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学数学课前 预习实效性策略

时间:2022-10-10 10:07:49

提升小学数学课前 预习实效性策略

当前教学的根本变革在于以学生的学习为核心,是“让学生学”,学生主体应当从“学会”转移到“会学”,教师的根本任务应当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是“会让学生学”。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和提高预习能力正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那么,怎样布置课前预习,真正发挥课前预习的作用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一谈如何提升课前预习的实效性。

确立预习侧重点

针对不同的年龄阶段,教师要采用先扶后放,循序渐进的方法,确立学生预习能力培养的侧重点,让学生自主进行预习,逐步提高学生预习的能力。

引发学生预习的兴趣,培养学生预习的意识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认识的字不多,教材例题的呈现方式多为图形,比较直观形象,所以教师在提出课前预习要求时,要做到简单明了,侧重于在游戏中、活动中进行预习,注重培养学生的预习意识和预习兴趣,学会看数学书,说说书上都有什么,可以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也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一些简单的操作任务,或者与家长共同做一个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数学游戏,达到预习的目的。

中年级要重在养成学生预习的习惯,培养学生预习的能力 中年级处于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时期,随着认字量的上升和知识面的逐步变宽,他们已能较为主动、积极地学习,不再像低年级学生需要教师特意引导其对学习的注意和兴趣。因此,教师在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预习基础上,进一步养成预习的习惯。在预习要求方面,不仅仅是看懂书中例题的内容,引导学生去理解例题的分析过程和解决方法,培养学生预习的能力。如与我们曾经学过的哪些内容相似,原来还学过什么样的知识等等,逐步将新知与旧知进行联系和沟通,提醒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消化新的知识。

高年级重在掌握数学预习的方法,加强数学思维训练 学生步入高年级段时,已具有一定的学习经验和理解能力,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教给学生一些正确的预习自学方法。比如“课本标记预习法”“一读二思三练四问”四步预习法等。教给学生收集数据、查阅资料、制作学具、动手实验、撰写报告等预习方法。教师在预习要求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可以提出“通过预习你能不能想出与书上不同的方法?”等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特别是新课标教材中很多体现算法多样化、开放性思维的内容并没有一一呈现,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进行课前的思考,这样也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选择预习方法,设计预习要求

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包括“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方面,具体到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计算教学、概念教学、形体教学、问题解决等。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适当的预习方法,设计合理的预习要求。

计算教学可采用尝试练习的方法进行预习 比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预习要求:①读一读教材3至4页,例3的解题过程,你还能想出其他的解决方法吗?②怎样用竖式计算?每一步求的是什么?你认为要注意什么?③可以用什么方法验算乘法?你能发现什么规律?④尝试做一做“想想做做”的题目,你能做对吗?⑤你还有什么疑问,请在书上记录下来,作好课堂提问的准备。

概念教学可采用阅读理解的方法进行预习 比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2、5的倍数的特征”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预习要求:①自学教材32至33页例4,动手圈一圈、画一画。②分别说出5的倍数、2的倍数、既是5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的特征。③什么叫奇数?什么叫偶数?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④尝试解答教材第33页的“练一练”。⑤你想知道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可以记下来,跟大家讨论。

形体教学可采用实验操作的方法进行预习 比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梯形的面积” 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预习要求:①阅读课本14页的例6,动手数一数,剪一剪,再拼一拼,把结果记录下来。②按照例7的要求,动手剪一剪,拼一拼,量一量,完成书上的表格,思考书上的问题,你能得出什么结论?③运用公式,尝试做一做“试一试”和“练一练”。④根据例6的提示,你还能想出其他的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方法吗?把你的推导过程写下来,跟大家交流。

解决问题可采用学习模仿的方法进行预习 比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预习要求:①自学课本68至69页的例1,读一读,想一想。②你能把书中介绍的方法完整地解答出来吗?有什么体会?写下来,跟大家交流。③想一想,怎样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呢?写出你的方法。④除了书中举到的例子,你还能举出其他的例子吗?⑤你能运用学到的方法去尝试解答课本69页的“练一练”吗?写下来,看谁想的方法多?谁的方法最巧妙?

“先学后教”教学观应用

当学生认真进行课前预习后,就已经初步掌握了教材中一些基础的知识,知道了学习内容的呈现顺序以及相关的结论。此时,教师要根据预习的情况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好预习后的课堂教学。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预习成果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进入想的多,说的多,交流的多,体验的多的课堂,确立“先学后教、多学少教、以学定教”的先进教学观。针对不同的学段和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如低年级可以采用以“引导”为线索的“预习引导型”教学策略,中年级可以以“探究”为主体的“预习探究型”教学策略,高年级则可以“反串”为特色的“预习反串型”教学策略。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的“年、月、日”这一课时,关于一年有几个月以及大、小月的知识和记忆的方法,学生通过预习完全可以掌握,教师在课堂上就要重新设计教学程序,让学生先展示交流,汇报预习成果,教师适时进行评价、讲解,有目的地进行指导,在探究研讨中帮助学生由无序的零碎的思考变为有序的完整的知识建构,逐步形成关于年、月、日的知识网络。

教师要适时反馈学生的预习情况,正确评价学生的预习效果 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对新知识的理解,也可以尝试练习的形式检测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并对学生的预习成效做出客观的评价和适时的表扬激励。比如“你真是个会动脑筋的好孩子!”“预习得很成功,继续努力!”“预习得真仔细!再多动一下脑筋,你都能当小老师了!”等。也可以让预习得好的同学在台上展示自己的预习作业,并把预习的方法讲给同学们听。对学生在预习中不明白或有疑问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提出来全班学生共同讨论,给予学生展示表现的机会。

教师要采取适当的方法,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养成预习的习惯 第一,可以在预习活动中引入初步的竞争意识。比如,笔者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时就说:“我看谁是预习的小能手!”“看看谁的预习水平最高!”“除了书上介绍的方法,你还能想出其他的方法吗?”等等,也可以进行分小组的对抗赛,看那个小组的预习质量高。第二,可以在预习活动中建立适当的奖励机制。比如,可以定期开展预习的评比活动,设立“智慧星”奖给预习得特别好的学生,设立“进步星”奖给预习有进步的学生,设立“坚持星”奖给坚持认真预习的学生。对有一定水平或有独到见解的预习题,可以奖励该学生在课堂上当小老师。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就要探索出一种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新路径,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让课前预习更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发挥课前预习对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最大作用,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教会学生学习,使他们能够不断地获取新知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锼镇中心小学)

上一篇:运用项目学习跨学科整合教学资源 下一篇:阅读支撑小学科学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