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思考

时间:2022-10-10 07:19:01

深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思考

摘要:近些年来,内部控制理论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开始普及,由于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国家政策的终端执行者,其中内部控制问题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本篇文章根据我国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发展情况,简要的分析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并进一步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提出了部分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思考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7-0000-01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框架是由决策层、管理层、基础层三个部分组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合理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合理保证单位国有资产安全和有效的使用,合理保证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行为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内部控制是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对深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思考是为了总结经验,更好的利用各项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为实现控制目标,达到自我约束和自我规范。

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缺少法律指引和约束

从我国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我国的内部控制制度起初是针对于企业单位建立的,而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还缺少针对性的内部控制制度。在法律层面,只有《会计法》中明确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健全的会计监督制度,并提出了相关要求[1]。财政部于2012年12月印发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仅对单位会计制定了执行的准则和有关的财务会计制度,对整个行政事业单位缺少法律性的约束和控制。

近些年来,我国政府为满足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构建要求,针对于行政事业单位逐步实施了一系列措施。随着经济改革的进一步发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会计制度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漏洞和失误。从内部控制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不仅局限于会计控制制度,还包括职权控制和各种风险控制等。

(二)内部控制理念存在误区

目前,我国许多行政事业单位中领导层对内部控制理念的理解存在误区,内部控制意识不足,把工作中心放在了事业发展上,忽略了部门和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相当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将内部控制单纯的视为资金和财产控制。在这种意识的影响下,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等同于内部会计控制。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由于内部控制意识存在误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工作缺少领导机关的科学指导和支持,导致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很多盲区、误区。例如,在内部控制制度中,责任职能划分不明确,工作流程安排不科学。有些单位将内部控制的规定多以财务规定为主,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运行、监督等工作缺乏系统性的组织[2]。

(四)相关法律条文制约了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

与企业单位对比,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员录用、人事安排、职权运用等工作都受法律约束。由于许多行政事业单位的编制名额有限,一些内部岗位安排不科学,一人多岗,一岗多职的情况在行政事业单位屡见不鲜。例如,会计人员、库管人员、业务人员没有明确的职能和责任划分,会计部门与财产保管部门缺乏有效沟通造成了账物分离的资产管理局面[3]。从而缺少必要的监督管理,为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机会。

(五)人员素质难以适应内部控制制度的需求

我国内部控制是由内部会计控制演变而来的,所以,现阶段的内部管理工作多是由财务人员负责。相比于专业的内部控制人员,财务管理人员在业务能力和自身素质方面都有较大差距。加上行政单位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在职称申报评定等方面又普遍受到单位性质的约束,缺乏控制和审核的独立性,严重影响了财务人员自我素质提升的积极性,间接导致内部控制的行为难以在行政事业单位得到普及和深入。

二、有关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议

(一)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纲领性文件

随着公共财政涉及的范围不断加大以及政府职能的不断完善,事业发展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有关部门可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为基础,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性质和实际工作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对内部控制工作评价以及审计制定指导性标准。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在业务层面的控制

预算业务的控制应当确保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和评价等不相容岗位的相互分离。收支业务的控制应当明确内部审批、付款执行、业务经办和会计核算等岗位相互分离。政府采购业务的控制应当确保政府采购制定与内部审批、招标材料的筹备、合同的签订、采购业务的验收和管理等岗位相互制约。建设项目的控制应当建立健全项目内部管理制度,确保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与决策、概预算编制与审核、项目实施、价款支付、竣工决算等岗位相互分离和制约。往来合同的控制应当明确合同审批程序,建立财务部门与合同归口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实现合同管理、预算管理和收支管理相结合。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在业务层面控制的具体措施,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变化,科学合理的对单位收支进行预算,避免资源浪费,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对于现有资产,财会部门要按照会计法的要求做出真实和完整的记录,方便审计部门进行审计、清算;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要确保财务账目的真实性,从根源上杜绝内部控制体系中的经济犯罪。

(三)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监督可以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管两个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制度,规范内部监督程序,并以此为根据进行合理的人事安排,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效果进行评价,总结工作经验,分析工作失误的原因,严格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上级主管领导有责任和义务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监督,发挥主管部门的监管作用,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存在的风险和缺陷进行严格统计和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与此同时,还应当制定举报奖励机制,公开举报电话,随时挖掘潜藏问题,真正做到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

参考文献:

[1]刘永泽,唐大鹏.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13,01(16):57-62+96.

[2]刘倩.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思考[J].中国工会财会,2014, 03(16):6-7.

[3]徐伟宏.对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思考[J].预算管理与会计,2013,12(16):35-37.

上一篇:浅析住房公积金在房地产经济运行中的作用 下一篇:企业金融经济效益及其风险防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