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德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时间:2022-10-10 03:57:32

浅谈德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人们提出了综合素质的概念,即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心理素质。从一定意义上说,心理素质决定着各种素质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甚至于决定着学生最终能否成才。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迫在眉睫。

我们知道,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要实现德育的目标任务,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必备的重要内容。这项工作的意义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认识,但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却滞后,因此对学生在德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我们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结合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对学生进行健康思维、情感和性格的教育;德育则是以科学的理论和哲学思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它们是两个不同的学科,但又同属于“大德育”的范畴,是学校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在教育实践中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将在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学校的德育侧重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则侧重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思维和情感,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在学习态度、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应付挫折、不良习惯的消除等方面达到健康标准,能自我解决学习生活中存在的许多心理障碍,有利于形成 和发展完整的人格。两者在具体教育目标、教育基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虽不相同,但在塑造一个完整的人这一总目标上是一致的。

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主体目标也是一致的,都必须作用于学生主体。对一个学生来说,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基础,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其立足点都在于通过教育塑造学生,使其健康成长,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人才。由于两者教育目标的一致性,要求教育过程中都必须充分尊重受教育的主体,其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都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素质的提高来反映,都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人格和发展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综上所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上是相通的。德育除了坚持以往的政治导向和道德导向外,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结合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二、德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改变传统的德育观,建立积极的教育态度

长期以来,在德育过程中,往往是说教多于启发,指责多于疏导,给人以势压人之感。因此,德育在人们的印象中已形成一种定势:枯燥的说教,教师将固有的规范灌输给学生,使学生被动接受。这种说教、灌输和压服的态度与方法很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而心理健康教育,尊重学生内在心理需求,强调教师不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组织者和设计者,更应该是学生的朋友和发展的辅导者。德育工作者应在平等、理解、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开展德育工作,这样,学生就减少了许多的思想顾虑,敢于敞开心扉,为接受德育教育准备了充分的内在条件。如果我们具备了一系列内在条件后再进行德育教育工作,必然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吸取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益的成份,丰富德育的内容和方法

德育的方法主要有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品德评价等方法,而心理健康教育则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会谈、心理咨询、心理测量、角色扮演、沟通分析、技巧训练、行为矫正等方法,它所强调的是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去体验,从而使学生主动求发展。而不是像传统德育那样强调理论的灌输和外在强化,外在的社会要求。德育可以从心理健康教育中吸取一些方法作为德育工作的新途径,如借助心理测评和心理档案来客观了解学生的个性状况、长处、不足以及发展趋势使德育工作更有针对性;也可采用会谈等心理咨询的方法,以减少思想工作的阻力,从而为实现道德内化提供方法的支持。因此,德育工作者要增强德育实效性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同时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3.建立心理咨询室和心理档案

心理咨询室的重点是针对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性格等问题进行积极引导与帮助,有针对性地提供咨询。通过调查,对学生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及生活习惯、人际关系等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评价,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更好的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奠定了基础,把握了方向。

在此基础上, 聘请有关专家宣传《心理卫生学》《人际交往》《挫折教育》《学生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为学生举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发现自己心理素质的不足,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调整自己,扬长避短,适应学校及社会的需求。

4.强化班级管理,内化道德。

个体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道德认知、道德情操、道德行为共同协调发展的过程,其核心就是道德内化,这种道德内化需要心理素质或心理结构要素的培养。如何将德育的社会化要求内化为个体的内在素质,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提高学生的行为准则,这是我做班主任工作中经常会思考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尝试着以班风建设为切入点,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当个人的良好品德与大多数人的相符时,就会形成良性的从众心理,就会为个性发展提供最佳条件。在班集体内形成一种讲正气、比学习的氛围,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班集体中施行班干部轮换制度,充分发挥每位同学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协作意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工作实践,班干部可以更加准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促进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让他们在工作过程中学会交往、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培养集体荣誉感。

5.开设心理辅导课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所选教材始终贯穿着“ 培养自尊—充满自信—勇于进取—不怕挫折—迎接挑战—争取成功” 这一主线。在教学的指导思想上,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这五大要素融为一体,突出教材的综合性。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设计活动、游戏,更好的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强化学生的主体性。不以认知为主,从而避免了单纯传授知识,空洞讲解理论,死记硬背概念等脱离实际的倾向。将知、情、意、行有机的统一起来,在启发引导上下功夫,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6.在家庭学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入扎实的开展,必须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为了使家庭教育能够健康发展,校政教处、少先队每年都要对家长进行培训。近年来,我作为学校的少先队辅导员从“了解我们的孩子”“当代家庭教育的五大误区”“如何面对视听时代的孩子”等几大方面对家长进行了家教知识讲座。这些知识比较连贯,可操作性强,家长易于理解、接受,有的还作了笔记,效果非常好。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基础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不仅是必须的,也是可行的。这种“以心育德”、“以德育心”二者融为一体的教育,可称为“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教育”。二者结合所产生的合力, 必将促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作者单位:637600四川省仪陇县果山小学)

上一篇:圆锥曲线中关于定点问题的再探究 下一篇:借助高效课堂平台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