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培养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时间:2022-10-10 02:12:02

浅析如何培养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摘要】本文首先强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性,然后分析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观念转变的重要性,最后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及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 培养 创新 能力

一、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时代需要创新,时代呼唤着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又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中。需要从小学阶段的基础教育抓起。

在基础教育中,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是当务之急,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灵魂。作为素质教育最基本的课程的语文更应该走在前面。小学语文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工具学科,同时也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新思维的基础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激活创造的欲望,开拓思维的时空,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以充分、自由的发展。

二、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前提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必须努力转变角色定位,充分发挥自身教学的创造性。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上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质疑开始。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三、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1、营造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和谐、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作为课堂组织者——教师自身要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主体中,与学生和平相处,感情上会更融洽,心理上会更沟通。如课堂上多用“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小朋友,你认为这句话应该怎样读?请你给大家读一读行吗?”“小X同学,大家都很想听听你对这句话的看法,我们大家知道你能行!”这样就能常常激发创新的兴趣。教师的及时赞扬更能使学生受到鼓舞,一句“你真棒!”、“你的说法有新意”、“你真聪明”……把这-声声赞扬送入儿童的耳际,流入幼童的心田,给他们以亲切感。学生就更愿意护自己的奇思妙想说给老师、同学听,创设美好情境的同时如果把“微笑教学”的艺术带入课堂,让每个孩子都有一种美好的心境,创新意识就孕育在了这种心境之中。

2、课外延伸,培养创新。

我们树立大语文观,形成课内外相衔接的语文学习网络,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学应该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语文课堂教学,这是学生学习最基本的途径;第二个层面是其他各科教学及各种课外活动;第三个层面是家庭和社会。要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课堂教学是第一渠道,丰富多彩的语文学科的各种活动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全面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1)、学习新课之前,让学生搜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知识,如社会背景、人物介绍、历史典故、及其他各种有关的知识等。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同时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为学生提供各种课外活动的机会。办专栏:“作家小天地”,“手抄报”比赛;提供表达与表演活动的机会“诗歌朗诵赛”、“我爱妈妈”讲演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收集资料、准备比赛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经历,培养发现、创新的意识。如三年级学生就表演了课本剧《会摇尾巴的狼》、《刻舟求剑》、《狐狸和乌鸦》等故事,让学生参与表演,体验课文,与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发挥表演,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个方面。在学习了《我喜欢的水果》,我就让学生画出各种水果,并写上自己为什么喜爱这些水果,从而培养学生发现、观察、收集资料的能力。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和综合能力。 让学生自己感受自己,自己说服自己,自己战胜自己,在经验体现中得到提高。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听、说,思,辨的能力也得到综合性的训练和展示。为他们标新立异,创新精神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3、点拨引导,培养创新精神。

按《新大纲》的要求:要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做到不指读、不出声、一边读一边想……为了有效地达到目标,就要运用点拨引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去读,去理解,去思考,遇到问题自己解决,然后再让他们把学到的、想到的,悟到的说出来。一堂课中可以几种教学方法交替使用,如“尝试法”,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后说出,通过读明白了什么?不明白什么?你认为课文这样写是想告诉我们什么?这样引导收到良好效果。在上《称象》一课时,我提出这样的尝试问题:“小朋友,你们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称象办法呢?”让学生在赞叹古代的曹冲聪明之外。还有信心向曹冲挑战。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创新的热情,有个学生说:“曹冲用的石头,比较麻烦,岸边不是有泥土吗?取土方便。”还有位学生说:“我不用泥土,也不用石头,就用人,因为人听指挥,说上就上,叫下就下。”这样学生的思维就打开了,乐于去思考,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之一。再如,教师还可经常用“发现法”,通过学生读和听同学说,让学生说发现了什么,是怎么发现的?这样,逐渐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4、积极评价,培养创新能力

积极评价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之一。及时的评价,及时反馈矫正,是对学生尝试结果的判定。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集思广益,在学生讨论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评价就是一根指挥棒,要指向创新的方向,评价结构应该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倾斜,对学生的学习新方法、新见解、新思路要加以鼓励,对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重视,如朗读、回答问题、提出问题、找出课文中有关词语等,先让学生之间评价,以他们同龄、同年级、同程度的这种济辈文化,促进学生的学习激情,若同学之间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再讲解。特别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更要认真地评价。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问。”有问题是积极思维活动的表现,是创新的开始,现在的学生不是没有问题,而是有问题不敢问,对此教师应鼓励学生提问,并及时给予表扬鼓舞,如此一来,学生就会提出许多问题。

四、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意义

总之,对于儿童而言,所谓创新,就是要用心地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追求学生发展的个性化,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创新能力;语文教学中适时地点缀引导,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真心给他们正确地评价,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那么我们的学生将会勇敢地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成为21世纪的创新人才。

上一篇: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让语文装扮生活 下一篇:巧妙运用语文诗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