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怎样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

时间:2022-10-10 04:29:34

浅谈语文教学怎样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

新课改的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尤为突出,这强调了课程功能的转变,强调要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重要课程。任何一堂语文课,无不自始至终贯穿着“情”的教育,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必须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那么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怎样渗透情感教育呢?

一、激发兴趣――入情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必须激发学生积极的、高涨的、激动的情绪来参与课堂学习,通过感受语文的魅力来逐步形成兴趣,从而主动投入听说读写的训练,主动增加阅读量提高自身修养,达到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伊始,教师就应该注重激发兴趣,使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的乐趣和享受。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当然首先是创设学习情境。如在教学《妈妈的账单》一课时,课前老师有一段和学生的对话:

老师:你们认识我了吗?

生(怯怯地)说:……生(笑着)说:……(括号里是老师对学生语言的评价)

老师:那你们夸夸老师。

生:……

老师:那你们怎样欢迎老师呢?

有学生说:请老师吃饭!

老师:老师吃过饭以后,服务员会递给老师一个纸条,大家猜是什么呢?

生:账单(老师把“账单”板书在黑板上)

老师:我这儿有一个德国朋友的账单,我们一块来读一下。(课件出示彼得写给妈妈的账单)

老师就这样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把学生引入文本,然后再让学生也写一份自己的账单,把每个孩子都变成了彼得,这时候学生们真正进入了文本,和文本中的人物合二为一了。当然激发学生的兴趣不止这一种方式,还可以用“讲故事”、“做游戏”等等,但一定要相伴真实,这样才能吸引学生。

二、促进认知――激情

梁启超先生说过一段精彩的话:“用情感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样,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吸引多大分量的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能抓住精彩的地方,激发学生的感情,促进学生的认知。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应是教学过程的第三个环节:深入文本,感受人物感情。如《妈妈的账单》一课:老师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之后,重点抓住了妈妈写给彼得的账单,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有感情地读;接着又围绕“十年幸福生活”,让学生展开想象,体会母爱;然后又紧紧扣住“0芬尼”,让学生展开讨论,体会情感,感受母爱;最后又抓住描写彼得的语句,感受彼得的情感。

运用抓住文本,直观调动的方法,让学生从文本中感受人物情感。比如:在读妈妈写给彼得的账单时,老师把这份账单投影到了大屏幕上,然后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0芬尼”。在学生一次比一次激动的“0芬尼”中,听课的老师的心里也被感动了。在读描写彼得读过妈妈的账单后的表现,老师引导学生抓住“羞愧万分”、“蹑手蹑脚”等词,把学生变成了一个个小彼得,很自然地在老师去掉这一部分关键词后,学生能准确的读填出来,在老师把这一部分内容全部去掉后,学生已经能流利地背诵出来了。

三、憩息情趣――升情

要使课文能余音绕梁,思想能扎根发芽,就必须进行深化。这是一个由放到收、由分析到综合的阶段,“收”不是结束而是升华,“综合”也不是揉和而是提高。比如《妈妈的账单》最后设计的一个环节:让学生谈谈怎样处理在课前自己写的那份账单,学生纷纷激动地说“撕了它”、“扔了它”……这时候老师平静地说:“我想,大家还是把它保存起来,作为自己成长的一次记录吧!”然后老师又让学生读《母亲》这首诗,把自己最想对母亲说的话写下来。最后老师亲自唱了《母亲》这首歌,让学生回去后握着妈妈的手,看着妈妈的眼睛,说一声:妈妈,我爱您!这样的课由放到收,学生的感情也逐次升华,相信每一个学生听了这节课后,都会对父母有一个新的认识,都会更加地热爱父母。

任何一篇课文,一段短文,都有比较明确的情感目标或价值取向,学生在明确了其情感目标或价值取向后,还必须与自身的学习、生活实际相联系,在现实生活中体验情感,使理论上的情感得到延伸与升华,从而化为己有。学以致用,这才是我们学习的目的。通过情感来优化教学,通过教学来陶冶情感,从而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个性的发展、素质的提高,这是现代教学艺术的重要体现。通过文本、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情感共鸣,达到“润物无声”的情感渗透效果。

总之,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的渗透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课堂中也可以综合展现。但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说,一定要重视整体感知、感性体验和直觉感受。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只要善于用真心用真情去触碰学生,去引导学生,达到师生互动,教学过程就会变得趣味盎然。教师,就是一个“琴师”,要工于“音律”,富于激情,弹准音符,学生这把“琴”才会奏出优美动听的旋律。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小学教学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河南省林州市城郊乡上庄小学)

上一篇:高三最后一程,做好孩子的加油站 下一篇:体育教学中自主学习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