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职德育课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有效性的思考

时间:2022-10-10 02:59:55

对中职德育课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有效性的思考

摘要:“过程与方法”目标是“三维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对“过程与方法”目标却存在了普遍的误读和轻视。提升“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的有效性,要明确该目标的内涵;在设计上,要认清目标的主体,规范目标的表述,关注目标的适切。

关键词:“过程与方法”目标 ;设计有效性;思考

中职德育课课程改革提出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与传统的“双基”教学目标相比有很大的改善。“过程与方法”目标不仅是其中的一个亮点,也是一个难点。如何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正确把握和有效设计“过程与方法”目标呢?

课堂教学“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的现状

在中职德育课教学大纲中,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表述是:“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了解社会科学知识的生成过程,逐步掌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基本方法。”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大多数教师都能注意用三维目标来统领教学。但普遍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得不够精准,在设计上出现一定的缺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缺少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理解,导致该目标的缺失。在目标的设计中,看不到学生要经历怎样的学习过程,掌握哪些学习方法。第二,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主体认识不清,将该目标的设计错误地等同于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方法的设计。第三,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表述上,行为动词不准确、不合适,导致无法有效评价该目标的达成情况。第四,目标的设计上比较零乱,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混杂着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维目标不是一定要分成“三点”来写,但必须清楚三种目标的内涵是有差别的。

“过程与方法”目标内涵的解读

很多人对“过程也是目标”非常不理解,以为这是犯了逻辑错误:目标是指要达到的结果,“过程”怎么是结果呢?这种看法不是没有道理,我们可以看看有关资料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表述:“视频导入、图片展示、配音动画、资料收集、问题探究、分组学习、合作探究”,“课前资料收集,课上问题探究”。很显然,这种表述的确涉及到教学过程(只是由具体的教学活动组成的教学过程),但是,它们能称作教学目标吗?我们谈论的“过程与方法”实际上有两层意思:教师在课堂上教的“过程与方法”,学生在学习中的“过程与方法”。

1.关于“学生的学”

“学生的学”主要是指学生学习的状态和学习的能力(包括方法的掌握),教师应该在德育课课程教学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自主的学习能力,因此,学生学习状态的优化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应该成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关注的重点。

2.关于“学习的过程”

大纲认为:“过程”应包括两方面的内涵。一是学生的活动过程,这是显性的过程,包括课堂的学习过程和社会的实践过程。二是知识的生成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过程,这是隐性的过程。显性的过程包括学生资料收集、问题探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组学习、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社区活动等。在设计上,教师要注重明确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以使学生顺利地经历这些学习的过程。隐性的过程包括概括、归纳、演绎、分析、综合、抽象、发散等思维过程,这也是知识的生成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是要学习相关的学科知识,还要学会知识的生成方法、思维的方法,这对于学生终身学习技能的养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设计上,教师要充分借助教学资源,为促成学生进行思维活动提供尽可能多地机会,而且要尽量明确在某一环节中学生要进行何种思维活动。

3.关于“学习方法”

方法,是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途径、步骤、手段等。方法目标既包含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基本方法,又包括在学习德育课中要运用的具体方法。方法和过程是统一的,其内涵基本相通。因为经历过程需要借助或者习得一定的方法。

方法与能力是不同的,同时又是密切相连的。方法是具体的,而能力则是抽象的。方法是能力的支撑,能力是方法的升华。具体而言,一节课的目标应该是学生能够掌握什么样的方法(甚至数节课的目标),较长周期的目标才是学生具备某项能力。对具体方法的学习,是为使学生养成某项能力服务的。

“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有效性的对策

“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的有效性关注学生切实经历一定的学习过程和获得一定的方法,以此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此,要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的有效性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认清目标的主体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明确师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和定位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性前提。

教学目标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而教学是否有效关键是看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预先设定的任务。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一定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2.规范目标的表述

目标表述得是否清晰是教师对目标理解程度和把握程度的重要体现。在目标的表述上主要注意两点:一个是行为主体,一个是话语方式。在行为主体上,要以学生为主,揭示学生要经历的过程和掌握的方法。在话语方式上,第一要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话语习惯,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话语方式。变“培养学生”、“使学生”为“学生学会”“学生进行”等等。第二是要准确界定能与“过程与方法”目标相匹配的行为动词。在此目标的表述上,出现了“领会”、“感受”、“了解”、“认识”、“激发”等动词,明显是不能适应“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表述要求。对于三维目标的表述,不同的目标其表述用词是有区别的。对于“过程与方法”目标,有教师参照加涅教学目标分类系统,做了如下(见下表)的概括。

据此分析,对于“通过搜索资料,探究中国和平发展之路,组织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中国走和平发之路的原因。”的目标设计,不妨这样表述:“学生通过网络、报刊等途径收集中国外交的政策和近期外交事件,参与小组讨论,探究并概括出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原因。”

规范目标的表述,功夫不止于言词,更深层次上是要加深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程度。因此,规范“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表述,不仅是为提高当下部分教师教学目标设计的质量提供有效途径,更意在提升广大教师对“三维目标”的理解、把握和实施。

3.关注目标的适切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教学理论。就知识的生成和积累来看,学习就是通过一定的途径在原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补充和提升过程。因此,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关注两点内容:一是学生原有学情基础,一个是学生要达成的水平。要针对学生原有的基础和智力水平,提出相应的目标和要求。

在“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设计上,需要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切合学生发展状况的实际。职高学生的现状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强,但合作学习、尤其是探究学习能力较弱;课堂学习能力较强,社会实践能力不足;学习过程中接受能力较强,主动探求能力较弱。教师要依据学生原有基础,有针对性地设计“过程与方法”目标。比如,学生对于阅读和分析图表的方法的学习上,学生基本能够描述图表的表面现象,但普遍不能很好的对图表所隐含的深层次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这时,教师的目标设计最好不要笼统地写成“学生掌握阅读和分析图表的方法”,而应具体化为:“学生能够掌握透析图表所隐含的问题的方法”。这样似乎更能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也使目标更为具体和有效。甚至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形成一种富有层次性的目标体系。总之,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的确定学生要经历怎样的学习过程和掌握怎样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课堂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过程与方法”目标是三维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设计和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有利于推动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进行终身学习的技能;有利于加快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经历过程不单单就是为了获得知识与技能,教师应充分挖掘过程本身所蕴涵的启人智慧的思想与方法,以及过程所带来的愉悦的精神体验等,使过程的本身也成为一种教学的资源。

上一篇:以德治村 和谐发展 下一篇:浅析新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