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散打运动的发展

时间:2022-10-10 10:27:41

浅谈散打运动的发展

【摘要】

散打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等攻防技法制胜对方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是以对抗性比赛为主,拳打、脚踢、快摔,进攻的立体性,技击性,实用性,观赏性更强。

【关键词】

散打;运动;发展

1 散打的概念及名称由来

散打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等攻防技法制胜对方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它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散打”是相对于武术套路的固定动作而言,表示将武术套路中固定的攻防招术拆散运用于攻防实践。散打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称谓,古称“相搏、卞、弃、白打”等,现代也称为“散手”,另外散打比赛是在擂台上进行,也俗称为“打擂台”。

对于中国武术徒手格斗形式的名称叫“散手”还是称为“散打”,从1979年开始试点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众所周知,名称是表示某一种事物的语言文字符号,它作为一种专用的概念术语应该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的本质特征。一种观点认为“散手”这个名称,尊重了历史的变革,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散”字,就表示散手、散着(招)、拆手、拆招的意思,在习练传统武术套路中,经常把套路招式拆开来进行徒手对练,武术徒手格斗形式称为散手,比较符合历史。另外“唐手道”、“空手道”等徒手对抗项目在国际上有这类带“手”的名字,称为“散手”能够得到国际上的认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散手”这个名称不准确,不好理解,称为“散手”,老百姓搞不懂。“散”与“打”字相结合,表示运用武术的散招技法进行格斗、打斗,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比较通俗易懂,符合人们的语言习惯。

在武术界到底用“散手”还是用“散打”争论了很久。1999年以后中国武术协会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在正式的比赛和交往中,逐渐推广使用“散打”一词,但在国际、国内比赛中还是没有做到统一,比如在国内比赛称为“武术散打”,国际比赛称作“武术散手”,在向外推广传播中造成了非常尴尬的局面,严重影响了武术散打在新时期的发展与推广。因此,为了厘清这两个概念的属性,统一概念名称,2009年中国武术协会专门举行了“关于统一散打与散手名称研讨会”的专题会议。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散手”这个名称已经完成了武术对抗项目试验阶段的历史使命;武术散手是武术套路运动形式的专有名称,应该回归到武术套路形式的范畴;武术散打是武术对抗形式运动项目的专有名称,应该属于武术对抗形式的范畴。从此,武术徒手格斗类项目统称为“武术散打”,简称“散打”。

2 散打运动发展的历史回顾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原国家体委提出了“积极、稳妥”开展武术散手运动的方针,在1979年按照竞技体育的模式首先在北京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和浙江省体委三个单位进行武术对抗性项目的试点。同年5月在广西南宁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首次进行了汇报表演;9月,又调这三个单位和河北省散打队在在第四届全运会期间进行了公开表演。

1980年10月,原国家体委开始拟定《武术散手竞赛规则》(征求意见稿)。1982年1月制定了《武术散手竞赛规则》(初稿),并按此规则在北京举行了全国武术散手邀请赛和全国武术对抗项目表演赛。同年12月,在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上本着“积极、稳妥”的原则,规定每年都举行一次全国性的武术对抗性项目表演赛,并不断试验,逐步发展;1988年9月,在甘肃・兰州第一次采用设擂台的方式举行了散手表演赛,至此,武术散手以擂台形式进行比赛被确定下来,散手作为武术竞赛项目已基本成形。

1989年,散手被国家体委批准为正式比赛项目,在江西宜春举行了第一次正式的全国武术散手锦标赛,并设“团体锦标赛”和“个人锦标赛”赛制,这是中国武术散手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1990年经国家体委审定,《武术散手竞赛规则》正式出版,并实行了裁判员、运动员等级制度,并批准了首批14名散手武英级运动员和第一批国家级武术散手裁判员,同时出版了第一本中国武术协会审定的武术散手教材――《中国散手》,为武术散手的教学与训练提供了教材。

1991年,国际武术联合会在北京举行了第一届武术锦标赛,散手被列为表演项目。但在此后每两年一届的世界武术锦标赛和亚洲武术锦标赛上,散手均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标志着武术散手正式进入国际体育竞赛殿堂。

1993年,散手进入第七届全运会。1998年被列为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1999年,散手正式更名为“散打”,同时在比赛中除保留拳套、护齿和护档外,脱掉其他所有护具,使武术散打以一个更靓的形象出现在竞技体育大舞台上。同年又举行了三次“搏击职业试点赛”和两次“搏击水上擂台赛”。为了促进散打更好的发展,树立散打的国际形象,突出中国功夫的国际地位,1999年又同时推出了“中国功夫―美国职业拳击”争霸赛,使中国散打的知名度大幅度得到提高。这些比赛都为开拓国内外市场和满足观众需求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2000年3月,中国武术散打职业联赛暨首届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在北京奥林匹克中心散打馆开战,产生了中国第一个“散打王”称号,随后又连续举办三届后因某种原因“散打王”争霸赛停办。2002年7月,经国际武联批准,在上海举办了第一届武术散打世界杯比赛,现已成功举办5届。2008年在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上首次出现与奥运结缘的武术比赛,命名为北京奥运会武术比赛,其中散打比赛设置了五枚金牌,这次比赛既不是正式的奥运比赛项目,也不是表演赛,而是特设项目的比赛。2009年首次举办了中国武术散打职业联赛,简称CKA。

散打运动经过近30年的普及推广,在国内的竞赛已经初步成型,国内的常规赛事主要有全运会散打比赛,全国(男子、女子)武术散打锦标赛、全国武术馆校散打比赛、全国青少年武术散打锦标赛、全国武术散打精英赛等。另外在中国武术协会、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的支持与运作下,也进行了一系列的中美、中泰、中法、中韩、中日等对抗赛,极大地提高了散打在国内、国际上的影响力,更多的人已经开始关注散打,喜爱散打。

参考文献:

[1]王培锟.对中国散打运动融入世界体坛的思考[J].体育科学研究,2010,14(1):28-31

[2]于万岭.散打发展论[J].体育文化导刊,2010,(1):102-105

[3]曾恒辉.武术散打的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4)4:120

[4]胡玉玺.武术散打发展回顾与展望[J].体育文化导刊,2010,(3):114-117

上一篇:饮食中消失的文化 下一篇:基于TCP/IP双层的IDC网络安全解决方案的设计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