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应用型本科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的建设路径

时间:2022-10-10 02:58:01

论应用型本科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的建设路径

摘要:应用型本科是我国大学基于社会发展转型的产物。在应用型本科推行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是学生、学校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发挥社会实践课程的研究、应用和服务效能的有力机制。为了进一步实现社会实践课程的制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我们要正确处理理论教学同实践教学、学生的专业特色和知识结构、课程建设的考评对象和考评内容等方面的关系。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社会实践 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7.048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时期,应用型本科成为了部分高校转型的产物,它们的产生、发展等方面的研究陆续得以展开和推广。其中,实施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本文就如何实现应用型本科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建设,发挥其重要效能进行分析和探讨。

1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的应有之义

国务院总理在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基于自身发展特点,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工作方面,需要发挥课程化建设的特点,以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效能。

1.1 回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内涵

自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逐步走向大众化,高校的发展也进入了新型时期,从类型上来讲,大概呈现学术研究型、应用技术型和专业技能型三个发展态势。目前在学界,对应用型大学的界定还比较模糊,其主要的定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从社会发展规律上来讲,应用型大学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出现的产物。以应用技术型大学出现较早的英国、德国等国家来看,在如火如荼推进工业化的大背景下,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型、创新型人才。各高等教育机构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致力于培养大量的应用型人才以服务地方和国家发展。而基于我国近二十年的经济社会发展诉求,目前存有大量的应用型人才缺口。应用技术型大学在高校转型发展中应运而生。

从功能定位方面来看,应用技术型大学有别于传统的学术研究型和专业技能型大学。学术研究型大学更强调创造或创新知识,它注重的是基本学科知识的传播和追求理论深度的考量,理论研究者也将学术研究型大学作为探讨学术的主要场所。专业技能型院校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性技能,强调一线操作性和行业实用性。应用技术型大学是适应时代需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具备良好的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应用技术型大学是对传统学术研究型和专业技能型大学的有力补充,也是高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转型。

1.2 施行社会实践课程的现实意义

为了顺应社会需求和育人需要,各高校坚持对教改、课改机制进行扎实推进,社会实践课程便是其中之一。随着社会实践课程的深入推进,其对师生的发展、学校的提升和社会的进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首先,社会实践课程是师生教学互利的有力途径。社会实践课程为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提供了直接途径,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而教师在社会实践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实践,有效链接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方式,及时更新了教师的实践教学知识结构,实现了教学相长。

其次,社会实践课程是高校改革实效的突出表现。社会实践课程有效填补了第一课堂教学的缺失,充实了教育教学内容。通过社会实践课程的实施,使得学校的教育、科研资源与地方经济发展有效结合,共出成果,有利于学校项目的形成和师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校自身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此外,社会实践课程是反哺社会功能的长效机制。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的功能来看,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中坚力量,通过社会实践课程的促进,社会各方联合培育着一代又一代大学生,在此过程中,大学生积累了融入社会的基本能力,进而为反哺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资源和源源动力。

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内涵和施行社会实践课程的现实意义来看,学生发展、学校转型和社会进步三方均能有机契合,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的实施具备科学的应有之义。

2 应用型本科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建设的效能分析

通过对实施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建设意义的梳理,应用型本科推行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建设更具现实意义,其效能的发挥,主要依据以下切入点:

其一,实践课程建设的研究效能。在社会实践之前,通过对实施社会实践的策划、准备,主动选择社会实践的研究主题和研究对象。学生在实践活动的切身经历促进其积累实践和创新的能力。此外,将知识运用于生产实践,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了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

其二,实践课程建设的应用效能。通过实施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教育,将大学生和社会进行了及时有机的融合。一方面,大学生把理论知识与社会的时政、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教育等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农村地区、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方面能获得大学生有条理的针对性帮助,起到学以致用的良好效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我的德育教育、团队意识等得到提高。

其三,实践课程建设的服务效能。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主要通过“三下乡”、“四进社区”等内容开展。在组织形式上,较为灵活,主要有科技文化的专题讲座、文体节目演出、特殊群体慰问等。作用主要体现在辅助地方经济发展,联系当地居民,进而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我们也应看到,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建设的这些年来,积累了许多理论经验,各高校的执行也极具规模性。但其间凸显的问题略见一斑,如社会实践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脱节,实践课程时间安排不合理,教师结构队伍构成不科学,课程化建设的成果运用不足等等。

3 应用型本科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建设途径探究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在培养应用型本科生的进程中,充分发挥社会实践课程建设在学生素养、学校发展、服务社会方面的效能,我们还要加强探索,进一步实现实践课程化教育的制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

3.1 纠正“重课堂”的授课形式,防止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脱节

通过课程设计和课程内容的订制,社会实践课程教学得以认可,并划定了相应的学分,安排了相应的指导老师,联系了实践基地,并根据统一安排,实施大学生社会实践。但大多数高校学分授予把关不严、配备的指导老师的专业水平不够等现象表明,学校的“重课堂”教学观念依旧,因此大大削弱了实践教学的效果。我们应强调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系统的重量,改变传统观念,赋予实践教学合理的教学资源。同时,在设置课程内容时,要突出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作用关系,避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脱节。

3.2 杜绝“一把抓”的实践方式,注重专业特色和知识结构的调配

无论是对社会实践课程的组队(组班),研究项目的选定,还是实践内容的安排,众多高校均采取“一把抓”的实施方案,忽略了学生的专业特性和知识结构,大大削弱了实践教学效果和服务社会的效果。我们应发挥学生的专业特点,合理搭配大一到大四学生的比例,通过以老带新,依托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挥社会实践课程效能。

3.3 去除“形式化”的考评体系,强调考评对象和考评内容的全面

重视考评是实施社会实践课程的重要保障。没有全面有力的考评体系,课程化建设便趋于“形式化”。在考评对象上,不仅要对课程化建设的主体即学生进行考评,还应对指导教师、课程化建设领导小组的工作进行考评。对考核不合格的师生,应予以不同程度的处理和调整。在考评内容上,要注重对思政教育、专业素养、创新能力、团队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设置,形成综合的考评体系。

3.4 缺乏“请进来”的成果运用,搭建全员育人和校地合作的平台

在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的过程中,前期活动宣传、中期活动阶段性成效和后期总结往往声势浩大。表面上看似成效明显,实则忽略了成果的运用以及活动的延续性。校地合作、地方经济和教育的帮扶,以及学生回校后的继续教育等工作落实力度不够。这一过程往往体现出学生的“走出去”,但缺失社会力量的“请进来”。社会实践活动本身固然重要,但成果的运用是我们活动的升华,我们应在社会实践结束之后,积极邀请政府管理者、经济带头人,甚至普通群众,走进校园,走进学生群体,做进一步的交流,面对面育人。同时,加强校地合作,搭建科研平台,资源共享,互利互惠。真正做到全员育人,反哺社会。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人民出版社,1972:530.

[2]国务院.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DB/OL].中国新闻网, http:///gn/2014/02-26/5887245.shtml, 2014-2-24.

[3]王小云,王辉.大学生社会实践概论[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陈勇(1972-),男,甘肃平凉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重庆科技学院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重庆 401331

赵倩(1982-),男,四川内江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公共关系学与现代管理,重庆科技学院工商管理学院,重庆 401331

上一篇:让诚信之花开遍校园 下一篇:英语综合水平、策略应用和反馈对非英语专业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