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青少年社会化问题论文

时间:2022-10-10 11:14:57

留守青少年社会化问题论文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速度的加快,导致流动人口大增。大批农民进城务工,成为现代都市的“新工人”,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他们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予以照顾,于是他们的孩子不得不留在农村,成为“留守一族”。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家庭教育和亲情的缺失以及功能的弱化,使得不少农村留守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不能正常进行,孩子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困惑,有的甚至还出现了一系列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导致不良后果,必将对他们的一生产生重大的影响。

1.留守青少年

目前,学者们对“留守青少年”的定义不尽相同。本文为了研究的需要,参考了有关学者的意见,把“留守青少年”界定为: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方务工或经商,而自己则居住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或一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农村青少年。

2.社会化

不同学科对“社会化”有不同的界定,社会学偏重于考察社会化过程中的人与社会的互动,关注人对社会规范的内化以及社会角色的形成。目前,国内大多数研究采用的都是郑杭生关于“社会化”的定义: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与人格,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与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3.家庭功能

所谓“家庭功能”,是指家庭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方面所能起到的作用,即家庭对于人类的功能和效能。对于家庭的多种功能,不同的学者有不同概括,总的来说,家庭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物功能、心理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文化功能等。结合本研究的主题,笔者从教育功能、情感功能、保护功能的角度来研究家庭功能弱化对农村留守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家庭的功能是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变化的。早在20 世纪 30 年代,威廉·f·奥伯格就提出了传统社会家庭所应履行的主要功能,并指出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家庭失去了原来的某些功能,换言之,家庭的功能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地弱化。目前,我国农村大量的中青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许多青少年仅由在家的单亲看护,或者由父母的亲戚朋友等人代为照顾。有调查显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这种特有的家庭结构,其家庭教育功能不完整,情感功能不健全,保护功能不完善,导致了留守青少年的基本权利和需求得不到满足,健康和安全难以得到保证,在生活、学业及人格发展等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

1.家庭教育功能弱化对农村留守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在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家庭结构中,由于父母双方缺位,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并不紧密,家长的榜样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导致了家庭教育功能大大减弱,对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学习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产生了消极影响。

农村留守青少年在学习方面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农村留守青少年在学校中的学习情况很少有人过问。农村留守青少年家庭中的抚养人或监护人有的忙于农业生产,有的年老病衰,有的则偏重于照顾自己的孩子,很少对其在学校中的学习情况予以了解和关注。二是农村留守青少年放学回家后,抚养人或监护人很少对其学习加以监督和辅导。特别是隔代教育的老人,往往文化知识水平很低,身体健康状况又相对较差,一般只能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对孩子学习上的事情大都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农村留守青少年在作业中遇到困难往往无法得到有效的帮助,削弱了其学习积极性,从而导致其学习成绩不佳。三是由于父母亲不在身边,当留守青少年在学习上取得进步或遇到挫折时,其父母很少有机会采取直接、有效的方式给予他们鼓励、奖赏或正确的引导,这很容易导致农村留守青少年在学业上迷失方向。

此外,家庭教育功能弱化对农村留守青少年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也产生了消极影响。道德品质是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在一贯的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农村留守青少年由于其家庭基本教育功能的缺失,在道德品质方面出现了一些比较令人担忧的危机,主要表现为:一方面,监护人特别是隔代监护人对农村留守青少年普遍比较溺爱,造成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形成人格上的缺陷,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不少农村留守青少年只知道接受别人的呵护,对家长、同学、朋友和社会冷漠少情,缺乏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大部分监护人对留守青少年的照顾毕竟不如其亲生父母那样严格和细致,导致不少农村留守青少年缺乏必要的自觉性和自律性,道德意志薄弱,有的吸烟、酗酒、、迷恋上网,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 家庭情感功能弱化对农村留守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绪,则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积极良好的情绪可促进青少年形成健康人格。相关调查显示,农村留守青少年在父母外出务工后或多或少地表现出情绪暴躁、交往障碍、自卑等心理问题,年龄越小的孩子表现得越是突出,女孩比男孩更突出。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与此同时,留守农村的青少年也日益增多且出现了年幼化趋势。农村留守青少年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特别需要关爱和正确的引导。而农村留守青少年的父母一般远在他乡,无法及时满足他们的情感需要,其监护人又大多是其祖辈,由于年龄和生活经历的原因,和留守青少年之间存在一定的“代沟”,也无法进行交流。甚至有很多监护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和情感问题,在他们看来,除了吃饱穿暖,孩子不会有多余的要求。而对于农村留守青少年而言,祖辈们大多思想守旧、行动迟缓、性格古板,往往不愿多与他们交流自己的心事。这种情况造成农村留守青少年长期生活在一个没有父母的关爱、缺少温暖亲情的环境里,因此,在情感和心理上出现了各种不同程度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其行为方式、心理健康以及人格与智力的发展。

3. 家庭保护功能弱化对农村留守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青少年得不到家庭和父母的有效照顾,容易产生各种安全问题,主要表现为身体安全问题和心理安全问题。大都农村留守青少年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加之年迈祖辈文化程度较低,缺乏卫生保健知识和疾病预防意识,所以常常出现有病不能得到及时救治而造成终身遗憾的情况。另外,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环境对农村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也更加突出。由于农村留守青少年经常处于无人监护状态,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乘虚而入,有的利用农村留守青少年作为谋取钱财的手段,有

的把留守女童当做的对象,给留守青少年造成了极大的伤害。2011 年,公安部调查显示,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青少年。同时,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一些留守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长期享受不到父母的关爱,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支撑,容易出现性格缺陷和心理危机。农村留守青少年也普遍缺乏安全感,如果受到欺负或者歧视,常常采取退缩或攻击行为,容易出现人际交往困难等心理问题。不少留守青少年心理问题较为严重,有的任性、冷漠、自卑、闭锁,有的内向、孤独、软弱,有的甚至对父母充满怨恨,逆反心理严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仍将继续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因此农村留守青少年社会化问题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妥善解决农村留守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促进农村教育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是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一项系统工程。针对本研究中由于家庭功能弱化导致的农村留守青少年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

1.家庭方面的相关措施

当前一些农村留守青少年出现心理与行为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家庭情感功能、教育功能及保护功能的弱化,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最直接途径就是增强外出家长与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意识,使其摆脱狭隘思想观念的束缚,切实重视子女的成长,努力创造条件,弥补家庭功能缺失对子女造成的不良影响。

首先,家长应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家长的观念会直接影响子女的成长,因此家长应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和育儿理念,并将其有意识地融入自己的行为中,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提升家庭教育的效果。要全力支持子女教育,保证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克服自私的实惠观,摒弃狭隘的“读书无用论”思想,将子女的健康和发展放在首位。

其次,家长要妥善选择监护人。在农村留守青少年心目中,父母所占据的情感的主要地位不可替代。但当地区的发展难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时,就意味着这些家庭被迫要选择至少一个成员外出务工,从而承担起改善家庭经济状况,为家庭提供更多物质资源的重任。笔者认为,如果不能把父母都留下,那么留守家庭最好选择“丈夫外出,妻子留守”的母亲单亲监护的方式。在子女教育早期,选择夫妻双双外出务工的家庭,最好把子女交由其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顾,而不是委托给其他有子女的亲戚监护,不要让子女过早地选择寄宿生活。

最后,积极有效地与子女进行情感上的沟通,这是弱化父母缺位不良影响的重要途径。相关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在外打工父母一年才回家一次,还有些父母几年才回家一次,这种时间上的长期间断性使得父母对孩子的情况不太了解,亲子关系非常单薄。

所以,外出父母要与孩子保持经常的联系,并经常了解孩子的各方面情况。具体来说,一是沟通时间上,最好做到每星期或者半个月交流一次,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一个学期中间回来一次,寒暑假时再把孩子接到身边。这样,亲子互动与沟通的时间与机会就比较多,并且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二是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学习成绩也不能只谈父母在外辛劳情况,孩子的交友情况、生活状况,以及他们对一些事物的了解都应该关注,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更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

2. 学校方面的相关措施

学校本身就是青少年最重要的受教育场所,而对家庭教育功能弱化的农村留守青少年来说,学校教育便显得尤为重要。虽然只发挥学校的功能不能解决农村留守青少年的社会化问题,但是学校仍然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最大程度地承担解决农村留守青少年社会化问题的职责。

一方面,学校教师要发挥自身优势,搞好农村留守青少年教育工作。学校是农村留守青少年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和老师应更多地关心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学习、生活情况和思想变化,增加情感投入,让他们有集体归属感。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鼓励、吸收农村留守青少年参加课外集体活动或兴趣小组活动,使其在集体大家庭中得到关心,感受到温暖,特别是对学习困难、行为及性格异常的孩子,要做好帮助引导工作。同时,教师应发挥自身的优势,做好农村留守青少年的档案管理工作,加强与农村留守青少年家长和监护人的联系,互通信息,定期召开座谈会掌握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另外,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更新教育观念,注意发挥农村留守青少年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进一步改变单一的教学形式,加快课堂改革,充分激发其学习的愿望和动机,增强农村学校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另一方面,学校要注重对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第一,建立专门机构。有专门人员来承担与留守青少年家庭的联系,建立联系卡,以制度形式保障与留守青少年父母及监管人经常性联系。第二,动员全员参与。大力宣传心育的重要性,帮助教师树立心理关爱的意识,在教师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关爱的基本技术。给寄宿制管理班主任以适当的补贴,对重视心理辅导且实绩明显者大力表彰。第三,定期举办心理辅导。针对留守青少年存在的普遍心理问题,请优秀班主任和心理专家为留守青少年或家长、监护人开设心理健康讲座。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为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学生心理信箱。第四,重视环境熏陶。譬如,布置宣传栏,宣传心理健康常识,传授情绪调节方法,展示留守青少年自立自强典范材料等。第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学校应组织形式多样、有益身心的课外活动来吸引学生,鼓励留守青少年积极参与,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使农村留守青少年能受到特别的呵护和关爱,充分感受到校园生活的欢乐与充实,真情与温暖,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

3. 社区方面的相关措施

青少年的教育历来是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的责任。但是,就我国当前教育的现状来看,社会对青少年的发展提供有效帮助的机构还偏少,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社区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亟待加强。当前,农村留守青少年的社会化任务主要由学校承担,而青少年实际上的在校时间不长,其他时

间大部分在家庭和社会。因此,在家庭功能弱化的情况下,建立和完善农村的社区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也具备了建立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的可能性和基础。一是基层党政机关中存在大量富余人员,中小学校有大量退休人员,其大多数能胜任中小学生的监护、教育和生活料理等工作。二是部分外出务工人员经济相对比较富裕,他们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建立某种机构来有偿管理和监护其子女,以便能安心在外务工。因此,在农村建立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可以由基层学区和共青团牵头,联合妇联、工会、关工委、村委会、学校和派出所,共同构建起农村中小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这必将对农村留守青少年的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也有利于全面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总之,农村留守青少年由于受到家庭的教育、情感、保护功能等因素弱化的影响,在其社会化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而关注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是所有父母的天职,也是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责任。愿三方携起手来,积极引导每一个留守青少年健康成长,对他们多一点呵护、多一点关爱、多一份热情,让他们拥有愉快的心境,成为一个身心健全、积极向上的人,“让留守的心灵不再孤单”。

上一篇:先进个人发言稿3 下一篇:谁愿意听“敌人”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