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还可以这样重组

时间:2022-10-10 05:07:56

教材还可以这样重组

【背景】

小学数学教材“空间与图形”部分的“平移和旋转”内容分别放在三、四两个年级来学习,由于学习时间的跨度较长,这样的内容编排,使得教师每次教学时,学生总会出现对旧知的遗忘,教学起来难度较大,且对学生整体建构知识非常不利. 请看下面一位四年级老师在公开课上的教学片断.

【案例描述】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材“平移”是三年级学习的延伸,教者给我们呈现了以下教学片断:

师出示方格图后,随即用小房子在方格图上做了一个平移的动作.

师:你能用数学语言准确地描述老师刚才的动作吗?

(很多学生不知道该说什么,只有少数学生有想法. )

生1:平移.

生2:小房子向右平移了5格.

生3:小房子向右平移了6格.

师:刚才有些同学看了半天都没看出来小房子向右平移了几格,你怎么一下子就看出来了?

……(学生无语)

生:我先找到了小房子的一个角(其实是点),然后数一数这个角向右平移了几格.

师:这名同学数的时候给我们提了什么好的建议?

生:他其实先找到一个点.

师:(板书:找关键点)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平移.

……

教者花费了将近5分钟的时间,学生的原有认知才刚刚有些唤起,当然还有一些学生可能根本不知所云. 这两个学习内容毕竟相隔了一年之久啊!

【反思】

课改以来,教材不再是老师们眼中的“圣经”,叶圣陶老先生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让我们有了借口对这“例子”自由发挥. 但是,教材是执行课改思想和精神、融编者的智慧而设计的一个载体. 从这个角度上说,教材更是一个方向,一个学习方案,一种思维的方法. 读懂教材,重组教材,进行序列化的研究,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序列化教学研究,我们应该思考些什么?

一、像“平移”这样的内容能不能放在同一年级教学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往往肩负着教单单的一册书的任务,教材怎么呈现怎么教,缺少省时、高效、整体的数学教学观,未能有意识地将视角投向学生的学习,抑或说未能真正从“学生数学学习之素材”这一视角进行自我审视与关照,因而从某种意义上弱化了教材理应具备的育人功能,忽视了其对学生数学发展的应有关怀. 基于此,为了重现与还原“教材”的本来面目,让教材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开展数学学习的“有效素材”,同时也为了解决上述教学片断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中年级数学教研组坐在一起开展了教学研讨活动. 两组教师分别对教材进行了深度解读,共同分析了这些内容在三、四年级分别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并分析了各教学内容的教学重点、难点及应对策略. 通过研讨,我们发现,就“平移”这一内容而言,两个年级的内容教学目标递进较小,只是由一次平移延伸到两次平移,其教学的过程是一致的,都应抓住以下关键词进行:“平移”、“方向”、“距离”. 于是,我们三年级数学组进行了大胆的教学尝试:把四年级的“平移”放到三年级的“平移”之后进行教学. 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不愧为教学之创举,何乐而不为呢?当然,这种创新的前提是教者最起码要承担该班两年(如三、四年级)的数学教学任务.

二、还有哪些内容能进行序列化教学研究

跳过“平移”,放宽我们的视野,想一想,还有哪些内容也能进行这样的序列化教学研究呢?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在中年级的教材中,也能找到很多序列化研究的内容. 如“对称”,三年级时是使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用简便的方法制作轴对称图形. 至于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仅仅知道就可以了. 而四年级时继续教学轴对称图形,会用对折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这两个年级的教学内容跨度也不大,因此可以放在同一年级进行序列化的研究. 再如“分数”,苏教版全套教材共安排了三次“认识分数”. 前两次分别在第一学段的三年级(上册)和(下册),主要是借助直观形成对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三次侧重抽象地认识和理解分数的意义. 三年级(上册)主要教学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三年级(下册)主要教学把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成几份,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 而五年级(下册)则要让学生理解单位“1”以及分数的真正内涵.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学生时隔一年半再来学分数,课堂教学如何体现“减负增效”才是我们必须研究的重要话题. 因此,从我作为一线教师的角度来思考,这一内容如果放在某一个年级教学不合当前教学实际,与我们的教学进度、教学内容相矛盾的话,不妨在全校搞这样的序列化研究,重点研究每个内容在该年级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以及这三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这样的教研活动,老师们收获并快乐着.

当然,这样的序列化教学尝试还只是在进行中,它让我感觉到行进的过程是艰难的,因为受教学进度的限制;行进的过程又是苦涩的,它要我们不断否定自己而知不足;同时行进的过程又是踏实的,我们不再是“减负增效”的旁观者,而是实践者,尝试者,谁说尝试不是一种收获?行走在思索的路上,记录下我的思考,也是一种幸福……

上一篇:新课程下,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活的阳光 下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