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学教学中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时间:2022-10-10 08:47:15

在化学教学中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高中化学教学要求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同时也提出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用更科学的方法组织课堂,要主动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有意识地组织和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现代教育观倡导的是以“学”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缘学有教,教为促学”,使教师与学生符合教学的根本关系。作为中学化学教师,必须努力学习中学化学教学法,研究中学化学教学的独特规律,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下面是笔者在多年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进行有效教学的最高境界。

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当下要学的知识之间建构起有意义的联系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根本,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通过启发式讲解或启发式指导,促进学生有意义地学习。但教学过程要体现出有效性,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有效教学应该是围绕学生的认知结构展开的。有效教学的出发点不应是“教材”,也不是教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而应该是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正如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所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其次,把系统、扎实地掌握化学知识的基本结构作为教学的重点。学科基本结构是化学知识体系的结构框架,是学科知识的联结点,是最基本的也是迁移能力最强的知识,应该成为教学的重点。第三,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教学的关键是启发学生通过思维理解和把握化学知识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引领思路,使学生在内化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思维的能力。

二、在实验探索的环境中,通过对变量的控制、归纳、梳理和建构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问题解决需要提出假设,在分析的基础上对化学问题进行概略地推测、预想和推论,然后再有指向地、有选择地得出解决化学问题的建议和方案。例如学习“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时要明确:原电池的原理内容,构成原电池的条件、能量变化、电极反映及电流方向、电极的区别等。笔者通过互交仿真智能性课件,借鉴和设计了一系列构成原电池的电极和溶液的探究。电极包括石墨、铜、铁、镁、锌、铝、银以及铂;溶液包括硫酸、硝酸、酒精、氢氯化钠、盐酸和硫酸铜,学生可以自由添加“试剂”和组装“实验器材”:

第一次“实验”:学生把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如碳棒和铁片)放入盛有非电解质溶液(如酒精)的烧杯,连上电流计,没产生现象。

第二次“实验”:学生把两个相同电极放入烧杯,连上电流计,添加电解质溶液(如硫酸铜),也没有现象。

第三次“实验”:学生把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放入烧杯,不连接电流计,添加电解质溶液,仍没有现象。

第四次“实验”:学生把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放入盛有电解质溶液的烧杯,连上电流计,课件中就出现了一系列的现象:电子在导线上不停地流动,阴阳离子在电解质溶液中不断地朝相应的电极移动,一个电极上的物质逐渐被损耗,同时电流计指针随电子的移动发生相应偏转。

第五次“实验”:在第四个“实验”基础上,交换两电极位置,不改变其他条件,结果是课件中仍出现了类似上述的变化现象,只是离子和电子的流动方向、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方向都发生了改变,出现逆转。

通过观察和比较,学生不仅形成了关于原电池构成条件和如何确定原电池正负极的思维方式,而且在思考和交流后,便可得出构成原电池条件的结论和正负极判定的要点。

三、在交流讨论中培养学生准确表述个人观点和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策略。

语言与思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人的思维只有在发达的语言能力上才能够深刻地进行。因此,要鼓励学生进行基于学科条件下的语言交流,在运用语言与他人交流时,学习的内容会丰富起来。所以要鼓励学生讲述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感受,说明自己的意见。“一个人在把自己的思想用语言表达出来之前,还没有把他潜在的学习变为可同自己或别人交流的思维”。

然而,学生总是从自己的逻辑出发去理解和思考,因此各种不同见解会与正确答案相去甚远,但却最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想法。这时教师不应当“裁判”,急于指出各种意见的正确或错误,要让学生畅所欲言,通过充分的讨论,理解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以及为什么对,为什么错。当然教师在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时还应注意倾听,善于捕捉语言表达时反映出来的问题,发现学生间的讨论脱离主题时应加以提醒,在讨论结束时还应该引导学生整理结论和思维的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技能的形成过程是有阶段性的,即有一个由初级阶段到熟练掌握的阶段。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也要遵循这个规律。因此,化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马卡连柯曾指出:“一般地说来,教育学是最辨证、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科学。”中学化学教师只有认真学习和掌握各种教学方法和理论,才能在处理各种教学问题上游刃有余,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提高新课程教学水平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在更新教育理念、合理选用教学策略、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的过程中逐步完成,教师只有主动适应时代的需要,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的洪流之中,才能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

(作者单位:河南省灵宝市实验高级中学)

上一篇:地理新思路的应用 下一篇:浅析英语听力能力的训练与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