 当的言行。中国人强调群体,西方人强调个体;中国人强善归纳,西方人善演绎;中国人强善形象思维,西方人善逻辑思维;中国人把宇宙看作一个整体,充满其 中的是――道和――气。西方人把宇宙看作一个个原子,各自独立又彼此联系。

第二,魏本力(2002)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了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的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语用语言失误分析是以奥斯汀及塞尔的言外之力的有关论述作为理论基础的。社交语用失误起因于对话语社交条件的错误认识。

第三,从二语习得的角度看,文化差异是语言使用中的干扰源,造成了负迁移,是产生语用失误的根源。吕文华、鲁健骥(1993)认为由于学生的母语语用规则和文化因素是自幼习得的,已是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对学习和使用外语形成干扰。文化迁移往往导致交际困难、误解、甚至仇恨。

第四,跨文化交际的过程既涉及文化的规约也涉及语言的规约。逾越语言规约致使语用失误体现 在语言的各个层面。如在词汇层面语用者误将汉、英词汇一一对等,认为英语词汇在文化内涵、外延上完全等同于汉语,误将汉语使用习惯带入相应的跨文化交际情景(蒲小君,1 99 1)。

第五,汉语文化的言语行为方式套用英语,导致语用失误。英汉语在问候、称呼、请求、邀请、恭维、道歉等言语行为的表达方式上都存在着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人们总是以自己文化的语用规则或语用习惯来解释对方言语行为的表达方式,就会导致社交语用失误。

第六,吕文华、鲁健骥(1993)还从教学的角度解释了语用失误的原因。我们的教学还没做到有意识地、有计划地、充分地反映汉语语用规则和文化,这片教学中的空白地使学生的母语干扰成为可能。

3.1.语用语言失误

语用语言失误本质上是语言问题。外语学习者经常把母语的表达方式运用到目的语中,或者按照母语的表达方式理解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所说的话语,这样,语用语言失误产生了。例如:

A(a foreign teacher):Can you answer this question

B(a Chinese student):Yes.

这种失误称之为话语理解错误。

1962年,Austin首次在著作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中把言语行为的概念引入到现代语言哲学,在书中他提出三种言语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言外行为包括陈述、要求、疑问、建议等言语行为。美国著名哲学家 Searle(1979)在Austin的基础上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他提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并对其下了如下定义:通过实施另一种语言行为来间接地实施某一种言语行为(见何兆熊2000:124)。英语中,间接言语行为最普遍的是疑问句,如“Could you?”,“Would you?”等,这些表达暗含询问的意思。有些陈述句也有询问之意,我们不能只注意句子的形式,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3.2.社会语用失误

语用语言失误通常涉及语言本身,而社会语用失误则与文化和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

3.2.1.不同的文化对词意有不同的理解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东西方人的认知模式存在差异。有些词看似相似词联想和文化意象却不同。在英语中,说一个人是“big dog”,“lucky dog”没什么不妥。“Every dog has its day。”意思是凡人皆有得意日。然而,在中文里“狗”在大多数情况下有贬义的意思。像“走狗”,“的”,“狼心狗肺”,“狗眼看人低”,这些词通常用来诅咒别人。

3.2.2.价值观和礼貌准则

不同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人对事物的评价标准往往有所不同。价值观指“对什么重要和什么值得做”做出判断的一系列看法。价值观是一种文化的核心部分因为它“决定交际行为的不同(毕继万)(见胡文仲 1999:352)”。在不同的文化中,这些标准存在着相似和差异,差异越大,跨文化交际就越难。礼貌是一种普遍现象,但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且判断的标准不一。

3.2.2.1.贬己尊人准则

贬己尊人准则包括两部分:贬低自己和抬高他人。从表面上看,这很像谦虚准则,但实际上这两者不同。毕继万指出:前者是中国式礼貌的核心,而后者在Leech的礼貌准则里并不是最重要的;前者是基于自我修养所表现出的礼貌,而后者是尽量减少赞扬自己的一种策略。例如,当听到别人赞扬自己的时候,我们中国人通常会否定对方的赞扬,贬低自己来表示谦虚。

(3)A: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

B:No,no,my English is not good at all.

基于自我贬低准则,B认为他的回答是恰当的,而作为一个西方人,A则认为B不礼貌,因为B违反了赞同准则。

3.2.2.2.称呼准则

在中国文化中恰当的一些称呼在西方文化中可能会不恰当。反之亦然。Rager Brown 和Marguerite Fod 把美国人的称呼形式分为三组:互称彼此的名字、互称彼此的头衔和职位或姓别、一方称呼名字,另一方称呼头衔或职位。在称呼亲戚时,中国人的分类很细,在称呼非亲戚时,为了表示礼貌和亲密,中国人通常会用“叔叔”,“阿姨”爷爷”,“奶奶”等。在英语国家,年轻人可以直呼老年人的名字,学生也可以直呼老师的名字。然而在中国人看来,尊卑有序、长幼有分,中国有句俗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如果直呼老师的名字会被认为是对老师的冒犯。

3.2.2.3.文雅准则

根据文雅准则,交际者应该避免使用污秽的字眼,改用委婉语。但在不同的文化中,委婉语的涵义不同。拿“老”这个字来说,在中国文化中“老”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有经验的”、“尊敬的”、“智慧的”,用“老”来称呼别人可以表达尊敬和礼貌,如“老者”、“老总”、“您老”。而西方人怕老,“在美国,我们发现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教授人们保持年轻,拒绝老去的价值观(Samovar & Porter,2000:58)”。

3.2.2.4.礼貌与个人主义和隐私

“中国文化和英美文化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价值体系――中国文化是集体主义而英美文化是个人主义(毕继万)(见胡文仲1999:352)。”中国人认为“枪打出头鸟;而西方人崇尚个人主义,他们提倡“会叫的骡子多吃草;会吵的小孩多吃糖”。Stewart.E.C(1981)也曾指出,英语是唯一一种在书写“我”时大写的语言。隐私是个人主义的四种表现之一(个人主动权、独立、个人表达和隐私Samovar & Porter,2000:62),有很多英语俗语如:“一个人的家就是他的城堡”透彻地表达了隐私的价值。而在中国人看来,隐私和个人主义都含有贬义。中国人崇尚亲密和彼此依赖的关系。

4.启示

4.1.外语教学

在传统的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通常占次要地位。这种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交际能力的发展。据张红玲调查(吴有富,2001:342-344),目前中国学生的语用能力和语言能力存在较大的差距。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已经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张表示:根本原因是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分离。何自然表示:英语作为外语的语用能力不会随着学生的语言能力的提高而自然提高,语用能力需要教授(何自然,1997:218)。刘润清曾指出:学习跨文化交际知识是英语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英语教师只有自身拥有跨文化意识才能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外语教学最本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基于“精通两种文化甚至比精通两种语言更为重要(Nida,1993:110)”的意识,英语老师应重视文化知识的教授。英语老师应该具有跨文化意识和二元文化能力,并且把这种能力应用到英语教学当中。

4.2.外语学习

很长一段时间外语学习者对外语学习存在错误的认识,这种认识的形成和存在有许多理由。其一是,很长时间里,英语教师都认为外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对于与语言紧密联系的文化,他们觉得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其二是,掌握了语言三要素(发音、词汇和语法)的学生通常在考试中得高分。再者,胡文仲表示:大约有80% 的人是在“文凭动机”的驱使下学英语的,这样,学习者必定会忽视语用能力的培养,导致了交流中出现语用失误。因此,学生应该有意识地学习外语文化知识。有掌握了大量的英语文化知识才能游刃有余,避免“文化震惊”,最终完美地处理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89.

[2]高一虹.“1+1>2”外语学习模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顾嘉祖.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中的隐蔽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何兆雄.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1997.

[6]胡文仲.英美文化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7]胡文仲.跨文化交际面面观[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8]王才仁.英语教学交际论[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上一篇:绵阳市高校游泳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评价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