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中“吃”与“喝”使用的范畴化研究

时间:2022-10-10 09:13:20

汉语中“吃”与“喝”使用的范畴化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考察了“吃”和“喝”两个词语在普通话以及某些方言中的使用特征,进而确定了区分两词的最重要特点。随后本文分析了环境对这两个词使用的影响。语言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变化的,因此今天语言的使用情况是以过去发展为基础的,在第三部分本文简述了两个词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吃 喝 范畴化 环境 演变

[中图分类号]H13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1-0032-02

汉语除了标准普通话之外还拥有多种方言。每一种方言都拥有自己特有的特点,这些特点涉及词汇、语法以及发音等诸多方面。比如,在山东很多地区的方言中,“吃”和“喝”与它们在普通话中的用法有很大不同。在这些地方的方言里存在像“喝面条”“喝西瓜”这样的用法,而在普通话当中这样的用法则是不被接受的。这样的用法存在必定有其存在的原因。

一、“吃”与“喝”的范畴化研究

大千世界纷繁复杂,世界上的事物也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人们要对这些千差万别的事物和现象进行理解并且用语言进行认知和表述,就借助了范畴化这一方式。人们会对事物和动作进行比较,根据其相似性进行分类,这就是范畴化认知过程。范畴化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非常重要的理论,它将心理学研究发现的人类认知的比较和归纳阶段应用到语言领域中。每一个认知范畴中的事物与本范畴内其他事物都具有共同的某些特征。是否具有一个范畴的共同特征便决定了事物是否属于该范畴。比如“鸟”这一范畴,所有的鸟都具有“有翅膀”“有喙”“覆盖有羽毛”等特征。同样,作为动作范畴,“吃”与“喝”同样具有自己范畴的特点。人们普遍认为“吃”是这样的:嘴部动作,咀嚼,食物放入嘴里,消化的第一步。而“喝”,根据人们的普遍观点应为:嘴的动作,液体放入嘴里,摄入物无需消化。由此可见,“吃”和“喝”都是通过口腔摄入食物的过程,它们都是“食物摄入”这个范畴的子范畴。而它们最主要的不同在于是否需要咀嚼和摄入的食物是否需要消化。所有的人在表达摄入米饭、馒头、青菜、肉类等固体食物的时候都使用“吃”这个词,而在表达摄入水、酒、果汁、可乐、牛奶等液体食物的时候使用“喝”一词。如果食物换成稀饭、粥、酸奶一类粘稠东西的时候,不同便产生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般使用的是“喝粥”,但“吃粥”的用法在有些情况下也是存在的。可见在“吃”这一范畴中,固体类食物的摄入是典型,居于范畴中心;而在“喝”这一范畴中,液体类食物的摄入则是其典型。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有形边界不同,现代范畴理论认为两个认知范畴之间的界限都不是明确的,而是模糊的。也就是说同样作为食物摄入过程的“吃”与“喝”这两个范畴之间同样不存在明确的分界线,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摄入粥等无法明确区分固态或液态食物时,“吃”和“喝”两个动词都有可能出现。因为这类食物处于固态和液态食物的模糊交界上,不能明确划入任何一个范畴中。面条和西瓜虽然都属于固体食物,但是这两种食物中所包含的水分很大,不像馒头、面包那样有很强的固体性。因此它们虽属于吃的范畴,但在范畴结构当中在相对边缘的地位。由于“吃”和“喝”之间模糊的边界,摄入面条和西瓜两种食物时,人们的认知有可能进入“喝”的范畴。

二、环境对范畴认识影响的分析

人类是生活在客观环境当中的,人类的认识过程归根结底是受环境制约的。人们对范畴的理解也不是全凭自己主观创造的,而是受到当时环境的制约和控制的,同样人们对一个词语的使用也离不开环境。语境决定着一个事物或动作在其范畴结构中的地位。F.Ungerer和H.J.Schmid指出,“context belongs to the field of mental phenomena, while the situation refers to some state of affairs in the real world”。也就是说,语境属于思维现象的范围,同时此思维指示了客观世界的某些事情。现在回到“吃”与“喝”的区分上,每当提起“吃”这一字眼的时候,每个人的头脑中都会浮现出吃东西的形象。此前提到人们在摄入固体食物时用“吃”一词,而液体食物时用“喝”一词。而区分固液体的标准则是因人而异的。人们对于外在的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就是把客观事物逐渐内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人们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会与新内化的事物发生相互作用,这也就意味着人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体系必然会对内化客观事物的过程产生影响。人们对“吃”和“喝”的区分也会受到已有的知识经验体系的影响。对于一个老人或者出身贫寒的人来说,其儿时的记忆中面条多是清汤寡水,而在这种情况下用喝面条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与此形成对照的则是生于富家子弟,由于他们的记忆中并不存在可以照人的面条,那么他们用“吃面条”的可能性也就比较大了。还有一种情况比较特殊,比如说生病之后,需要吃药,有时候我们会用“把药吃了”,但有的时候也会用“把药喝了”。不同的用法便取决于不同的语境。当药物是颗粒的时候,“吃药”多一些,而如果药物是液体的时候,“喝药”也就成了人们的选择。但是如果药物需要用水送服的时候,人们的选择便发生了不一致。这个时候人们的选择,多数是习惯的作用,即受到自己过去长久的语言习惯和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养成的习惯决定。由此可见,在此类上面所提的情景的条件下,“吃”与“喝”的选择对一个语言使用者来说已经固定了下来,并且可以对后代产生影响,这也就形成了某种语法化的现象。

三、“吃”和“喝”的历史演变

心理学家以往的研究已经显示出来在人们的认知范畴之中,有的范畴由于其自身的特性更容易被人们所了解和认识,所以这些范畴对人的认知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这些范畴便是基础范畴(basic category)。同时人类的范畴认知是有层次的,一个范畴包含在它的上一级范畴也就是范围更大的范畴之中。上面提到“吃”与“喝”两个范畴都是“食物摄入”的子范畴。但语言从来都是变化的,这两个范畴之间的关系也是经过不断地改变才变成了现在的样子。在我国先秦时期的文献当中,“吃”这一字并未出现。那时出现在书面文字当中表示食物摄入的是“食”“服”等,如“硕鼠,硕鼠,勿食我黍”。也就是说现代意义上的“吃”这一范畴便被包括其中。后来随着书面语言的世俗化,许多口语的词汇渐渐进入书面语当中,“吃”这一字便进入了书面语当中。那时“吃”这一概念与现在不尽相同。“吃”字一出现便一直是一个基础范畴,相当于“食物摄入”。比如说在明朝时期所著的《水浒传》当中,便有“与洒家吃酒”一句。从“吃水不忘挖井人”等一些古代流传下来的语言当中,我们可以发现“吃”在其中并不像它现在这样仅仅表示固体食物的摄入,像酒、水一类的液体食物的摄入也用“吃”这一个字来表示。可见当时“喝”这一个范畴是包含在“吃”范畴之中的,是“吃”的一个子范畴。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喝”这个表示液状食物摄入的范畴在“吃”这个范畴中越来越突出,逐渐从“吃”中剥离出来,自己构成了一个基础范畴。反过来,语言的发展则可以反映语言使用时环境的情况,比如“喝”从“吃”范畴中的脱离就可以说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液体食物的种类增多并且在食物中的地位上升,进而达到需要与固体食物相区别的程度。这一过程就与工业革命之后社会生产力大发展所带来的饮品种类和数量极大丰富的过程重合。这一语言现象也就反映了这段时期社会环境的改变。

四、结语

不同的认知范畴之间存在一定的模糊地带。这些地带同样影响了人们的语言使用。“吃”与“喝”两个认知范畴之间便存在一定的模糊,因此在语言的使用中便会出现两个词相互替换的情况。另外,在人们的生活过程中经验体系逐渐形成。这个经验体系也会影响人们的认知过程,进而影响语言的使用。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环境的变化引发人们对事物认知的改变,进而诱发语言使用的变化。反之,通过对语言的使用情况的分析,可以进行对语言使用时的环境的研究。

【参考文献】

[1]F.Ungerer & H.J.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8.

[2]刘润清,刘正光.名词的非范畴化的特征[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3).

[3]谭雪莲.论范畴化及其认知模型[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4).

上一篇:山东省生鲜农产品配送问题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论《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中的管理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