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歌剧的发展与走向

时间:2022-10-10 02:52:22

浅析中国歌剧的发展与走向

摘要:歌剧是在16世纪末的欧洲形成于意大利,从18世纪到19世纪,歌剧在世界许多国家得以发展,特别是在意大利、法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特别是在西方,歌剧被视作艺术皇冠上的钻石,它在古典艺术中的崇高地位,成为衡量一个国家艺术水准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艺术水准;艺术风格;音乐形式;音乐创作

歌剧的英文是opera,从中文字面上看,它是由歌(即音乐)和剧(即戏剧)两个部分组成的。因而,歌剧有“音乐的戏剧,或戏剧的音乐”之说,是音乐和戏剧的最高形式的结合。实际上,歌剧是一门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族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它既在时间上展开,又在空间上展开,既诉诸于人的听觉,又诉诸于人的视觉,是一门视听艺术。

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敞开了久久封闭的国门,香港和台湾的文艺和国际文化交流的展开,使歌剧艺术家们打开了眼界,开拓了中国的歌剧市场。无论是在创作方法、艺术风格以及审美取向,都有了极大的改变。特别是轻歌剧和音乐剧的引进,使新创演的剧目均在原有的艺术模式上迅速突破,这就自然地使“民族新歌剧”的称谓不再被沿用。中国歌剧的萌生和发展,主要是由于社会变迁和群众的需要而产生的。

中国歌剧的发展从1920年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开始了中国歌剧的萌芽,随后在1935年的《扬子江暴风雨》、1938年的《农村曲》和《军民进行曲》、1942年的《秋子》等作品体现出中国歌剧雏形:秧歌剧《兄妹开荒》为新歌剧的创生奠定了基础,特别是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在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借鉴西洋歌剧,逐渐形成和创造了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新歌剧。1945年问世的《白毛女》是中国歌剧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是我国新歌剧成型的标志,对后来的歌剧创作有深刻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被称之为“民族新歌剧”的音乐戏剧模式。接着涌现出大量新剧目,诸如《血泪仇》、《赤叶河》、《王贵与李香香》、《长征》、《打击侵略者》等等。

1953年,成立第一个最大的歌剧院,就取名“中央实验歌剧院”。 为了更好地发展中国歌剧,中央实验歌剧院于1956年分为两个歌剧团,歌剧一团是坚持“民族新歌剧”的道路,也就是今天的中国歌剧舞剧院。歌剧二团是更多地以学习西方传统歌剧的模式和演唱方法为主,来创演中国歌剧,也就是现在的中央歌剧院。当时的中央实验歌剧院虽然基本是沿着“民族新歌剧”的道路发展的,但创作题材开始大大的拓宽,不但有现实题材,也有历史题材、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题材的。特别是音乐创作和声乐训练,也越来越多地吸取西方传统歌剧的技巧和方法。

中央实验歌剧院除多次加工演出歌剧《白毛女》外,还曾经创作演出了《小二黑结婚》、《刘胡兰》、《草原之歌》、《槐荫记》、《窦娥冤》、《春雷》、《红霞》、《红云崖》、《嘎达梅林》、《望夫云》、《阿伊古丽》等一大批歌剧新作,还引进了《茶花女》、《奥涅金》、《蝴蝶夫人》等欧洲经典歌剧,使50年代的中国的歌剧舞台十分繁荣。

现在中国歌剧的发展,也正处于一个“多元化”的阶段。各种风格,各种模式,包括音乐剧、歌舞剧等等,不拘一格,并存于歌剧舞台。现在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是“管他什么模式,只要观众欢迎就好。”我们认为,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固然所有的艺术都是为观众而存在的,当然是观众欢迎就好。但我们是国家歌剧院,歌剧艺术是一门最为复杂的舞台综合艺术,有人把它称为“艺术中的重工业”,也有人喻它为人类艺术皇冠上的明珠。歌剧在世界的发展已经三四百年了,毕竟有自己独特的创作规律和应有的艺术品味。特别是世界经典歌剧剧目永远是我们学习的重要教材,世界各国著名的歌剧院也永远是我们事业发展的榜样和先导。

我们处在一个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歌剧也同样处于一种不同模式,不同风格,多种样式的互相交融和并行发展的态势。我们应不断创新,取人不断、不断地去探索歌剧,使中国歌剧不仅是一种统称,而是能够真正的屹立于世界歌剧的巅峰,发展中国歌剧,这是我们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义务。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史》

[2]《中国音乐歌剧》

[3]《歌剧的演唱与试听》

上一篇:跨越多彩文化 读懂音乐之美 下一篇:片面共犯的成立及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