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想品德课的“精”与“巧”

时间:2022-10-10 10:10:21

浅谈思想品德课的“精”与“巧”

【摘要】教学方法对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具有重大意义,它是关系着教学成败的重要问题,而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是一堂高效课堂的关键所在。签于此,在学习尝试教学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教学过程中的成功案例,对教学方法进行了一定的尝试研究,选出布局流程、过渡设问、点拨收尾为主要关注点,探究出适合思想品德课“活课”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对布局流程的精心设计,可以使教学活动有章可循;对过渡、设问的巧用、妙用,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课堂张力;对点拨、收尾的精用、当用,可以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使学生学有所获。

【关键词】思想品德;精巧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多少年来,在教学这个大课堂里,教者和受者之间的教学形式一直是大家关注和探讨的一个话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听中学,看中学”已不再适应现代教学的需求。近几年,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我,而在学习了尝试教学法以后,让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向。以生为本,先练后学,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颠覆性变化。“老师,请你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请你别用鞭子把学生赶上天堂;老师,请你闭上那张喋喋不休的嘴;老师……老师……。”面对一浪高过一浪的责备声和呐喊声,作为老师,怎能无动于衷?对课堂的全面拆卸和重新组装,就势在必行了。“拆”和“装”的重点就在于提高教师在课堂上“导”和“引”的作用。这就要求教者在布局课堂和驾驭课堂等方面要有一定的能力提升,以此来打破课堂的沉寂,增强课堂的活力,燃起课堂改革的生命之火。

一、 巧布局,精流程

一堂课犹如一盘棋,一着不慎就满盘皆输,课堂教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彼此联系,相互影响,一堂成功的课首先得力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总体布局。[1]比如:在讲“超越崇拜”时,我在课前就做了这样的设计:以“某名校学子为追星集体翘课”的视频和两组“追星调查”图表为发端,导入新课,引出追星究竟应追些什么?或者是否仅仅停留在“追”和“拜”上;以追星误区中出现的光环效应为导线,引导学生思考光环背后的努力与艰辛,从而达到全面评价偶像的目的;再以“名人效益还需慎待”的视频,得出看待明星不能只看好的,表面的,要以理性的态度批判的眼光来对待;紧接着,用“名人心声”和“同龄人随想”作材料对比,突破教学难点。追星不是坏事,但要追其奋斗的精神和优秀品质,克服盲目追星,超越崇拜,走向自我。当然,在整个过程中还需嵌套使用好知识初解、智慧碰撞、成果展示、析疑解惑、整理回归五大环节,这样才会使课堂真正回到学生的手中,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清晰明了的环境氛围下接受新知识。

教师在授课之前,对整个教学过程做出各种粗略的总体设计是非常必要的。那么,究竟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总体设计呢?我们必须明确,课堂教学的总体设计,是指教师在一定的科学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对所教学科的课堂教学活动做出整体的设想和安排。当然,流程和布局上的总体设计还包括,课堂要实现的目标也要求对课堂教学进行总体设计,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 三方面都能得到提高。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责任感这三个方面又是相互 联系而不可分割的。总而言之,.做好总体设计能使教师在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数,忙而不乱,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井然有序。反之,缺乏总体设计和布局的课堂教学,只能是走到哪里黑,就到哪里歇,东拉西扯,让学生不知所云,最终也必将导致课堂教学的整体失败。

二、巧过渡,精设疑

教学环节的转换,学生活动的层现,知识点间的衔接,必须自然而又贴切。

这种过渡表现为在教学过程的“关节点”上,教师凭借一两句“穿针引线”式的话语,就能将整个教学流程沟通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2]这就需要用好过渡语。过渡语是教学语言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能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学过的内容,并且对下文所学的内容进行启发。激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继续学习新内容,使学生在思维上平稳过渡,在引人入胜、浑然不觉中学习新的内容.过渡语就是教学语言海洋中的一朵浪花,虽然小,但它的功能却不不可忽视,我们应做到会用、善用、巧用课堂教学过渡语。比如:在教授“哭泣的自然”这一课时,首先由“哭泣” 二字入手引申到“大自然为什么会哭泣”,当学生悟清了其中的原因和道理后,就顺水推舟,要其思考“面对哭泣的自然有何感想”。自然的过渡,保证了教学过程的紧凑性和学生思维的连续性,缺乏这种过渡,便会出现教学过程中的冷场和学生思维的中断,课堂的张力也会受到影响。

课堂提问则是一堂成功之课的必备环节。教师根据课堂情况、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适时地提出经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教师通过学生回答问题能够较清晰地观察到答问者的思维敏捷性和灵活性。歌德曾说:“想要得到聪明的回答,就要提出聪明的问题” 。教师的发问必须新颖而又恰到好处,问题提得太难,则如空中楼阁,海市蜃楼,可望而不可及;问题提得太易,又缺乏思考的余地,失去发问的本身价值。“聪明的问题”就犹如挂在适当高度的糖果,既不可唾手可得,但跳一跳又可以够得着。发问的形式也因教学内容的不同而各异,但必须要体现自然、简明、生动、有吸引力等设问特点。巧妙的发问将知识性、启发性、现实性、趣味性以及思路的广阔性融为一体,并能依据学生的不同知识层面,有的放矢。同时,还应该避免少数学生频频发言,多数学生郁闷陪坐的场面。比如:在教授“民族大团结” 时,问“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太浅,还不如问“生活中你了解哪些民族?”深刻;问“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还不如问“你对民族区域自治是怎么理解的”。即使对同一问题,教师也可以变换角度采用一题多问的方式。当然,一堂课的问题也不要设得太多,多则泛滥,不但不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而且还会成为课堂有序进行的障碍。

三、 巧点拨,精收尾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遇到学生思维受阻的现象,当出现这种状况时,教师要看准时机,把握火候,在问题的关键点上加以“点化”,即点拨。“点”就是给学生某种启发性指示。“拨”就是为学生拨开学习上的迷雾,使学生看到希望、光明和前途。点拨的关键是符合学生的需要,在于及时。对学生来说,犹如雪中送炭。因此,好的点拨说就是“点燃”。老师要用语言的燧石去敲击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的思路豁然开朗,就犹如“山重水复疑无路”引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思维境界。好的点拨应该是点燃,给予学生希望。在理解民族精神的作用时,有的学生翻来覆去地掰扯,还是不能掌握知识要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时,老师便这样启发学生,既然是民族精神,就是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优秀的、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的东西,那么它就一定有着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终于悟出了其中的道理,解决了思想上的疑惑,学习也就变得轻松和愉快了。当然,教师点拨要点准、点得妙、点在关键处,只有当学生思维的火花上下跳动,跃跃欲试,欲罢不能,欲求不得时,再加以适当点拨,才可谓点到好处。

在课堂教学中,课堂结尾是课堂任务的终结阶段,这个阶段重在“精”。因为,它不仅担负着引导学生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再认识、再总结、再实践,也还担负着对知识的升华教学。而如何才能让课堂的结尾“精”起来呢?方式可以说也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要求而设计。但必须要新颖、有趣、耐人寻味、走向高潮、圆满有力。这样,学生不仅能巩固知识、强化兴趣,还能进一步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进一步产生对学习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思路,在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教学。比如:同样在教授到“超越崇拜,走向自我”的结尾时,不必对内容进行一一的总结,可用一段情绪激昂的话语来结束课程:“其实,崇拜明星并不是什么坏事,正确地“追星”可以让我们树立一个好榜样。我们应该学习明星好的一面,学习他们的勤奋,学习他们的精神,让自己成熟起来,超越崇拜,走向自我。请记住:当我们不在需要明星的时候,也许我们已是别人所崇拜的明星了。”此种收课方式既巩固了知识,又陶冶了学生情操,使之情感得到了升华,可谓是一举两得。而相比那种一板一眼、对号入座式的总结,效果显然要好得多。

参考文献

[1] 卢书兵:《中学政治创新教法》,学苑出版社 1999年第1版

[2] 徐进:《思想政治课教学过渡的功效》,《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1年第33期。

上一篇: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中的一扇门 下一篇:浅谈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