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时间:2022-10-10 12:13:47

论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摘 要】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已经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历程,漫长发展道路上经历了不少起伏和阻碍。如今,21世纪马克思主义思想又遇到了时代转换和其它思潮的挑战。因此,我们在新时期必须抓住新机遇、与时俱进,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同时,还必须拓展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方式,突出它在其它社会思潮中的引领地位。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让我们看到了发展希望。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发展 全球化 与时俱进 引领

从 1 9世纪到 2 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毫无疑问是在地球上占有重要位置和极具意义的一部分。但是马克思主义也面临着各种挑战,特别是在当今的国际新形势。

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在当今主要面临这样几方面挑战。一方面,随着时代主题转换带来的新时代课题,发达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实力所带来的意识形态强势压力在全球扩展延伸;而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却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的权威性。另一方面,体制转轨对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依存的阶级基础形成根本性挑战。因为随着现代社会思想多元化的趋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信仰受到了很多冲击。特别是未受益群体通常会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排斥,而不信任群体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构成了威胁。最后,从发展的途径媒介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受到理论研究和宣传有效性不足的制约。理论研究的不足以及宣传方式的弯曲阻滞了马克思主义的活力。

因此,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无法前进。

2. 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多元化途径

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人们仍然需要以科学、探索和改革的精神加以严肃对待。

2.1发展马克思主义要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使人类社会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它依然与马克思主义密切相关。

一方面,自然界的辩证本性,科学技术思维的辩证法,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辩证关系等内容的研究可看出科学技术哲学正是以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的。科学哲学研究实际上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技术发展史、自然哲学、技术哲学、思维科学等多个学科现代科技革命。另一方面,现代科技革命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宇宙观。同时现代科技革命取得的丰硕成果,证实、充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不断涌现新的问题,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因此,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就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只有这种哲学,才能给我们的科学研究提供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沦的指导。

2.2发展马克思主义需要从全球化中寻求发展机遇

随着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各地区相互交流的不断深入发展,世界进入了新全球化时代。新全球化时代在深刻改变人类全球实践结构与生存方式的同时,也深刻地变革着人们的全球化观念,从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野、问题谱系与时空结构。因此,我们必然面临一个重大任务,即发展或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新全球时论。

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社会发展中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如果站在人类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角度,以提高生产力的标准来衡量,经济全球化确实具有突出的作用。但同时它的负作用也十分严重:它使资本剥削关系进一步泛化,加剧了财富分配上的不平等,加大了贫国与富国差距;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和发展了新的垄断;西方的价值观、文化观、人权观乃至政法治度被强行推销;促使了“技术统治论”、“后殖民主义”、“后帝国主义”的形成。同样,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全球化所带来的文明畸形的发展造成了环境问题、移民难民、恐怖、犯罪等问题的上升恶化。因此,面对全球性问题,人们需要建构人与世界的和谐共存关系,建造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而具有唯物性、辩证性、历史性、人道性、实践性等特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更是应该立足大实践和大科学,以哲学方式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科学。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发展中,应该进一步客观深入地认识全球化在历史发展中作用的二重性,促使其积极作用产生更大效应,抑制其消极因素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影响,应在全球化的整体语境中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

2.3发展马克思主义要在与时俱进中把握

从国际大环境来看,随着社会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从国内形势看,改革开放以来,各种矛盾不断呈现,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向纵深发展。中西方的各种文化思想相互碰撞复杂多样,为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是与时俱进的发展史,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应如此。实践中把握和坚持“与时俱进”, 前提是要理论审时,关键在于理论推进。因此,需要做到适时的要继承坚持,过时的要否定突破,缺时的要补充发展。马克思主义要与时俱进就必须大力推动理论创新,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在实践中能够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次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推进理论创新,一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们的思想认识反对不合时宜的观念,反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理解,反对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思想。二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不“唯上”、不“唯书”,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三是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及时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和获得的新认识进行科学总结和理论概括,使马克思主义在坚持的基础上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而向前发展,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

2.4发展马克思主义需要在正确的传播方法中拓展

任何理论,如果与千百万人们群众的实践脱节,就会失去生命力。因此,科学总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经验,揭示其独特的发展规律,对于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大而又深远的战略意义。

首先,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结合的传播形式。伴随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媒体和通讯技术的出现,我们的经济、社会和私人生活进入下一个时代--新兴媒体时代。互联网催生了一系列新兴媒体,如电子报纸、电子杂志、政治博客、网络视频、IPTV、数字电视、手机电视等,这些彻底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格局。新媒体具比传统媒体内容丰富、知识共享、受众主导、时效不限、多点交流的特点。但它也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充分利用新媒体,降低负面效应,发挥新媒体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需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

其次,马克思主义传播方式必须推动从高调动员到常识政治的话语转换。建国后我们出现了高调的政治宣传的现象。这样很容易导致大众产生逆反心理,从而脱离了人民群众生活实际。现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要关怀现实,关注民生。传播主体要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

最后,发展马克思主义把传播从单一化向多元化的方法转变。口号、政治运动等方式来传播马克思主义,显然已不再适合当今市民社会中自主意识和个人利益普遍觉醒的大众。必须结合老百姓遇到的具体问题,灵活地运用各种手段和技巧把马克思主义渗透到大众日常生活中去,是当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实践经验。

2.5发展马克思主义要对其它社会思潮起引领作用

社会思潮是“社会存在的产物,是一定时期内反映一定阶级、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得到广泛传播并对社会生活产生一定影响和作用的思想倾向、思想潮流。”当代社会由于多样化社会思潮风起云涌,变幻万千,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发展态势。主要特征表现在社会思潮由简到繁发展,不同思潮之间和思潮内部存在着矛盾性,不同社会思潮变动和更替动态发展,本土思潮和外来思潮交叉转化。如果没有统一的主导思想,将会对国家社会造成意识形态的混乱。所以,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社会统一的正确指导思想,以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用它去引领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共同前进。

要显示马克思主义引领作用:一方面,应该依靠科它学的理论品质和时代精神,把握它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并掌握引领社会思潮的主动权。另一方面,应该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并且要推进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社会化,凝聚全国人民的认同和信仰。最后,要正确处理一元化指导思想和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关系。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但坚决反对、批判和抵制错误思潮。

3. 马克思主义的展望

当今世界变化多端,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中虽然经历了不少挑战,但是它依然在曲折中前进,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让世界看到了希望。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和研究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问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新世纪从国家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一个新理论。随着科学发展观的继续发展和深化,必然能解决深层次社会矛盾和问题,对实现文明发展、和谐发展起了关键作用。只有发展的成果才会使人们重新认识并继续选择马克思主义。

参考文献:

[1] 黄宏 《豪不含糊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N] 人民日报 2001年08月30日第一版.

[2] 雒树刚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N] 人民日报 (2001年08月10日第二版).

[3] 文选德 《论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精神》[N] 湖南日报 2002年07月16日 理论纵横版.

[4] 刘亚妮 《论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新学术论坛杂志社网 2008.12.

[5] 刘兴云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基本经验》[J] 重庆社会科学2010年04期.

[6] 张骥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社会思潮基本经验研究》 山东省委党校网站.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上一篇: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探究 下一篇:面向生态文明的政府职能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