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治理问题研究

时间:2022-10-10 04:52:51

企业财务治理问题研究

摘 要:企业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内容,公司治理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企业财务治理来实现的。企业财务治理不是简单的财务管理活动,它是基于财务资本结构等制度安排,对企业财权进行合理配置,在强调以股东为中心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前提下,形成有效的财务激励约束机制,实现企业财务决策科学化等一系列制度、机制、行为的安排、设计和规范。主要对企业财务治理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企业;财务治理;控股股东;监督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9-0164-02

财务治理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治理主体、治理客体、治理手段。财务治理结构就是这样一种契约制度,它通过一定的财务治理手段,合理配置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以形成科学的自我约束机制和相互制衡机制,目的是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和权责关系,促使他们长期合作,以保证企业的决策效率。

一、当前中国企业财务治理存在的问题

1.部分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缺乏多元化股权有效制衡机制。由于中国资本市场是在公有制下产生的,国家拥有高度集中的股权,是公司最大的控股股东,这使董事会轻易受到大股东委派的董事控制,造成董事会结构不健全、公司财务治理制衡功能失效、“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大股东利用财务杠杆在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基础上增加自身财富,同时在享有公司重大决策权的同时并不承担公司的全部风险,而是把剩余风险转嫁给债权人,从而忽视和侵犯清偿权人利益。

2.国有控股公司行政干预过度。中国部分上市公司是由原国有企业或受政府部分控制的实体重组改制而来,受国有股东代表“缺位”和过度行政干预因素影响,公司财务运行机制和运作方式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善,表现在分别由国家有关行政部分等行使与国有股权密切相关的投资、经营、组织人事、利润分配等重大决策权。这些现象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并对公司独立进行财务治理产生影响。

3.控股股东违规控制上市公司财务。不少上市公司与母公司仅在名义上分开,上市公司所有重大决策权特别是财权均牢固受母公司控制,部分控股公司董事长或总经理兼任上市公司董事长或总经理,或由控股公司指派上市公司财务总监。控股母公司凭借其对上市公司的控制,将上市公司的资金、利润等转移至控股公司或下属企业,造成上市公司财务治理失效。

4.董事会缺乏独立性。董事会缺乏独立性是指董事会不能代表所有股东的财务利益,它所做出的财务决策不是被大股东所控制就是被经营者所控制。中国公司董事会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一方面是董事会与总经理职位的合二为一,另一方面则是经营管理层占据董事会的大多数席位,形成内部董事占优势的格局。这种局面的产生与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过分集中有关,董事会由大股东掌握或由内部人控制,难以形成独立的董事会来保证健全的经营、决策机制。

二、完善企业财务治理对策

1.建立明晰的公司产权制度。上市公司必须根据公司法律制度和财务治理理论的要求,设置完备的组织机构,并在公司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人员间合理分配财权,实现委托有效,清晰,执行合理,监督有力的公司运行机制。国有资产必须建立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实现国有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实质性分离。国家必须通过转变政府职能,理顺产权关系,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保障国家对企业财产的所有权,落实企业经营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和市场竞争的主体,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建立明晰的产权关系,旨在明确政府有关部门和其他监督机构的职责、企业的权利和责任,理顺企业财产的国家所有、分级管理、分工监督和企业经营的相互关系。该机构受托实施国有资本的运作管理,对同级政府负责,接受政府的审计监督,对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承担法律责任。其操作难点在于增加了环节,延长了链,会有新的风险产生。因此,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彻底实行政企分开,理顺产权关系,切实解决国有资本所有者虚位的问题。明晰的产权关系除了将投资者所有权与法人经营权相区别之外,它还要求实现产权结构的合理化,以及要界定清晰的具有独立或相时独立经济利益的主体即财务主体。

2.强化资金管理,加强财务节制。现金管理是公司财务管理的核心,必须增强日常资金管理,尽可能使公司资金投放少、回收快、坚持良性轮回。这就请求公司在应收账款管理、物资库存、装备购买与管理等方面做进一步精细入微的工作,和谐好资金的流动性、保险性与效益性的关系。这关涉到公司内部治理地方方面面,公司运作者要改变观点,管好、用好、把持好财务不单是财务部门的职责,而是关联到公司的各个部门、各个出产运作环节的大事。各部分要层层落实,独特为公司资金的管理做出奉献。

3.树立风险理财观念。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任何一个市场主体的利益都具有不确定性,存在蒙受一定经济损失的可能,即不可避免地要承担一定的风险。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面临的风险将会更大。在财务管理中要树立风险观念,善于对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因素进行科学预测,有预见地采取各种防范措施,使可能遭受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企业防范风险有两个重要途径:一是制订详实的财务计划,通过计划将不确定因素确定下来,使企业产生应对变化的机制,减少未来风险的影响;二是建立风险预测模型,有预见地、系统地辨认可能出现的风险,变被动为主动,防患于未然。

4.强化债权人相机治理。相机治理机制是一种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是根据具体的利益损失状况而采取的相应应急措施。典型的相机治理措施包括:当经营者的决策损害了股东利益时,股东可召开股东大会,要求监事会惩罚经营者;如果债权人利益受到损失,公司就会进入破产状态,相机治理机制转换为破产机制等。因此,构建相机治理机制的目的在于确保公司在非正常经营状态下有适当制度来帮助受损失的利益主体实现其再谈判的意愿,通过对控制权的调整来改变利益分配格局。

参考文献:

[1] 邢云霞.集团公司财务治理研究[J].时代金融,2013,(36).

上一篇:高等院校课程多元化考核模式探讨 下一篇:山西省佛教资源空间分布结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