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人才分型培养模式及实施路径

时间:2022-05-03 10:02:44

应用型本科人才分型培养模式及实施路径

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应用型本科院校面临的生源结构及社会人才需求均呈现多样化的特点,相应的,应实行多样化的人才培养,分型培养模式就是一种有效选择。文章就分型培养模式下的人才分型培养思路、相应的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多样化人才培养的实施提供借鉴。

关键词:分型培养;培养方案;学分制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5-128-03

当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而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高校生源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格也呈现出复杂、多样化的特点。在此背景下,各级各类高校也重新思考自身的发展方向和办学特色,探索自身的人才培养有效路径。目前众多的普通本科院校大多将应用型人才培养确定为自己的发展定位,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然而总的来看,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近年来呼声虽高,但实际成效还不够显著,应用性本科教育究竟怎么搞,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有效实施路径到底如何,仍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问题。

一、确立分型培养模式。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要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校生规模迅速扩张,同一录取批次的学生在生源质量、人学动机、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化加大,而社会对人才需求多样化的走势客观上更是要求各高校要实行多样化的人才培养。在目前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受传统思维的影响,人才培养路径仍显统一化、刚性化,主要表现为:专业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设置过于单一,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结构僵化,课程设置框得太死,选修课程偏少,学生缺乏自我选择专业发展方向、选择课程、选择就业取向的机会与机制保障;教学流程安排趋同化,缺乏多样化和灵活性;总体上仍偏重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对校内外一体化的实践性培养环节建设投入不够;等等。凡此种种导致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实践中与社会需求、学生发展需求存在较多冲突。因此,探索并有效实施应用型人才多样化的培养路径显得尤为必要。

多样化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要求的人才培养理念,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取向,同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这类人才的需求特点,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人才市场的良好“对接”。在应用型本科院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改革中,“分型培养”模式是一种有效途径。

基于“分型”观念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一方面,要承认学生差别,包容学生缺陷,尊重学生成才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允许学生选择个人成才方向和成才类型;另一方面,要响应经济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为此,在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定位等方面,要根据学校生源特点及学校面向的主要社会人才需求领域,进行有效的成才类型设计,形成不同类型人才的规格定位及培养方向设置;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释放足够空间,设置不同的培养路径,给予学生多方向成才、发展的充分支持。分型培养的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爱好给其成长成才以更多的选择权,包括选择发展方向、选择专业、课程层次、学习进度等,激励学生成为有个性、有特长、有优势的人才。

分型培养的实施要靠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来保证,它涉及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分层设计、相应的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制定以及相配套的、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等。

二、优化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分型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

分型培养模式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尊重学生个体发展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发展”的学分制成为分型培养模式下教学管理制度的必然选择。为此,必须优化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分型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

1.设计成才类型,优化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定位是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从社会生产活动角度来看,人才可以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大类;而按照生产活动中用到的知识能力所包含的创新程度、所解决问题的复杂程度,应用型人才又可以进一步分为技术研发型、工程应用型、技能操作型、技术管理型等。由此看来,尽管相当多的本科院校将应用型人才确定为学校的总体培养定位,但在具体培养路径上也不能整齐划一,应用型人才这个群体本身也有规格层次之分。这就要求教育管理者要结合实际需求设计不同成才类型,实行分型培养。即在“应用型”这个总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之下,将其进一步分型为学术型、工程应用型、技能操作型、技术管理型等不同的培养规格定位,并对不同的发展成才方向,给予充分支持:对向学术型发展方向的一部分学生要给予足够的发展上升空间;对于工程应用型、技能操作型、技术管理型等不同发展方向的大部分学生,要对其发展诉求给予充分支持,实施有针对性的培养路径,使其潜力得到最大发挥,成才优势更加凸显。只有当教育管理者确定的培养目标与经济社会人才需求特点及被培养人的发展需求紧密结合时,才能激发出被培养人的成才动力,同时也就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铺平了道路。

2.紧扣培养目标,做好能力分析

人才培养的能力分析是细化、落实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的先决条件。为此,在制定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时,各学科、专业要紧扣分型培养目标和规格层次定位,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确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框架,做好能力项目选择与要素分解:先给出基本的能力项目,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分型发展的需要,设置不同的分型能力项目,并做好相应项目的学科知识要素分解与学分分配,从而为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优化设置提供支持依据。其中,基本能力项目面向专业全体学生,要素组合要在整体上达到本专业本科层次的专业能力基本要求,在学分分配上(即基本学分)一般要达到70%左右;分型能力项目根据学生分型发展的需要,面向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开设,在学分分配上(即分型学分)一般达到30%左右。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分型学分不是指传统意义上的专业方向模块学分,而是按照前述的成才类型设计而设置的能力模块与对应学分。

3.优化课程体系,灵活设置课程模块

课程体系设置是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关键。分型培养模式下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要与能力分析项目的构成要素相对应,并通过控制学分分配调整基本能力、分型能力模块课程的学分比例。在具体设计上,可从应用型人才分型发展理念出发,按照“基本平台+分型模块”的结构体系对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设计。其中,基本平台课三层设置:专业大类课之间打通形成第一平台,给学生选择专业提供可能;各专业基础课打通形成第二平台,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专业课整合为第三平台,使学生具备本专业的基本技能。在以上平台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分型发展的需要,再设置不同的分型模块课程,按学术型、工程应用型、技能操作型、技术管理型等不同发展方

向为学生提供成才路径。这样的课程体系设置,为学生在低年级打通培养,高年级再根据其兴趣、爱好、成才方向进行分型培养创造了条件。

课程体系框架确定后,在具体课程设置上,要立足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改革各门课程独自追求内容系统性、完整性,缺乏有机联系的状况。紧紧围绕分型培养目标,按照能力分析明确每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和边界,利用学分的调节作用,进行德智体美、基础与专业、“基本平台”与“分型模块”、理论与实践、必修与选修等多维度上的整合,体现课程相互之间的主次关系、层次关系以及内在联系和相互配合,实现较高水平的整体优化。

4.加强实践教学,突出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培养

实践性教学是打造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彰显其专业潜能特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培养对象的专业应用能力是衡量其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杆,因此,突出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为此,在优化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要立足于分型培养的需要,树立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互交错进行的“大实践教学”观念,拓展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空间,为学生分型发展给予充分的实践训练支持。同时,要根据设计的专业成才类型,在验证演示性实验、设计性试验、综合性实验项目之间进行合理的学分分配与设置,引领学生按其能力分型走向形成必须的专业实践能力,使其能较快进入相应专业工作领域,适应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并具备未来发展潜力。

5.设置拓展学分创新学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分型培养强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兼顾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需求,显然,“要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两种教育基本功能统一起来,就必须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为此,加强综合素质教育是人才分型培养的另一重要特征。从实现途径上,素质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为核心、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提高学生科学人文素养为依托,以拓展学分创新学分为载体,对学生的素质进行个性化培养和综合性开发。素质教育应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除在平台课程和分型模块课程教学中重点体现外,在培养方案中可通过设置奖励性质的拓展学分、创新学分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学分可以`包括学科与科技竞赛、科研成果和科研活动、及作品、发明创造等项目学分;拓展学分可以包括技术技能(如职业资格、等级考证)、学科发展(如考研课程)、辅修专业、体育文化竞赛、社会实践活动等项目学分,其目的是鼓励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拓宽发展。

三、创新学分制管理,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学分制是以选修课程为前提,以课程绩点和学分来衡量学生学习的质和量,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作为毕业和获得学位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利用学分制灵活多样、弹性的教育教学管理方式,可以方便不同生源、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个性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从而达到人才的分型培养。

1.丰富教学资源,确保学生的选修学习自由度

从考察学分制的发展演变可以看出,学分制的理论基础是学习自由,其核心是选课制。丰富的课程资源是确保学生学习自由、确保选课制实施必须具备的基础条件。而课程的开设必须得到师资、教学场地与教学设施等的有力支持。因此,首先,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确保有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过硬、教学水平高的教师队伍来推动分型培养模式下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其次,要加大投入,丰富实验室、教学设备、教材课件、图书资料、网络资源等教学资源,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加强校企合作,拓宽办学空间,提升办学硬件条件。

2.设立弹性学制,方便学生选择学习进程

弹性学制即规定一个基本学制,在基本学制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条件提前或推迟毕业。这样将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设计学习进程,便于学生实现成才发展目标。

3.设立“学分银行”,完善学分绩点评价

“学分银行”是学分制的一种创新实现形式,它模拟银行的功能特点,像银行能够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货币流通等一样,实现学分的计量、存储、替代、借贷、流通等功能。其中,学分储蓄功能鼓励学生获得培养方案之外的创新学分、拓展学分。通过创新学分来激励学生创新精神,通过拓展学分来激励学生拓展发展空间;学分替代功能可将学生取得的创新学分、拓展学分按一定规定转换为正式学分,来替代课程学分;对优秀学生,通过学分借贷方式,给予学习进程和方法上的更多自主空间,让他们的才智得到更好的发挥;学分流通功能可实现各高校间的学分互认,便于学生跨校选课,实现广域的教学资源共享。此外,按照“综合绩点=平均学分绩点×(实得学分/应得学分)”来动态地评价学生的综合学业成绩,这就在学生学习的“质”和“量”之间找到了平衡点,给学生选择“高”(必修课绩点高)和“宽”(拓展学分多)的机会,为学生向不同成才类型发展创造了实际条件。

4.建立导学预警机制,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科学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决定了学生的学习不可能是放任自由的,而必须给予必要的引导、干预和控制。因此,在学分制人才分型培养方案的实施中,导学制和预警制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保障措施,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实现宽进严出的关键一环。通过导学制,对学生选课、选专业给予必要指导;通过预警制,对于“问题”学生,给予必要的监控、干预和学业警示,引导其健康发展。

5.健全教学管理体系,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分型培养模式及其相应学分制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校管理的各方面。教育教学管理者要抛弃管理者本位的思想,遵照“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树立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管理意识,借助各种现代信息化教育管理技术手段,构建全新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体系,推动和保障分型培养模式及其相应学分制的有效实施。

四、结语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校的办学环境更加优良,办学资源更加丰富,为分型培养和学分制的实施创造了条件。高等教育者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更新观念,加强改革创新,满足学生和经济社会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将人才分型培养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张建斌,张颖洁,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人才分型培养模式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144-146.

[2]夏建国,基于人才分类理论审视技术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J],中国高教研究,2007,(5):5-8.

[3]潘懋元,试论素质教育[J],教育评论,1997,(5):6-8.

[4]薛成龙,邬大光,论学分制的本质与功能[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5(3):138-156.

【基金项目:2009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应用型本科院校‘分型培养’模式下学分制教学管理体系创新与实践”(编号:2009年158号)的阶段性成果】

【张建斌: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无线通信等研究】

上一篇:运用项目管理理论有效提升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绩... 下一篇: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