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艺术理论为视角

时间:2022-10-10 04:49:36

论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艺术理论为视角

摘 要:艺术与现实的关系问题始终是艺术理论和美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艺术来源于现实, 然而,艺术又高于现实,是对现实的升华和概括。不同时代的艺术作品可以表现出不同时代的艺术特征,但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任何伟大艺术作品都离不开现实。离开了现实,艺术家的创造活动必然是无本之木,而最深刻、最科学揭示这一问题实质的还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艺术理论。

关键词:艺术;现实;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艺术理论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8-0253-02

长期以来,艺术与现实的关系问题始终是艺术理论和美学研究讨论的一个焦点。对此,无数哲学家、艺术家、美学家曾进行过孜孜不倦的探索,并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例如,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就认为,现实本身就是绝对观念的外化。俄国革命家、哲学家、作家和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则认为,艺术美是现实美的代用品。我国学界一般认为, 艺术美是现实美的反映,如王朝闻的《美学概论》等多种美学教材和专著都提出艺术美“来自现实生活, 是现实美的反映”,“现实美是艺术美的唯一源泉”①等类似的论点。但笔者认为,最深刻、最科学揭示这一问题实质的还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艺术理论。因此, 深刻领会和系统掌握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理论是我们正确认识艺术与现实关系的关键。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认为, 物质决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依据这一理论, 作为社会意识的艺术, 无论其有多大的特殊性, 但从根本上说, 都受现实这一社会存在的制约和限制。艺术来源于现实, 现实决定着艺术。

首先,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并非抽象的概念, 它是历史的、具像的, 它同人类物质生产的发展紧密相连, 只不过不同时代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而已。当人类的祖先还处在蒙昧状态的时候, 当人类与动物没有明显区别的时候, 人类社会无所谓艺术。只是当人类从动物中分化出来, 有了意识和主观能动性, 人类社会才有了艺术。纵观历史, 我们可以看到, 所有艺术作品无一不是它那个时代社会的反映。艺术的内容是这样, 艺术的形式也是如此,只是艺术的差异性反映了现实的差异性而已。换句话说,离开了现实, 艺术则成为不可理解的东西,成为无本之木、无缘之水。任何伟大的艺术作品的产生总是同具体、鲜活的现实生活, 以及艺术家的主观情思、审美情趣等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往今来的中外艺术家们无一不是生活在现实的沃土上,从现实生活中汲取营养。他们把自己的艺术生命与生于斯长于斯的热土、与共同生活且热爱的人民、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正是这些丰富、火热的生活深化着他们的思想,激发着他们的种种创作激情与灵感,从而创作出了许许多多不朽的艺术作品。屈原、杜甫、李白、孔尚任、颜真卿、曹雪芹等等无不是目睹了国家兴替、民众流离之现状、亲身体验了人间辛酸甘辛之后才创作出了感天动地的传世之作。法国伟大的现实主义雕塑大师罗丹正是满怀着对普通人命运的关怀和艺术激情, 创作出了“丑得如此精美”的“欧米哀尔”。西班牙画家毕加索在闻悉德国法西斯用飞机狂轰滥炸了西班牙巴斯克省文化中心的暴行之后愤笔挥毫创作出了震撼人心的《格尔尼卡》。这些优秀作品无一不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正是这些活生生的现实激发了作者的强烈感情, 使之不吐不快, 从而创作出了优秀的艺术作品。

其次,艺术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再现现实并为现实服务的。一切艺术都是为现实服务的。纵观人类艺术创造的历史, 我们很难发现有哪些艺术作品不是同当时的社会现实紧密相连,不为当时的现实服务。离开现实,离开艺术家赖以生存的空间,包括简单的生存空间,艺术家的创造活动便不可能产生。

再次,从艺术创造的要素来看, 尽管想象是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基础, 而想象也源于现实。艺术家的创造性想象活动必须依靠生活中所积累的大量感性材料。艺术家对这些感性材料掌握得愈丰富、越饱和, 他的想象就越自由,激情就越张扬,灵感就越出人意料。也就是说,正是鲜活的现实孕育了艺术家的激情, 推动了艺术家的想象与灵感, 才使得他们可能创作出感人的艺术作品。同样,艺术家的创作技巧也是如此。艺术创作技巧是艺术创作的灵魂, 而艺术家的艺术技巧是在不断表现生活与思想情感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另一个基本观点认为,意识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它源于现实,又反作用于现实。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讲,艺术家或作家的主观能动意识不是单纯地反映社会存在, 而是在更高层次上的反映。从这一观点出发, 我们在观察艺术与现实关系上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即艺术来源于现实, 但不等于现实,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升华。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遍的现实生活更生动、更强烈、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有普遍性。也就是说,艺术是一种再创造活动, 而不是单纯的现实模仿活动,它把源于现实的错乱复杂并夹杂着一些偶然性的自然形态的东西按照艺术的创造规律、目的、技巧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整合构思, 赋予其独特的形式、内容和鲜明的个性,使其比现实生活更典型、更理想、更具象,从而发挥出艺术所具有的特殊功能。换句话说,艺术反映的是现实的特殊性,是艺术家按照艺术的规律和技法进行必要的夸张,使平淡的现实变成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东西。1916年, 画家马加拉姆给列宁画像, 画完后他问列宁:“像吗?”列宁答道:“当然, 这里相像的地方是有的, 但是在这幅肖像里, 我看不见您! ”② 列宁的这句话恰如其分地揭示了现实与艺术、反映与表现之间的微妙关系。

总之,艺术作品饱含着艺术家的理想、感情和激情,是艺术家把艺术作品作为自己的传播工具去传达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体会和对未来生活的理想。这些传达虽不是脱离现实的幻想,但毕竟中间包含着现实中不曾有的、创作者认为美好的东西,因此,它又高于现实。艺术作品之所以具有如此之大的张力、魅力与恒久,根本就在于艺术家的主观情思与独具慧眼,以及他对现实的时刻理解。艺术作品中如果没有这个无形的“我”,那么,尽管艺术家对于一定的现实进行了所谓“提炼”、“集中”与“概括”, 他的作品至多也就是一篇优秀的新闻报道、一幅新闻摄影或供朋友们茶后饭余消遣的绘画,而不是艺术作品。正如我国著名作家王蒙所说:“文学不仅仅是记录, 也不是去捡雨后的蘑菇。文学艺术是创作主体的心智的伟大创造。正是作家、艺术家的心灵和智慧赋予了日常生活、日常经验以崭新的艺术生命。没有创作主休的作用, 就没有艺术的灵魂。”③

综上所述,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现实决定艺术, 艺术源于现实,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偏废。然而,艺术又高于现实,它不是对现实的简单重复、临摹与反映。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对现实的精神升华、感悟与提炼,是艺术家主观情思的反映和再创造的精神结晶。这就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对艺术与现实关系问题的基本回答。

注释:

①王朝闻主编.美学概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5、46页.

②硕士学位论文集 美术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年版,第345页.

③王蒙.也说主体.光明日报,1985年9月19日第3版.

上一篇:“以人为本”与艺术专业人才培养 下一篇:春天,漾濞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