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撒猪配套系S1系生长肥育及胴体性能选育研究

时间:2022-10-10 10:41:07

滇撒猪配套系S1系生长肥育及胴体性能选育研究

摘要 利用滇撒猪配套系选育过程中s1系和商品代达90 kg体重的日龄、肥育期日增重、料重比、90 kg体重的活体背膘厚、屠宰率、胴体瘦肉率等生长肥育胴体性能的测定数据,系统地分析了其选育进展,并对滇撒猪配套系的选育方法和技术进行了相应探讨。

关键词 撒坝猪;滇撒猪配套系;选育;生长肥育;胴体;性能

中图分类号 S8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9-0276-02

撒坝猪分布于滇中5个州市,主产于昆明市禄劝县和楚雄州,分布面广,数量多,为云南省中部地区养猪生产中杂优利用的当家母本,针对撒坝猪血缘混杂、生产性能下降的现状,1993年开展了撒坝猪新品系选育及其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1],1999年新品系建成并筛选出约长撒最佳杂交组合。为提高猪肉产品的水平,满足产业化需要,培育云南地方特色养猪品牌,自2001年开始进行高档优质瘦肉猪配套系选育及产业化研究,选育以撒坝猪专门化母系为基础的配套系。配套系选育以约长撒杂交体系为模式,首先以不同来源的长白和约克进行二元和三元杂交效果比较,在此基础上为提高产仔数、生长速度和肉质进行了分子生物学研究,对影响主要经济性状的ESR、FSH-β、PRLP、MHC和RYR1基因进行检测和性状的相关分析,并依据纯繁和杂交成绩进行专门化母系、母系父本和终端父系选育。至2005年完成配套系选育,经农业部种猪质量监测检验测试中心(广州)对104头商品代肉猪现场检测[2],达到或超过配套系选育指标。2006年6月通过国家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农业部2006年668号公告公布配套系定名为“滇撒猪配套系”。滇撒猪配套系适应农户饲养水平,病少好养,利用农家饲料能力强,表明利用地方猪种开展配套系选育能较好的在父母代和商品代体现地方猪种的特色,是提高养猪生产水平、培育地方特色养猪产业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以滇撒猪配套系选育过程中S1系及商品代的性能测定数据为基础,系统地分析其生长肥育性能、胴体性能的选育进展,同时对其选育方法和技术进行相应的探讨,以期为今后进一步开展家系配套选育,提升配套系的整体性能水平和商品代的整齐度提供必要的基础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S1系选育基础群

S1系选育基础群组建于1993年,由昆明市禄劝县购入的4头公猪、20头母猪和楚雄州双柏县购入的15头公猪、55头母猪,经性能测定后从中选出8头公猪、35头母猪组成选育基础群。1996年猪群开放,从楚雄州姚安县引入公猪2头、母猪6头;2001年又从昆明市禄劝县引进经性能测定性能达到撒坝猪新品系均值的2头公猪。在选育过程中,S1系选育群基本保持在20头公猪和100头母猪的规模。

1.2 猪群日粮的配制

根据NRC(1998)饲养标准,结合撒坝猪的特点及云南养猪生产水平实际,按照猪的生长阶段和营养需要,配制不同阶段的日粮。

1.3 选育方法

S1系选育基础群组建后,实行闭锁与定期开放相结合的核心群育种体系进行选育。在配套系选育过程中,采用了纯繁与杂交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选育。

1.4 性状测定

在选育过程中,规范猪群的性能测定,且保持性能测定猪群饲养管理条件和性能测定方案的一致性。达90 kg体重日龄、肥育期日增重、料重比、90 kg体重活体背膘厚、屠宰率、胴体瘦肉率等生长肥育和胴体性状的测定按标准测定方法[3]进行测定。

1.5 数据分析

将S1系、商品代个体性能测定数据按选育世代进行整理,在Excel上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相应的分析。由于配套系选育过程中各世代的饲养管理条件基本一致,因此考虑建立如下单因素方差分析模型:

TRAITi=μ+YEARi+ei

其中,TRAITi为某一性状的测定值,μ为群体均值,YEARi为年度效应,ei为随机残差效应。

根据上述模型,采用SAS(statistical analysis system)统计分析系统(Version 9.0)[4]进行方差分析,并采用DUNCAN氏方法进行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S1系肥猪生长肥育及胴体性能

1994―2004年S1系的主要肥育及胴体性状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S1系的肥猪达90 kg体重日龄缩短,肥育期日增重提高,料重比下降,但胴体瘦肉率的变化幅度则不大。与1994年相比,2004年S1系达90 kg体重的日龄缩短了54.41 d,肥育期日增重提高了121 g(P0.05),说明S1系的胴体瘦肉率在选育过程中并未发生显著的变化。这表明,S1系的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效率遗传改进的效果明显,而对于活体无法直接度量的胴体瘦肉率,则由于在选择过程中很难利用个体本身信息而只能利用同胞等亲属信息进行选种,因而未能获得明显的提高。

根据表1可以发现,在选育的整个过程中,达90 kg体重的日龄和料重比呈现了随选育进程而逐渐下降的变化趋势,肥育期日增重则呈现了逐渐提高的趋势;而胴体瘦肉率则保持平稳,未发生明显的波动和变化。表明S1系的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效率在选育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的改进,而胴体瘦肉率则未取得明显的提高。

2.2 商品代肥猪生长肥育性能

在滇撒猪配套系的杂交模式中,商品代由选育的终端父系Y3系与父母代母猪杂交产生。表2的结果显示,2003年商品代肥猪达90 kg体重的日龄最长,为175.17 d,日增重最低,为668 g。而以2005年的日龄最短,为152.03 d,日增重最大,为869 g(P

由表2可知,从商品代肥猪主要生长肥育性状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滇撒猪配套系商品代肥猪的生长速度(日增重)在选育过程中呈逐渐提高的趋势,肥猪达90 kg体重的日龄、饲料转化效率(料重比)和活体背膘厚则逐渐降低。表明配套系各专门化品系的选育进程中商品代的生长肥育性能也获得了有效提高。

2.3 商品代肥猪胴体性能

1998―2005年商品代肥猪测定的主要胴体性能结果见表3。从数值上看,屠宰率以2003年最高,平均背膘厚以1999年最薄,眼肌面积以2005年最大,胴体瘦肉率以2004年最高,但不同年份4个性状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且各性状均保持较好水平。以反映胴体性能的主要指标瘦肉率来看,自1998年以来,商品代的胴体瘦肉率均保持在60%以上。经农业部种猪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州)测定,滇撒猪配套系商品代肥猪的胴体瘦肉率达到了国家一级标准,表明该配套系的商品代已具备了瘦肉型猪的特征。

与S1系的胴体瘦肉率变化规律相类似,商品代的主要胴体性状在选育过程中也未发生较大幅度的起伏,所分析的屠宰率、平均背膘厚、眼肌面积和胴体瘦肉率4个性状中,除了眼肌面积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外,其余性状基本上保持在一定水平,改进的效果没有生长肥育性状明显。

3 讨论与结论

在滇撒猪配套系选育过程中,S1系在生长发育及胴体性能方面,其达90 kg体重日龄、肥育期日增重和饲料转化效率(料重比)均获得了明显的改进。到选育结束时,上述3个性状分别较选育初始时缩短了54.41 d、提高了121 g、降低了1.49 kg,选育进展明显。胴体瘦肉率在选育过程中未发生显著变化。生长肥育性能的改进为保证商品代的生长速度奠定了基础,而胴体瘦肉率改进幅度虽不明显,但未发生明显下降。商品代肉猪的主要性能随专门化品系选育进程提高明显,较好地综合了2个专门化父系生长快、饲料转化效率高和胴体瘦肉率高,以及S1繁殖性能好、肉质优良的优点。至选育结束时,肥猪达90 kg体重日龄为152.03 d,肥育期日增重为869 g,料重比为2.88,活体背膘厚为1.61 cm,胴体瘦肉率为60.98%,肌内脂肪含量为3.47%,肉质优良。经农业部种猪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州)测定,滇撒猪配套系商品代肉猪日增重、料重比和胴体瘦肉率达到了国家一级标准,活体背膘厚达到了国家二级标准,高产、优质特征明显。

S1系及商品代生长肥育和胴体性能选育成效的分析结果,进一步印证了滇撒猪配套系选育技术和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尽管该配套系的主要生产性能均已达到了较高水平,但由于2个父系选育的时间相对较短(2002年开始选育),配套系内不同家系间的杂交效果仍存在一定差异,父母代和商品代的性能水平和整齐度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在已选育的配套系基础上,可考虑综合应用现代动物育种技术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继续优化家系配套选育,以进一步提升配套系的各项性能和整齐度,优化品牌特征。

4 参考文献

[1] 连林生,王鹤云,严达伟,等.撒坝猪选优提纯及其杂种优势利用初报[J].云南畜牧兽医,2000(1):5-7.

[2] 连林生,鲁绍雄,严达伟,等.滇撒猪配套系选育[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6学术年会,2006:214-219.

[3] 熊远著.种猪测定原理及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4] 鲁绍雄,连林生.SAS统计分析系统在畜牧科学中的应用[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3.

上一篇:淮猪(霍寿黑猪)生态养殖技术操作规程 下一篇:我国生态农业技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