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城镇建设

时间:2022-10-10 05:29:34

浅谈农村小城镇建设

[摘 要] 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我国城乡二元化社会结构走向融合,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从而实现我国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但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受主要农产品安全的制约,完善政府配套土地流转制度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促进农村城镇建设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农村 小城镇建 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 F2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0-0015-02

长期实施的城乡二元化经济与社会政策导致了我国二元化的社会结构。近几年,因为社会经济政策和社会结构二元化的双重作用,致使城乡间的差距逐年增大。我国社会在不断的向前发展,城乡融合的现象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在我国城市话的进程中,农村小城镇是重要的组成之一,是城乡融合与一体化的重要载体。

农村小城镇化建设是城镇在空间和数量上的增加、覆盖范围的增加、行驶的职能和公共设施的完善,更是经济关系、生活方式和普遍的社会文明在农村普遍的提高。并不只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并聚集在城市(镇)的过程。

一、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发展现状

城市化是我国实现全面现代化的必经之路,而且是其重要的进程和阶段。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进行,一是1950~1980年,城市化率水平在全国提高为19.4%,在这时间内提高8个百分点。这段时间,国家的发展核心是工业化。二是1981~1998年,城镇化虽然不是重要的经济发展目标,但是其与生产力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城镇化导致制度的变化极大的促进生产力的大发展,生产力的大发展也加快了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在这一时期,城市化率在全国达到30.4%。在1998年,“小城镇、大战略”提出,城市化建设在我国已经进入加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城市化在我国不断加速提高,2000年城市化率在我国达到36.2% ,2012年城市化率在我国已经达到52.57%。这时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已经基本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现阶段城市化建设在我国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建设在农村存在区域性差异,但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保持较快发展。现在农民在进行生产生活的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公共设施建设如交通、绿化等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从近几年的建设和发展来看,农村进行城镇建设与发展水平是根据本地区的经济状况有重要关系,城镇发展快速的地区的经济状况也非常好。例如从2005和2006年从国家百强镇的分布情况可以了解到,2005年全国百强镇中,广东省、上海、江苏分别有30个、29个、23个,在其他的省市只有一个镇在全国百强之中。2006年中,广东、上海、江苏分别为28、21、23个,在全国百强中占有大部分。

农村城镇化对农村发展的影响是全面的,包括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一方面,农村城镇化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优化农民收入结构。东部地区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分别是中、西部农民的4.3和3.2倍,其相对差异远远高于平均人均纯收入,这更体现了农村城镇化地区差异的影响,城镇化导致关键性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化及价格提升,包括土地、房地产等。城镇比较发达的地区农民从这些要素所获得的收入会比较高、要素进行市场化交易的机会也比较多。

另一方面,农村城镇化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与消费结构。东部地区农民生活各项消费均高于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交通通讯、文教及医疗保健方面则更体现出农民生活的现代化水平。

二、我国农村城镇建设的制约因素

我国农村城镇建设面临着农产品生产的安全保障制约。我国农业生产存在较大幅度的波动,这对于国家经济安全是一个威胁。主要农产品产量保持较高水平的稳定性是我国农业生产的根本目标。而影响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性的因素主要包括耕地面积和农民的农业生产经营能力。

而农村城镇建设对这两方面都产生负面影响,一是城市化会导致耕地面积持续减少;二是城市化会导致非农就业机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高素质农村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就业,农业的整体生产经营能力下降。

无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还是我国的实践都证明了农村集体经营体制的效率低于家庭经营制。目前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部分农民因非农经营与工资性收入导致种地积极性不高,同时农村土地流转率过低,结果是大量农村耕地利用效率低。

大规模农村城镇建设对农业生产安全的影响会更大,因此,在农村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如何消除负面影响是我们应该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提高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对策、措施

作为经济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平台,城市(镇)在其发展过程中许多方面具有公共产品的特点,同时也受到市场化的影响。提高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政府责任。首先城镇必须具有一定的经济功能,包括提供就业、消费。这就要求城镇具有一定的产业群体。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中,通过培育优势和特色产业,以其为基础进行城镇化建设是政府的一个责任。市场经济是一个依靠自身内部各因素相互调节与作用的经济形态。

其次,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公共投资需要政府政策与财政的支持,包括城镇建设规划、公共产品的投资、吸引资金投入的政策等等。最为重要的殊的国情条件下,结合主要农产品安全问题,我国政府在农村小城镇建设中的责任还包括以农村小城镇建设为契机,通过配套其他政策措施,在保障主要农产品安全的基础上,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农村土地流转制度配套;二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我国农村目前的现状是农村人口比重过大,人均耕地面积小,生产方式落后,生产力水平低。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和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后,会出现许多与发达国家相似的特征。

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农民真正城市化和加快农村耕地的流转与集中。没有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民居住在城镇,但其行为、生活方式与以前无法有本质上的区别,其生活也可能会面临着一些风险。出于对未来生活风险防范的考虑,对其所承包的农村耕地占而不耕是一种理性选择,机会成本比较小,在国家取消农业税费后更是如此。但这对整个国家来说,机会成本过大。

2.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小城镇建设必须要有雄厚的经济依托。资金紧缺导致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功能不完备,是制约农村城镇化发展步伐的重要因素。要积极稳步地发展小城镇,必须解决资金问题。而要解决小城镇发展中的资金障碍不可单纯依靠政府投资,而应建立起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加大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小城镇建设的多渠道投入机制。

3.推动规模生产和集约经营。城镇要依托特色产业,形成生产要素聚集,增强带动周边地区的能力。传统的农业已不适应目前经济高速发展的趋势,必须有步骤地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变。最重要的还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要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要认真选准启动项目,精心培育支柱产业,增强小城镇建设的经济基础。

4.科学规划,走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小城镇的发展和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发展模式。必须从本地实际出发,园地制宜地寻求自己的发展途径。小城镇的形成和发展能与周围地区构建良性的社会经济互动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5.规划要突出特色性。要破除一味求大、求全的观念,切实把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人工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地创造出城镇特色。小城镇规划既要有一定的超前性,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快速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从城乡各自的小循环、小系统走向城乡统一的大循环、大系统,发挥城市辐射带动优势和城乡之间关联优势,打通城乡,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6.加强城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推进农村城镇化中加大环境治理和环保力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积极开发本区域土地后备资源。有效保护和利用水资源;控制污染企业的规模和布局,减少废物排放,采用低能耗的先进工艺和技术,提高能耗效率,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同时要注意保护好文物古迹以及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文化与自然景观,使小城镇发展成为自然、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社会体系。

农村小城镇建设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一个重要趋势,政府承担相应的责任有利于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的规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滢,陈柳钦.产业集群对小城镇建设发展的重要作用.科学与管理,2006.1.

[2]何剑,王良健.现阶段我国农村城市化的负面效应及对策分析.学者论坛,2006.1 .

[3]许经勇.对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深层思考.经济经纬,2006.1.

[4]王克忠,周泽红,孙仲彝,朱惠.论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2009.11.

[5]姜爱林,中国城镇化理论研究回顾与述评,2005.5.

[6]2007年城市、县城和村镇建设统计公报.

上一篇: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下一篇:灵宝市林业产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