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创新的几个常见误区

时间:2022-10-10 10:07:47

浅谈语文教学创新的几个常见误区

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公开课比赛中,为了让一堂课出彩,给听课老师留下“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受,将老教材教出新意,创新显得尤其重要。但是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各种误区,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对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够透彻,对新课程理念没有真正地把握。我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教师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正确把握新课程理念的精髓,努力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让学生随老师引导、启发,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使教材内外的各种问题在老师的帮助下不断被发现、被解决,每一个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

误区一:教学过程中忽视语文学科的本体和价值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传统的语文教学忽视了人文性,将鲜活的文章剖析得七零八碎,语文的人文魅力暗淡无光。但是如果脱离语言实践去弘扬人文精神,又会自觉不自觉地削弱甚至否定语文学科的本体和价值。现在有些人为了将一堂课上出新意,只顾把校外、校内及其他学科的知识统统拿来放到语文课堂上,自以为是地搬弄知识的拓展性、延伸性,严重违背了语文学科的本质,忽视了语文学科的本体和价值。比如在《土地的誓言》的公开教学中,有一位老师为了体现所谓的“新”,在导入中让学生欣赏歌曲《松花江上》,中间让学生用画一画的方式来感受东北的美,结尾拓展又详细介绍中国苦难的历史,再让学生欣赏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以及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教育学生要热爱祖国。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是学生关于语文的知、能、素养的收获得之甚少,不过是走马观花地“到此一游”而己,这种“肥人田”而“荒己园”的现象在各类公开课和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均屡见不鲜。

误区二:教学过程中完全摒弃传统的教育模式

帕内斯是美国著名的创造性研究的专家,他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不能离开预先的知识储备,否则便不会成功。只有让学生打下坚实的发展基础,才能让创新精神建立在实实在在的人格与能力的根基上。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绝对拥有者,起主导作用。在新课程背景下,有的教师为了运用新课程的理念,弱化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让学生在语文课上翻身做了主人;教师讲解少了,学生讨论多了;教师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点拨遮遮掩掩,对语言的体味浮光掠影。有的教师为了创新弄得整个课堂无比“热闹”,先是所谓的多媒体背景音乐情境导入,接着是名家朗读,然后是教师接连不断的课堂提问,最后是学生小组讨论。没有静静的思考,没有让思维放飞的想象,更不可能达到“悟”的境界。多媒体的介入使得教师的范读没必要了,“点睛”之笔的板书不需要了,学生的笔记也不用做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基本功逐渐退出了教学的舞台。殊不知多媒体手段运用过多(如过多运用画面进行直观教学),就有可能失去了形象的思维训练,也就会削弱语言的弹性和张力。我认为,教学媒体只不过是“手段”“方法”而已,不是教学的主要行为,更不是门面和装饰。只有体现时代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有效地为促进学生的发展服务,才是恰当的、适用的教学媒体。

记得有一位教师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时,为了一个课时教学完《紫藤萝瀑布》,为了突显文章的精华部分,为了实现听、说、读、写的训练,他一开始就借助多媒体让学生听名家朗读课文,听完立刻让学生分析讨论:a.本文的内容主要是什么?b.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接着就让学生赏析句子,最后安排一个写作拓展《我看XX花》。据说生字词的预习检查因为费时也被删除了。教学者美其名曰:此乃创新是也!殊不知,这虽然是对传统的反叛,但是却与学生的认识规律相违背,教学效果孰优孰劣,显而易见。

由此可见,创新是不能离开基础的,它具有继承性和延续性,没有继承、延续,创新便无从谈起;创新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创新要拥有“真功夫”而非“花拳绣腿”。所以要创新,就必须认真做一番继承性工作,把传统的精华纳入到创新中,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误区三:教学过程中形式强于内容

众所周知,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要为内容服务。如果单方面求新、求创意,这是对语文学科的极不尊重,对教育的不尊重,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因此,盲目追求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新颖性,不重点体现出语文课的具体内容,语文教育如同无源之水,黯然失色,逐渐枯竭。现在的语文教学确实在进行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多样,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的确给课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也有些教师片面地认为,教学方式多样化,知识拓展广泛化,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是一节好课的标志。于是猜谜比赛、情境表演、小组讨论、播放音乐、图片欣赏等,花样繁多的教学形式堆砌、充斥课堂,课堂气氛热热闹闹的。为讨论而讨论,为游戏而游戏……语文课成了一台精彩的表演了,这样的课,学生真正能掌握多少语文知识呢?这十分令人担忧。我们只有把握好形式和内容的“度”,突出课的内容,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合理选择恰当的形式,做到主次分明,注意有的放矢,既有丰富的内容,又有吸引学生兴趣的多样、新颖的形式,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总之,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这样才能真正把握创新的精髓,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创新。

上一篇:口头和书面输出方式下二语词汇附带习得对比研... 下一篇: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几种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