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在中学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10-10 09:02:13

课堂提问在中学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课堂提问是联系“教”与“学”的桥梁与纽带,是沟通师生思想的重要手段,也是我们解决教学矛盾的一把“钥匙”。在多年的教学工程中,我总结了自己在课堂提问中的几点心得和思考,希望对中学的政治教学工作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课堂提问是中学思想政治课堂中最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之一。提问可以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达到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等多重目的。在陈述问题时,教师应清晰准确地把问题表述出来。在学生不能作答或回答不完全时,教师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帮助或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核对或查问学生是否明白问题的意思;学生没听清题意时,原样重复所提问题;在学生对题意不理解时,用不同词句重述问题;让学生尽快作出回答或完成教学指示;提示问题的重点或暗示答案的结构。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处理学生的回答,主要有:教师重复学生的答案;以不同的词句重述学生的答案;根据学生回答中的不足,追问其中要点;纠正错误的回答,给出正确的答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依据学生的答案,引导学生思考另一个新的问题或更深入的问题;就学生的答案加入新的材料或见解,扩大学习成果或展开新的问题;检查其他学生是否理解某学生的答案或反应。

但是,教师有时会遇到学生“问而不答”,甚至“启而不发”的现象。这与学生的“素质”和问题难度有关,也与教师的提问艺术有关。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制约学生发言的因素,包括表情、目光、动作、语言等,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情绪有着很大的刺激作用。所以,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通过适当的提示语,使学生在充满愉快、信任的气氛中回答问题。据此,课堂提问应注意实效,科学合理。具体地说,政治课提问技巧的运用应遵循下列规范。

1.把握好设疑的“度”

教师的提问首先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程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有心理学家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意即我们所学习的新知识要高于已有知识但不能远远高于。因此,在提问中,教师也应合理把握好这样一个“度”。所提问题不能太简单,否则不能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求知欲。但是,也不能太过复杂、深奥,否则学生不知道从何考虑、无所适从,不仅不能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反而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欲速则不达”。教师对提问要做到难易适中,切合学生实际,让学生经过一番努力后找到答案。

2.把握好提问的时机

2.1导入新课时。开讲新课时,教师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置疑问,一般能较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兴趣,为上好一堂课创造良好条件。如在讲《无形的财产》时,我给学生出示了几幅蕴涵汉字的图,让学生去猜,从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引出了“知识和智慧是无形的财产”,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2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学生迷惑不解时,在知识的转折处。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有时处于疲软状态,虽然在听讲,但不求甚解,对知识似懂非懂。教师可以找几处知识转折处提问,这样既容易引起学生思维的注意,又能紧紧抓住学生思维脉络,把学生思维从一个知识点顺理成章地带入下一个知识点,改变学生思维的单一性,帮助学生开拓思路,全面分析问题。

2.3结束新课时。在一堂课结束时,教师往往需要对刚学的内容作一个总结、强调,在此时既可用设疑提问巩固新课,又可精心设置悬念,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去释疑解惑,为下一节课创设条件,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

3.注意对象的广泛性

素质教育观念,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促使全体学生获得全面发展。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动脑动口,而不是让一些所谓的学困生成为听众,成为学优生的陪读。这就要求教师既要让学优生发言,更要让学困生讲话,以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脱贫”。当然,让学困生回答的问题要简单些,以使他们能从回答中获得成功的喜悦,重拾学习自信心。

4.把握好提问的实效性

教师不能为提问而提问,应注重提问后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否则提问会白白地占用了讲课的时间,降低了课堂的利用率。要使提问达到预期目的,教师除了课前要精心准备外,还要注意课堂提问的“四忌”。

一忌不留余地,突然发问。提问应留有思考时间,不能让学生毫无心理准备。一般来讲,在提问前教师应有语言或行为上的表示。比如说等学生陆续举手后再指定一人回答,这样既可以避免被提问学生产生紧张情绪,又可避免不被提问的学生袖手旁观,不去积极思考,达不到提问的目的。

二忌废话太多,离题太远。教师按照准备的问题,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提问时,应语言简炼,表达清晰,不要对一句话所反映的内容反复解释,乃至由一句话联想到其它问题,然后滔滔不绝,否则会使本来学生已经集中的注意力又被教师引开了。对一句话或一个问题反复解释或引申,反而会让学生抓不住重点,思维偏离主题。

三忌态度生硬、缺乏耐心。教师要用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师的面部表情、语言语调、举手投足,以及师生间的人际距离,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开展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如提问时教师表现出不耐烦,动辄训斥、刁难,则会使学生惧怕、回避,甚至生厌,势必会阻碍教学进程。相反,教师期盼、鼓励的目光,适时添加的用于引导帮助的几个小问题,能增强学生的信心,提问会达到最佳效果。

四忌满堂问。教师要适时适度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发现。有些教师认为启发式教育就是老师问,学生答,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过多过滥地提问,成了“满堂问”,过于琐碎,重点、难点不突出,致使学生思考没有余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综合上述,课堂提问是必不可少的,但又应是富有艺术性的。教师把课堂提问合理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只有从实际出发,正确运用课堂提问这种教学方法,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兴趣,锻炼学生思维,从而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让学生更高效地学到知识。

上一篇:浅议如何优化会计专业教学 下一篇:高中政治解题方法教学新模式的构建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