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汉字发展与艺术的渊源

时间:2022-10-10 02:10:19

论中国汉字发展与艺术的渊源

摘 要:一个自立的民族应该有一个完整自觉的文化体系,而一个完整自觉的文化体系势必派生出一个精致瑰丽的设计体系。而汉字就像其中一颗耀眼的宝石,历经几千年而不退色,并在当今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证明其本身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汉字符号形式所蕴涵的思维方式、精神理念和人文思想,对中国设计的发展向度和形态特征都产生着规约性作用,并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艺术心灵。

关键词:文化体系;设计体系;汉字;符号形式;思维方式;精神理念;中国设计

中图分类号:H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6-0182-01

汉字的起源与艺术是密不可分的,它的象征性足以体现出他的艺术价值,中国传统设计思想的发展是汉字文化的一大根源,同时汉字的图形表达也突显出中国传统思想的精髓。“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这些凸显的论断不仅是对中国文化特性的精炼概括,也是从汉字发展对中国设计规约这个角度切入来探讨中国设计特征的重要依凭。

一、汉字图形、符号形式与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汉字的每个文字中都蕴藏着无穷的趣味,我想这是因为汉字具有某种程度的抽象化和象征化。汉字与图形化的符号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陶器上的刻画符号虽然看不出是文字还是图画,但却具有一种明显的符号表意功能,因而,刻画符号是汉字的雏形。汉字本于图画,但不就是图画。图画文字已经是文字,它以图画方式表达一种含义,商代文字里保留着许多图画文字,无论它是否得到文字学家的认可,但有的学者指认出这些图画文字所具有的图案和装饰特征,并以文字如画的意思给文字图形作了最早的界定。甲骨文已是成熟的文字,其符号化的特征明显区别于图画,但其基于感性的抽象符号仍然保持了强烈的形象性。金文晚于甲骨文出现而盛行于周代。由于夏、商、周三代政权在刀光斧影中更换,社会的争斗日趋激烈,统治者的权利意识也逐渐加强,君权神授的思想自然需要通过文字神性来庇护和宣扬,因而金文模式化的要求促进了汉字形式美的加强,其规范美、装饰美、象形美都远远超过了甲骨文,文字的艺术美就此确立。至周代,器物上的纹饰明显减少,而代之以文字装饰,反映出周人尚文的时代特征。

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愈演愈烈,诸侯国基本上各自为政,且文字使用和学术活动已不是统治者的专利,在这种轻松的文化环境下,文字的表达力量得到空前加强,文字的应用范围也得到了极大地扩展,货币、兵器、甲骨、竹简等都成为汉字的载体。而在书写形式上,符合不同实用需要的文字形式纷纷出现。

到了秦代,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对文字加以规范,小篆用于官方而隶书用于民间通行。汉代接受了秦制,在文字上,除了西汉初期的特殊场合任然使用小篆外,汉隶逐步取代秦隶,至此,汉字伟大的隶变过程基本完成,其发展也由古文字阶段跨入今文字阶段,而抽象和简化也使汉字朝着符号化方向加速发展,其信息功能也在简化过程中得以加强。

二、汉字图形、符号形式的审美蕴涵

(一)内容的对称性与阴阳原理

在中国,人们很重视对称性,这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关,在甲骨文时代已有了某种对称的概念,发展到篆书,更加重视文字的对称性、平衡、协调性、装饰性。到了隶书,这个时期所追求的是对比性、主次疏密,以及均衡中的非均衡性,是对比中的非对比。写隶书时一个波浪中有三个起伏,笔画充满了波势之美,而这正是体现汉字中的阴阳原理,因而,这种重视形式的对称性和整体的韵律感成为了中国艺术作品的标志,他代表着中国的风味。

(二)天圆地方的汉字构造原理

天圆地方,音响和律动,对比的不均衡,汉字就是那种具有超越几何学分割法的独到的构成原理。汉字是方形文字,而无论汉字如何变化,还是会固定在一个框架里面。在中国文化观念的系统中,“方”是一个极具理想色彩的范畴,是一种空间形式,是先民对空间时间概念的表征,地方天圆,天地定位,蕴涵了阴阳气动和谐之意。

三、汉字图形、符号形式的艺术蕴涵

“神而明之”的崇拜思想。汉字创造反映出古代中国人“万物有灵”的思想观念,“万物有灵”的观念源于远古时期人类对自然缺乏客观认识能力所导致的主观构想,在行动上则最早表现为图腾崇拜,因而,文字具有了政治意义,皇帝遇着不顺心的事,便通过改元,把国运渐趋好转的希望寄托在文字上。汉字的神圣促使帝王创造新字以示权威,而文人对汉字的崇拜不仅体现在学术研究里,也体现在一些有趣的行为中。

因此,汉字创造不仅是中华民族心智的展现,也是中国文化和艺术呈现独特面貌的内在动因。由于中国设计深受汉字影响,所以它由表及里地折射出汉字的伟丽神采和光亮,并形成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样式。

参考文献:

[1]杉浦康平.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M].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上一篇:论招贴设计中的视觉空间转换 下一篇:室内灯具设计中自然形态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