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与开腹结肠切除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对比观察

时间:2022-10-10 11:19:27

【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腹腔镜及开腹结肠切除术对于先天性巨结肠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50例先天性巨结肠患者, 按照数字随机法将所有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25例, 对照组患儿给予传统的开腹结肠切除手术治疗, 观察组患儿给予腹腔镜手术治疗, 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并作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发热时间等各项临床指标均显著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腹腔镜;开腹;结肠切除术;先天性巨结肠;疗效

DOI:10.14163/ki.11-5547/r.2015.22.038

先天性巨结肠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小儿消化道发育畸形疾病, 其被认为是无神经节细胞症[1]。该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腹胀、排便困难、呕吐和小肠梗阻。部分患儿还会出现小肠结肠炎、败血症等, 严重者甚至会呼吸衰竭, 给患儿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程度的影响[2, 3]。本次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先天性巨结肠患者分别给予腹腔镜和开腹结肠切除术进行治疗, 效果显著。现将研究资料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04年11月~2013年11月在本院确诊收治的先天性巨结肠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数字随机法将所有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25例。对照组患儿男15例, 女10例;年龄5~38个月, 平均年龄(18.01±5.42)个月;短段型7例、常见型12例、长段型6例。观察组患儿男14例, 女11例;年龄4~40个月, 平均年龄(18.51±5.44)个月;短段型6例、常见型14例、长段型5例。纳入标准:无严重心肌疾病, 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无严重肝、肾、肺疾病。两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的性别、年龄及疾病分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儿手术前均使用生理盐水灌肠, 确保患儿腹胀有所缓解且无肠炎, 术前给予抗生素进行静脉滴注。对照组患者采用开腹结肠切除术, 首先选择患儿左侧下腹, 纵向切开腹直肌, 对患儿的扩张肠管及狭窄范围进行探查, 采用冰冻活检对切除肠管位置进行确定, 进行游离结肠细膜并对结肠的动静脉进行结扎。再将切除的病变结肠经直肠背侧切开至齿状线上缘约0.5 cm, 腹侧距肛缘约2.5 cm, 通过直肠后间隙将结肠拖出, 将结肠和后壁与齿状线进行吻合。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 选择患儿脐部下方褶皱部位, 进行弧形切开, 保持压力为6~8 mm Hg (1 mm Hg=0.133 kPa)并建立有效气腹, 再放置腹腔镜进行病变范围探查, 根据患儿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此外, 使用超声刀游离结肠系膜, 闭锁肠系膜的动静脉, 将近端结肠保留, 在无张力状态下将结肠从脱出, 剪开侧腹膜后将脾曲离断, 切断多余的肠管, 进行吻合。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行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儿各项临床指标对比 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发热时间等各项临床指标均显著少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6.0%, 明显低于对照组4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先天性巨结肠是一种儿科常见的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其主要病理改变是在黏膜下神经丛中和肠壁肌间缺乏神经节细胞, 其男性发病率较高[4]。随着病情的逐步发展, 患儿极易出现呕吐、便秘、呕吐等肠梗阻症状, 严重者甚至出现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以及生长发育缓慢等, 给患儿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5]。目前, 腹腔镜手术和开腹结肠切除术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主要治疗手段。开腹结肠切除术在临床受到广泛运用, 有一定的临床治疗效果, 然而其手术操作困难大、对患儿创伤较大且术后并发症较多, 不利于患儿的术后恢复和成长发育[6]。腹腔镜手术对低龄患儿来说, 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其出血量较少, 手术创伤小, 能够促进患儿术后肠道功能恢复, 并发症较少[7]。

在本次研究中, 因为考虑到新生儿和低龄儿童常见型或短段型巨结肠, 而更多采用经腹腔镜左半结肠切除术, 并且治疗效果显著, 而对于长段型巨结肠或巨结肠同源病需要采用次全切时, 两组患儿年龄、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 不论左半结肠切除术还是右半结肠切除术, 观察组患儿的术中出血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相比于开腹结肠切除术治疗, 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疗效确切, 能够有效促进患儿恢复, 减轻患儿病痛,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虞文伟, 祝明洁, 管文斌, 等.浅谈小儿先天性巨结肠制片的注意事项.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4, 7(21):464.

[2] 朱利斌, 张华, 林进汉, 等.改良NADPH-d和AchE酶组织化学法诊断先天性巨结肠.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4, 1(44):31-34.

[3] 李帅, 汤绍涛, 王勇, 等.重组人生长激素用于先天性巨结肠症术后辅助治疗的临床研究.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2014, 1(13): 62-64.

[4] 郑植, 朱天琦, 吴晓娟, 等.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后小肠结肠炎188例分析.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2014, 1(13):16-18.

[5] 肖尚杰, 杨文熠, 葛午平, 等.经巨结肠根治术治疗新生儿巨结肠的临床分析.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4, 11(20):1487-1491.

[6] 朱利斌, 李仲荣, 张普, 等.术中快速诊断先天性巨结肠方法的研究.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13, 6(30):1295-1297.

[7] 王立勇, 李瑞平, 任浩棠, 等.内括约肌部分切除在经Soave巨结肠根治术中的应用.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3, 7(16):651-653.

[8] 刘远梅, 金祝, 郑泽兵, 等.腹腔镜辅助下经逐层梯度切除直肠肌鞘治疗先天性巨结肠.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13, 11(34):823-825.

[收稿日期:2014-12-26]

上一篇:牙周基础治疗在伴张口呼吸牙周病中的应用效果... 下一篇:COPD合并支气管哮喘在肺通气功能、支气管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