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本与求真

时间:2022-10-10 08:54:30

内容摘要:本文针对课程改革出现的种种偏差,高举务本求真的大旗,返朴归真,探寻语文教学之本质规律。

关键词:语文教学 务本求真 优化教学

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变化万千:激发兴趣多了,合作学习多了,使用多媒体多了,让学生收集资料多了,鼓励学生多元解读多了……语文课堂是比过去活跃了,但形式主义的东西多了,淹没了语文的本体。课堂上“语文”少了,“关于语文”的东西多了。推究起来,原因多多,但主要是对新“课标”的理解不够全面。有人把目前的语文课程改革比作“似雾,似风,似雨”,可见还有不少困惑或疑虑。语文课程改革应怎样进一步深化呢?我的想法是,追求本真,可以抓住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根本,从而优化语文教学。

一.务本

这里的“本”有两层意思:一是语文的本体;二是文本。

语文的本体是什么?叶圣陶早就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口头的指听说,书面的指读写,讲得具体点,就是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语文教学,不能没有语,或没有文。不能因为强调了人文性,就淹没了工具性。事实上,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触摸语言,才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亦即使人文性突显出来。

我们讲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因为语文教科书是根据“课标”的精神来编写的,是对“课标”规定的教学目标的具体落实。有人说,不能过于看重文本,毕竟文本不能解决学生发展的所有问题。但现实情况是,不是把文本看得太重了,而是对文本的重视与钻研远远不够。

超越文本的提法固然不错,但要超越文本,首先必须研读文本,了解文本。如若对文本一知半解,何谈超越?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举一反三,如果“一”都没有举好,怎么能够反出“三”来呢?韩军先生甚至提倡“举三反一”,更加强调多读积累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教师必先钻研文本。如果教师对文本就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甚至于南其辕而北其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有的教研组备课,一人备一个单元,然后互相交换,还美其名曰“资源共享”。钻研文本是自己与作者(其中还应包括编者)对话,怎么可以由别人来代劳呢?

现在大家谈预设与生成的很多。“生成”看似带有偶然性,其实精彩的生成离不开课堂的学习氛围,离不开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好比烧开水,只有到达了沸点,才有气泡冒出来。如果预设就不怎么充分,课上得像温吞水,哪里会有“气泡”冒出来?所以我认为,老师吃透了文本,有了合乎学情的预设,在课堂上才能引导得法,左右逢源,营造出一个能够使智慧火花迸射出来的学习“场”。

语文课上,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不能以老师的讲解或学生的集体讨论来取代学生个人的阅读。

要强化初读,要拿出成块的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读书。要力求读进去,读得正确、流利。提倡长篇课文不读熟不“开讲”,短篇诗歌不背诵不“开讲”。

怎么帮助学生感悟课文呢?我觉得有两点要引起注意:一是对课文的感悟要扣着读书进行,即所谓“扣读导悟,读中见悟”。应让学生触摸语言,感受其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再通过自己的诵读把这种感情读出来。二是阅读感悟要忌琐碎。要提倡整体感悟,做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抓住关键词语来切入。

还要鼓励多读,熟读成诵,以形成积累。并通过适当的迁移,引导运用。

二.求真

大面积提高作文教学效益,就是要全员参与,不是只看几个尖子生,而要看全体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特别要看中、差学生的情况。作文教学的真功夫正体现在这一点上,这才是大的真。

首先,要重视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怕写作文?主要是存在心理障碍。教师必须要探明学生这个写作主体的心理差异,采取有效措施,克服写作的心理障碍。在写作上的学生心理障碍主要有:①畏惧心理,多少年作文失败的记录,使得不少中学生有一种谈文色变的畏惧心理;②自卑心理,总认为自己不是一块写作的料,也不可能把作文写得好;③无所谓心理,这类学生,常常是教师压一下,就做一下,但多数情况下对作文没有好感;④自大心理,认为作文并没有什么,自己的作文总是写得不错的,每次考试都能得到个较好的分数,自我满足,不求新的突破和新的长进;⑤求胜心切,这类同学,感到自己的作文水平差,也为自己着急,同时也愿意按教师的指导去做,但一段时间下来,觉得并无明显长进,马上就紧张起来,着急起来,这样的学生比例还不算少。这些心理障碍不扫除,想要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作文的教学与训练是很困难的。

消除学生写作的心理障碍,除了特殊情况要作特殊处理以外,对于大多数学生的这种障碍,必须依靠教师把握学生心理发展的总趋势,采取作文教学与学生心理发展同步的方法,进行集体疗救。从心理学界研究的结论看,通常情况,他们都把中学生分为三个心理时期,即少年开放期(初一、初二),少年闭锁期(初三、高一)和青年模仿期(高二、高三)。处在少年开放期的学生,教师要放手让他们写自由文,培养他们讲真话,抒真情,求

真务实的文风。在闭锁期,因身体骤长等因素,他们意识到自己已进入“成人世界”,有自己的一份秘密,怕过多的干涉,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多写“假如我是……”、“十六岁的花季”等作文;抓住他们开始感悟人生、敏感自信、爱浪漫潇洒的特点,写一些议论兼抒情类的作文,写一些感想、启示类的文章。处在青年模仿期的高

二、高三学生,要多作思辩性和哲理性的文章。这样做,积极参与的学生就增多,大面积提高就会成为可能。

当然,学生的心理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者男女会有别,二者同一个人在某一特定时期也可能多种心理并存,这时,教师就必须从整体上去把握,个别问题当个别处理,才能收到全员参与的效应。

第二,要引导全体学生全身心积极参与。从不参与到参与,从参与到全身心地投入。相对来说,前者是外在的、表面的,后者是内在的、实质的。全身心的投入到作文训练中的学生必然对作文好之乐之,他们能真诚地热爱和拥抱生活,反过来又因为对生活的挚爱而真诚地投入到写作活动中去,用自己的笔书写自己对生活的喜、怒、哀、乐,表达自己的向往和追求。

教师的引导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触发学生蕴蓄已久的生活积累,只要引爆得当,学生会非常感兴趣,能在全身心的投入中写出好作品来。二是诱发学生朦胧、自在的生活积累,有的时候,学生对某些现象或问题虽有一定的看法或认识,但并未能引起高度的重视,也没有表达的欲望,此时,教师就要作好诱发工作,或提供材料,或发表看法,或设计情境,把学生写作激情诱发出来,让他们投入其中,写出好文来。三是激发学生去感受和积累那些他们暂时还没有留意却又应该关心和介入的生活。其中有常见而被学生视而不见的生活,有因学习负担过重而一时没能涉及的生活,有从做人和写作的角度看学生应该介入和思考的生活,教师明确向学生揭示出来,要求他们去观察、分析、思考,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只要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从而自觉地投入写作训练之中,作文的成功就是指日可待的事了。

第三,要让每一个学生在真正投入后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在没有特殊情况的前提下,千万不能让一个全身心投入作文之中的学生因为无法尝到成功的乐趣,而再一次产生写作心理障碍。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历次作文练习中的得与失,特别要注意肯定学生取得的进步。建立作文教学的激励机制,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写作能力。多看进步,宽打分数,常荐佳作,组织参赛,鼓励投稿,通过板报、文学小报形式提供发表机会。我校学生优秀作文可以投稿《思源》、《月考优秀作文集》《长沙晚报》等报刊,还每年组织参加“长沙市创新作文大赛”、“新世纪杯全国作文大赛”,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被评为“全国作文教学先进单位”,学生也在享受成功的高峰体验中更加热爱写作,进而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上、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2]李镇西《阅读教学的解释学思考》2001年。

[3]于漪与语文教育教学求索.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杨国炳,湖南长沙市周南中学教师。

上一篇:高中语文选修课课堂新范式的建构 下一篇:人文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