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淡化考试

时间:2022-10-10 05:18:22

浅谈淡化考试

【摘 要】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对大中专及技校毕业生包分配,学生要通过各种考试关,才能最终获得工作。以考试为核心的应试教育,因此而成型并不断发展壮大。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类毕业生与企事业用人单位实施双向选择。学校教育既然要为企事业用人单位提供具备一定素质的人才,就要实施素质教育。本文就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学校教育与市场经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这三个方面,以中学教育为重点,论述考试必须淡化。

【关键词】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市场经济;考试;弊端;淡化

在传统观念中,中、小学的教育内容包括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教育的方针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历史发展到今天,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经济利益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客观上已发生了为教育界主观意识所不可回避的深刻变化。人所需要具备的素养,已经不是“德、智、体、美、劳”这五个字所能概括,中、小学的教育方针与教育内容,也不应再受这五个字的局限,而应该对传统的教育方针和教育要求作出与时俱进的延伸和拓展,以适应时代对教育的期盼。正是为了使教育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党和国家多年前就指出学校要实施素质教育,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从正面强调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这实质上是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需要与时俱进的一项号令。遗憾的是,除了一些有识之士作出响应外,从中、小学教育的整体情况看,这一号令没有得到落实。落实不了的主要因素,不在社会,不在家长,而在学校。因为,中、小学特别是中学,直到今天仍在或明或暗地实施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是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教育模式。它的严重缺陷在于只面向少数学生的提高而忽视多数学生的发展,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应试教育的特征是:教育追随教学,教学追随考试,考试追求考分,分数主宰教育,形成了一个以考试为锁链的怪圈。这个怪圈不仅扭曲了传统的教育方针,而且使素质教育没有容身之地,从而造成素质教育至今得不到真正落实的不良局面。中、小学教育要破除这个怪圈,必须打开怪圈的锁链。打开锁链,不是不要考试,而是要淡化考试。只有淡化考试,让考试回归本义,使考试不成为铁链,怪圈才会破碎,素质教育才能进入中、小学校园扎根成长、开花结果。

一、考试偏离本义的历史渊源

学校教育包含教学与培育。检查教学成效有多种方式,考试只是检查方式之一。考试的本义,是以平时考核为基础,定期检查学生在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等方面的教学成效,结合试卷分析,对教、学双方作出阶段性评估,进而完善教育要求,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同时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使全校各年级、班的学生能够同步前进。中、小学的学年考试与升学考试,其含义有所扩展,但含义的扩展仅限于敦促学生要好好学习、努力学习。考试的本义决定了考试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计划经济时期,工作由国家分配。一部分学生初中毕业后升入中专、技校,一部分学生高中毕业后升入大学。能不能升级要考试,能不能毕业要考试,能不能升学要考试。升学―毕业―分配成为教育的轨迹,考试不由自主地成了铺就这条轨迹的铁链。考试的地位与作用在偏离考试本义中得到了升华,应试教育逐年成型,应时顺势地得到了社会公众的认可。

一九七七年全国恢复高考,这是一个令多达570万、在长达十二年之久的时期内失去学习机会的青、中年学生欢欣鼓舞的年份。也正是从这一年起,“考试”这两个字不但受到了学生、学生家长以及全社会的关注,而且其关注的炽热度一年甚于一年。从编印大批复习资料开始,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复读班、家教、电教、升学指导、摸底考试、模拟考试充塞了整个中、小学教育空间。最初几年“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思想逐渐被“一心一意要过考试关”的行为所取代。

按理说,如果对考试的关注仅限于高考,确也无可非议。因为,高校培养高级人才,是学校教育的终端环节,高校招生数虽然每年有增无减,但终究名额有限,对即将进入高校学习的学生,通过考试进行必要的选择,应该被认为是一项理所当然的举措。关键是对高考要有正确的认识,要认识到高考是一种特殊的考试。其特殊在于他的功能和目的是选择少数、淘汰多数。中、小学教育,不论属于义务制教育还是非义务教育,面对的是全体学生,一切教育举措、教学手段都要对全体学生有利,为全体学生服务。如果中、小学的各种考试也以选择少数、淘汰多数作为考试的功能和目的,考试显然偏离了考试的本义,教育、教学也因此而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偏离本义的考试使考试堆成了一座金字塔,应试教育是塔基中、小学各类考试是塔身,高考是塔尖。考试的金字塔,象征了应试教育以不断发展壮大,达到根深叶茂。

二、教育对市场经济是否研究,是学校能否摆脱应试教育的决定性因素

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各类企事业单位需要招募大量人才,为教育事业带来了活力与春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的毕业生不包分配,实施适应市场经济的“双向选择”。双向选择的一方是毕业生,毕业生的素质代表了学校教育的成效;双向选择的另一方是企事业用人单位,企事业用人单位的选择代表了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双向选择是一项政策性举措,实施这项举措,意味着国家从政策上主导教育要与市场经济互相面对。教育要面对市场经济,就要研究市场经济。企事业单位要面对教育,就要介入教育。企事业单位介入教育,不是要企事业单位去主管教育,更不是要企事业单位去收购学校,而是要企事业单位根据自身对人才素养的要求,对学校教育方针和教育、教学内容提出意见和建议。但迄今为止,企事业单位因为忙碌于对市场经济的适应,在学校教育方面,只能停留在对毕业生进行选择这一层面,无暇去考察学生在应试教育中究竟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也没精力现身说法地去引导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教育要研究市场经济,不是要学校考虑如何去赚钱,更不是要教育实行产业化,而是要学校教育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的方针和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手段等方方面面,如何去适应、满足企事业用人单位对学生素养的各种要求。这种研究,在高校已经开展。高校教育从适应市场经济需求出发,通过调整专业设置、扩展课程内容、增加兼修科目、强化能力训练等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已取得了可观的成效。因此,高校不存在应试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与企事业单位有先天性的缘分,职业技术教育不仅“命中注定”要研究和适应市场经济,而且还要开设不少与市场经济密切相关的课程。一些办得好的职业技术院校,在教育和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与人文教育并举,侧重素质教育;理论教学与技能教学并举,突出技能教学。这些职业技术院校的毕业生,受到了企事业用人单位的高度欢迎。显然,职业技术院校不需要应试教育。中、小学教育是高校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基础,在培养人才方面理应与高校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一线相连,在研究市场经济方面理应与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一脉相承。但是,中小学教育没有意识到教育为市场经济服务是教育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重要组成部分,因而造成了对自身教育职责认定的片面性,片面认为中小学教育的职责就是使学生升学,因而基本上不研究市场经济。不研究市场经济,就感触不到当今企事业单位对高素质人才要求的迫切性,也就不可能形成为学生具备高素质打基础的中小学教育,更需要加深素质教育的理念,只可能我行我素,沉湎于应试教育。也正因为中、小学教育不研究市场经济,造成了对市场经济竞争性在认识上的片面性,片面认为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在中、小学教育方面,就表现在学生与学生的竞争、学校与学校的竞争。应试教育恰恰与这种片面认识相呼应,其误导性就蜕变成了实用性。应试教育不仅不可能被摆脱,而且在越演越烈。学生的境遇,从应试教育成型初期被自然淘汰,演变成今天在竞争中被人为遗弃。

上一篇:浅谈新形势下职校英语教育的模式改变 下一篇:高中数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点滴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