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声音 28期

时间:2022-10-10 01:22:01

国家声音 28期

5月13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动员部署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工作。国务院总理发表讲话:

民生问题——

他说,当前,一定要把监管的重点放到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对经济社会发展可能造成大的危害的领域上来。比如食品安全问题就涉及千家万户,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人是一日三餐,民是以食为天,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要加强监管。最近,“掺假羊肉”、“毒生姜”事件接连发生,加重了群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这些虽然只是局部的、苗头性的问题,但影响恶劣,危害很大,一定要高度重视、严格监管、严厉打击,重拳方有效,重典才治乱;要让犯罪分子付出付不起的代价,决不能再出现问题奶粉那样的信任危机。虽然现在我们财政紧张,也要在加强基层监管手段上舍得用力花钱,让老百姓对食品安全有信心。还有环保问题,不仅是重大发展问题,也是重大民生问题。

发展问题——

他说,改革方案把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有机结合起来,把职能转变作为核心,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突破口和抓手,这是我们思路的进一步创新。转变政府职能,就是要解决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问题,通过简政放权,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就是要把政府工作重点转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来。也就是说,既要把该放的权力放开放到位,又要把该管的事务管住管好,这不仅是当前形势下稳增长、控通胀、防风险的迫切需要,也是保持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这一阶段的客观要求。

机制问题——

他说,制约服务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是体制机制问题,无论是金融、通信、物流,还是养老、医疗产业、非义务教育,都存在行政性垄断、审批过多的问题,市场准入的门槛较高甚至很高,而这些产业恰恰是中等收入阶段发展潜力巨大的产业。相比之下,信息消费领域由于市场化程度较高,近几年快速发展,2012年我国网民总数已达5.6亿人,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超过8万亿元,今年一季度达2.4万亿元,同比增长45%,这方面仍有文章可做。

创新问题——

他说,今年前几个月,在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就业形势保持了稳定。但就业的压力依然存在,特别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突出。今年高校毕业生达699万,是历史上最多的一年,而扩大就业仅靠大企业、国有单位是有限的,必须大力发展中小微企业、多种所有制经济。目前中小微企业就业已占城镇就业80%以上,成为我国吸纳就业的主体。前不久,我看到了一组数据,今年一季度,全国新登记注册的企业同比下降6.7%,而有些地方率先试行工商登记改革,取消前置审批,新登记注册企业增幅高达40-50%,其中多数为中小微企业。这两次已取消和下放的133项行政审批等事项,很多都是有利于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下一步还要加快企业工商登记等制度改革,为人民群众增加更广的就业门路和更多就业机会,激发社会的创造力。

创业问题——

他说,就业创业难,也与政府部门的资质资格要求多、认定多、考试多、证书多有相当大的关系。据统计,目前国务院部门许可的个人资格有110项,各级政府部门颁发的资质资格证书有229种,名目繁多的资质资格认定,事实上抬高了就业门槛,一纸证书漫长的认定过程挡住了不少人的就业创业之路。要通过转变职能、减少审批环节,继续清理不必要的资质资格许可和认定,注意发挥和落实行业协会的作用与责任,在不降低资质资格水平的前提下,降低就业创业门槛,营造就业创业的公平环境,调动创新创造的积极性。

管理问题——

他说,最近我们研究一个省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时了解到,仅中央部门到省的涉农资金就有约100个专项,多头管理、撒胡椒面、跑冒滴漏,弊端很多。我们要下决心较大幅度减少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合并专项,扩大一般”,将适合地方管理的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审批和资金分配工作下放地方,为地方政府更好履行职能提供财力保障。同时,有权必有责,地方政府要切实负起统筹资金使用的责任,把钱用到中央要求的方向上来,用到科学发展上来。该管的事必须管住管好,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治理能力。

监管问题——

他说,大量减少行政审批后,政府管理要由事前审批更多地转为事中事后监管,实行“宽进严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发现问题就必须叫停、处罚,这往往要得罪人,甚至要做“恶人”,比事前审批难得多。工作方式也不一样,事前审批是别人找上门,事后监管则是自己要下去,到现场了解情况,实施监管。同时,我们一些政府机关和干部在行政审批方面通常是轻车熟路,但在市场监管方面办法还不多、经验也不足。这主要不是因为干部水平本身的问题,还是体制不对头,所以事倍功半。这种管理方式上的转变,对各部门、各级政府都是新的考验和挑战,责任更重了,要求更高了。我们作为人民的政府和国家的公务员,要对人民负责、对国家负责,就要担这个责任,不断提高自身水平,这是无法回避的。

服务问题——

他说,总体上看,现在我们的产品供应是充足甚至有些方面是过剩的,而服务则存在短缺问题,质量也需要提高。增加服务供给,满足社会需求,必须把政府的作用与市场和社会的力量结合起来。要把政府的工作重点放到“保基本”上来,加快织就织好一张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安全网”,特别是要“补短板”、“兜底线”,为人民基本生活提供保障。凡适合市场、社会组织承担的,都可以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交给市场和社会组织承担,政府办事不养人、不养机构。这样既能加快解决公共服务产品短缺问题,又能形成公共服务发展新机制,对企业、老百姓和政府,都是“惠而不费”的好事。当然,在公共服务领域引入市场机制的同时,政府也要加强监管、搞好服务。

执法问题——

他说,在宏观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时,国务院经统筹考虑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地方也要理解并坚决执行。

这里,我还想特别强调的是,政府履行职能必须依靠法治。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治经济,转变政府职能本身就是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国务院及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带头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无论履行哪一项职能,从行为到程序、从内容到形式、从决策到执行都必须符合法律规定,让行政权力在法律和制度的框架内运行。要依法规范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的行为,维护市场经济运行秩序,保障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我们一定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政府职能,推动改革发展,建设现代政府。

监督问题——

他说,监督检查要有效。落实好职能转变要求,必须依靠严明的纪律和有效的监督。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在贯彻执行中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决不允许相互扯皮、推诿拖沓,明放暗不放。改革要公开透明进行,把取消、下放和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适时以适当方式公开,接受舆论和社会的监督。有督促还要有检查,各部门都要逐一对照要求,搞好自查自纠,接受上级督查。国务院将在适当的时候派出督查组,了解已取消和下放审批事项的执行情况、存在的问题,对做得好的要表扬表彰,特别对通过简政放权稳增长、调结构、促发展成效明显的经验要及时推广,对工作开展不力的要进行问责,以推动职能转变工作的深化。

上一篇:四招让“死筹码”流金淌银 下一篇:饮水难题 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