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市场、政府、科技相耦合的三元机制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

时间:2022-10-10 08:47:53

探索市场、政府、科技相耦合的三元机制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

[摘 要] 为纠正经济转型中七重七轻的偏颇,必须进一步领会的论述,把发展思路转变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深化改革提升经济质量的轨道上来,在资源配置中协同供需互动、外延与内涵发展并举,积极探索市场、政府、科技相耦合的三元机制,实现发展方式、消费方式、资源配置方式创新。

[关键词] 市场;政府;科技耦合;造质力;“三元”机制

[中图分类号] D6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01-4-4

Explore the Coupled Ternary Mechanism of Market, Govern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Promote the Upgrading of China's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Yang Chengxun Cheng Yu

(He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Zhengzhou, Henan 450000)

Abstract:In order to correct the bias of focusing on seven aspects while ignoring other seven sections in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nterpretation must be further understood, transforming the development ideas to the direction of depending 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deepening reforms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economy, allocating resources with the interaction of supply and demand, developing both extensively and domestically, actively exploring the ternary mechanism of coupling market, government,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achieve innovation on development method, consumption way,and resource allocation.

Keywords:market;government;coupl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quality-making force;“ternary”mechanism

现阶段我国已进入以科技创新为主导、以提升经济质量为主线,实现经济中高速发展的时期。中央及时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的新理念。然而,在认识上也出现了许多不全面的理解,且不说散布新自由主义的人有意借机散布市场原教旨主义,企图搞私有化的错误思潮,即便在具体思路上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见解。

主要表现为:一是重数量扩张,轻质量提升。二是重供给发力,轻需求拉动。三是重外延式增长,轻内涵式发展。四是重新建企业数额,轻助其茁壮成长。五是重传统要素配置,轻科技创新引领。六是重眼前应急措施,轻长远可持续发展。七是重西方经济“规律”(教条),轻遵循自然规律(特别是生态)。

这就容易脱离中央强调的以提高质量和综合效益为主题、大力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乃至以新的形式回到以GDP论英雄的老路,或者滑向迷信市场的窠臼,不利于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我们应当联系中国和国际环境的实际,全面理解和贯彻系列论述的精神,避免顾此失彼、使经济社会走向畸形化。

1 质变的客观态势倒逼发展思路转轨

应对新的阶段出现的质的变化,我们必须认识和把握它的新特点。作了精辟的分析,可作为我们认识突破的一个总纲。他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众多主要经济指标名列世界前列。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规模很大、但依然大而不强,我国经济增速推动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现在,世界发达水平人口全部加起来是10亿人左右,而我国有13亿多人,全部进入现代化,那就意味着世界发达水平人口要翻一番多。不能想象我们能够以现有发达水平人口消耗资源的方式来生产生活,那全球现有资源都给我们也不够用!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就在科技创新上,就在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上[1]。”要求:“发展是必须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深入领会这一分析,我们应当把握发展态势的如下特点:

第一,阶段变化的时限是从2010年开始,我国综合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二,国际金融危机深化使得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新的调整,我国发展速度开始下移。

第二,我国经济发展必须以量的扩展为主迅速转向以质的提升为主带动量的中高速增长。目前,在经济的数量与质量矛盾中,质量已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从经济发展进程看,哪个国家永保10%的增长率是不可持续的,也是资源环境不允许的,目前生态危机已影响我们的生活。经济发展不能以追求过高速度而损害可持续发展,必须追求扎实高效、无水分的GDP。

第三,按照“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要求,经济质量的标准不仅是提高经济效益,而且是全面提高综合效益,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和科技含量、先进水平、国际竞争力等。这就是价值量与效用整体的统一。目前,我国经济还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尚未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研发投入刚到GDP的2%、科技贡献率刚超过50%),离全国实现综合效益还有很远的距离。

第四,经济转型带有根本性质,有新的标准,是一次生产力革命,是新陈代谢系统工程。在发展中必须解决深层次矛盾,突破原有的经济模式。中国人口占世界的20%以上,除煤炭和个别金属元素外,其他资源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短缺。人多资源少,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无法持续,而许多技术又受国际垄断资本牵制。所以,资源配置的内容、对象和经营方式都要有质的变化,要掌握新的核心技术、深入新的领域、开拓新的资源、运用新的方式、达到新的水平。

第五,发展的动力和方式主要不是靠资源的消耗,而是科技创新,科学技术成为主导性的决定因素。正如所要求的:“一个地方、一个企业,要突破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他同时要求“要努力实现优先领域、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这就要摒弃主要靠资源消耗、廉价劳动力发展的老路,集中更多力量推进科技创新和应用,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要培养和使用大批的各个阶层的人才。

第六,供给与需求关系变化,既不能单纯以需求拉动供给,也不能单纯以供给推进需求,而是形成一个互动的链条。我国现在无论是供给还是需求(以消费需求为主),都质量滞后,这才是症结所在。目前,并非供给不足,而在许多方面存在着突出的产能过剩,即使是一些新兴产业也遇到销售困难。从需求总量看,总体上还不存在求过于供的问题,许多方面仍是需求不足,特别是结构性矛盾,对优质产品需要日益倍增(有的大量购买外国产品),而一般消费品销路尚差。所以,目前不是供给与需求某一单方面不足问题,而是质量需要尽快提高。

第七,外延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交叉兼行,内涵式居主导地位。以集约式经营替代粗放式经营,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乃至经营业态都会有深刻变化。这就必须改变资源配置以外延式为主向内涵式为主转变。

面对这些新的变化,我们的认识不能停留在原有经济学的思维定式上,必须有个突破,认识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辩证统一关系,把注意力转到科技创新上来,并同市场与政府“两只手”组成一个机制系统,在客观倒逼机制面前争取主动权。

2 从大生态视阈认识消费需求的质变及其提升的路径

生产和消费是社会经济循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两端,在市场经济下表现为供给与需求两方。而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又像恩格斯所形容的那样:“需求与供给的和谐,竟变成二者的两极对立。”我们既不能像凯恩斯学派那样单方靠财政刺激需求,也不能学供应学派那样完全靠市场去创造需求。应当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使供需双方质量都得以提升,实现二者的和谐、协同、互动。

我们之所以不能苟同单从增加供给一方促进经济发展的看法,是因为我国消费需求质与量都存在的不足,需求拉动经济的力量仍有很大的释放空间。这需要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前者必须服从后者),如所说:“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把消费放在大生态、大环境和人民本质要求上来考量,要从问题中找动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政府要侧重解决生产力布局、生态问题和共同富裕问题。这就需要靠全面深化改革,靠“两只手”协同。

两只手协同主要是四个方面:

第一,政府投资(包括利用好外汇储备,可考虑拿出1/4),早出手比晚出手好,越早越主动。

第二,利用市场机制鼓励社会投资,包括吸收国外投资,又通过居民消费逐步将投资收回。

第三,通过多方面基础建设,发展新兴产业(主要是环保产业),扩大就业,增加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同时强化社会管理,向管理要效益。

第四,加快分配制度改革。这个方略不但总体提高了人民的消费质量和水平,还可以为市场扩容,促进市场长期活跃。不过,其中一个特别关键的因素是利用科技创新和应用,解决深层次的难题。当前,钱还不是主要的难题,更难的是许多技术处在低端,有的先进技术尚未运用。国家和各级政府应当组织技术攻关,包括引用一些国外成熟的技术。要发挥社会主义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用几年的工夫加以解决“开头难”的问题,再继续深化下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永久动力[2]。

3 科技引领以扩大内涵发展为主推动“内外”结合

外延式资源配置是改变或扩大生产经营的场所,俗称“铺新摊子”。在发展一种全新的产业,特别是开发新基地生产经营,外延式发展是必要的。其优点是新起炉灶,不受旧企业的拖累,能够形成全新的生产力;其缺点是投入多、费用大、成本高,污染严重,不易充分利用存量资源。这种增加供给的方式,在发展之初,打基础的阶段比较多,但发展起来以后,形成一定基础了,一般较少采用。

中央提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之后,许多人主要把眼光集中在外延式资源配置发展上,以为这才能发展新兴产业。而从实际经营方式上考量,此种认识是片面的,不符合实际。除了一些特殊产业、特殊情况外在一般条件下,外延式的资源配置方式将越来越少,只有在内涵式资源配置发展力所不及时才考虑采用。

内涵式资源配置,即在原有企业基础上不扩大场所,更多地利用存量资源,集约节约式扩大生产规模和实现产品更新换代,或者产业转型(机器人制造就很典型)[3]。这种方式的最大优点是节约资源,充分利用原有的基础,侧重于挖潜改造、提升质量,改善生态环境。从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看,这种方式更符合现展的趋势,尤其对于像我国资源环境瓶颈制约较突出的国家,更能节约投资、降低成本,便于嫁接,有利提高原有人力资源的素质,对人才的培养、提升是一个捷径,尤其在节约稀缺的土地资源上更为重要。

这种内涵式提升、转型、扩大再生产的关键因素,在于科技创新和利用,在改进工艺、强化管理上有先天之利。当然,也容易带来一些陈旧东西,需要革新。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不要因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就忘记、忽视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从优化配置和运用科技创新的视野考量,更应把这种方式作为重点,用最节约、最有效、最有利于创新的方式实现转型升级。从提升产品做起(产品是产业的基础),从提升整体企业,扩展到整个产业,其中利用科技创新和科学管理必须贯穿始终,资源配置决不能离开全程管理。

在实际运作中,内涵式资源配置与外延式资源配置经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多半是以内涵式资源配置为主适当扩大外延。企业的产生与发育是一个由“外延”到“内涵”的延续过程,犹如人的繁衍,由“外延”生子(建立企业),靠“内涵”抚养教育,主要是科技创新、精细而严格的管理,后者更艰难、花时间更长。

我国非公有企业的寿命平均仅有5年,主要问题是重“外延”轻“内涵”,登记建立的不少,成长壮大的不多。再如,科技从创新到创业进程其基本路线图一般为: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中间试验――企业孵化(商品化)――规模扩张。许多新兴产业的崛起大都是利用原有基础,逐步经过孵化而展开的。原有传统产业的改造更是如此。以科技支撑的新兴生产服务业和消费服务业就是实例。

以内涵式资源配置发展为主适当扩大外延式资源配置发展的最好方式是发展循环经济。它是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综合效益最好的资源配置方式,即可节约资源又可优化生态环境;既可增加供给,又可提升消费;既可赢得经济效益,又可获取综合效益。现今出现的循环经济,既符合自然规律,又符合经济规律。

发展生态生产力最基本最有效的形态是各类循环经济及其产业链。以“3R”〔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为基本原则,达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或高效利用,再造一个资源生态循环圈,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起来,打通“内部性经济”与“外部性经济”,连接微观效益与宏观效益,使生态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得以科学高效耦合应用,这是实现“三低一高”(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率)的根本出路。为此,需要克服在资源配置中重供给轻需求、重外延轻内涵的偏颇理解,应当树立充分利用科技和系统化、整体性、协同性的全面理念。

4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构建政府、市场、科技耦合的“三元”机制

为深化提升对经济质量的认识,必须摆脱西方教条,超越经济学的原有框子,把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统一起来,特别要重视科技在经济整体运行系统中的主导作用。

反复强调:“中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依靠资源驱动,规模扩张、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空间越来越小,必须更多地依靠创新引领和支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于企业的成长来说,从出生到巩固、发育,再到升级转型,科技创新的引领、驱动都贯穿全过程。整体经济的成长壮大更要靠科技引领支撑。

面对如此重大转变,我们必须深化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多地运用自然科学,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不能停留在原有的思维定式上,必须进一步实现经济学飞跃。

鉴于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要求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打通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通道。实践证明,在加快科技创新的同时,应当把科学技术(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的机制系统中来,使之与政府和市场“两只手”耦合,形成合力,充当引领、驱动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配置资源的“参谋长”,用以预测未来、窥探风险、参与谋划、设计方略,克服经济决策中的种种近视症和短期行为,实现全程优化。这就要突破原有“两只手”的理论框架,构建和完善“政府主导(方向)、市场主配(微观配置资源)、科技主引(引领未来)”的三元机制系统,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理论和机制体系。具体运作制度、途径、方法可在实践中逐步探索。

这在理论上有一大障碍,就是认为科学技术只是“生产力”或“生产要素”,不是一种机制,只能参与资源的“被配置”的组合,不能起到引导、激励、控制功能。此种看法恰恰是从概念出发,未认识到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的特殊性。

不错,科学技术是一种生产要素,但它与实体物质生产力要素不同,属于精神生产力、抽象形态的生产力,具有两重性,既可以作为一种要素参与资源配置,又可以作为一种“磁力”、方法、信息、方案、蓝图、标准,成为一种引向力、驱动力和“造质力”,能够引领、驱动、规范、引导资源配置。它与市场、政府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辩证统一,形成一个完整的机制系统。

“三元”机制能够进一步助推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增强“正确发挥政府作用”。“三元”机制能提供大量预测信息,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前瞻性、系统性、协同性,使之更加科学化,促进经济及社会的整体“优质发展”。

“三元”机制同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是否相抵牾呢?不会。由于科技创新的嵌入,更会提高竞争力。

说:“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深化,也能打通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的通道。在处理经济社会矛盾时,我们也必须首先考虑和适应自然规律,注重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作用,确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我们应当学会以系统思维发现,科技并不单独起引领资源配置的功能,而是参与资源配置的机制系统,配合“两只手”促进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的优化、提升,使之更有效率,好像“两只手”机制上安装了电脑(简称“两手一脑”),使之更加自觉化、现代化,减少失误,强化预见性和科学性,对企业研究、探测市场更能发挥正能量。其关键在于要使科技参与资源配置与宏观调控机制化、制度化。按照恩格斯的观点,这可谓经济学的一次革命。

参考文献:

[1] 乔地.经济对话自然[N].科技日报,2014-10-24.

[2]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当代劳模,2014-6-15.

[3] 杨承训.经济学研究也应遵循自然规律[N].人民日报,2014-10-17.

上一篇:在高职院校中做好女生工作的方式探索 下一篇:大数据时代科技文献服务发展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