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长江商报》为例探析数字媒体时代下“纸媒”发展之路

时间:2022-10-10 06:33:43

以《长江商报》为例探析数字媒体时代下“纸媒”发展之路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受新兴网络数字媒体的冲击,全球性的报业危机开始出现,遇到了其发展过程申的“拐点”。纵观中国报业的整体状况,又面临着诸如竞争泛滥、报道失真、经营困难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在新媒介不断涌现的时代为报纸找到发展出路。笔者希望从武汉地区报业“新锐”《长江商报》的成功之道中可以找到一些启示,为传统“纸媒”找到一条发展之路。

关键字:长江商报;数字媒体;纸媒

中图分类号:G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8-0081-02

一、《长江商报》诞生背景

在这张报纸诞生之前,武汉地区的报业市场早已是硝烟四起,“江城四小报”(《楚天都市报》、《武汉晚报》、《楚天金报》、《武汉晨报》)竞争颇为激烈,其中《楚天都市报》的办报水平在全国已经是一流水平了,不论从武汉市场的人口承载能力,还是从武汉的经济、文化的承载能力,本地报纸无论是从品种种类还是从发行总量都已几近“超载”,武汉报业竞争几近“白热化”。

加之,手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不断崛起,瓜分蚕食着传统报业的市场份额,分流了传统报纸的广告源和受众群,导致其生存空间日益萎缩。

在这种大环境下,长江商报逆势而生。

二、《长江商报》简介

(一)基本概况

06年9月6日,由长江出版集团倾力打造的《长江商报》“高调”面世,为中国都市报家族再添新成员。

创刊口号:大武汉,新日报。

办报理念:记录主流生活,传播权威资讯。

目标受众:以武汉市乃至湖北省的动力人群为目标受众

报纸定位:省级综合性都市报,致力于成为武汉乃至湖北“主流生活驱动力”。

报纸形式:采用国际流行黄金报型640ram对开大报版式,固定格式版面。

在高品质新闻的支撑下,在创刊至今短短几年的时间里,《长江商报》的发行量稳步攀升,目前在武汉城区的日均发行量已达50万份。

(二)与“江城四小报”的区别

1、版面形式:640mm黄金报型vs.四开小报

相比武汉其他都市报的“四开小报”报型,《长江商报》采用的是国际流行的对开瘦形报纸(40版)。版式美观大气,清新中不失冲击力,有《南方都市报》和《新京报》的风格。

另外,《长江商报》采用先进的分叠式的设计――要闻时事、武汉新闻、经济新闻、文体副刊各自成叠,使内容细分而又有机统一。

总之,《长江商报》在“长什么样”上,确实和四小报拉开了差距。

2、报纸定位:“主流”vs.“市民”

与其他报纸明显的“市民化”特征相比,《长江商报》的定位是“一张全面满足动力人群主流诉求的省级综合性权威都市日报,以武汉市乃至湖北省的动力人群为目标受众。”

3、内容:“注重经济”vs.“贴近百姓”

相比武汉其他都市报,《长江商报》更注重经济,几乎没有或者很少有市民之声等服务信息。作为以经济新闻为主的报纸,它每期都有一叠8版的经济报道,其经济类新闻做得相对比较专业,这是其他都市报所不及的。

三、《长江商报》的成功之道

《长江商报》作为一份全新的进军武汉报业市场的报纸,在短短几年内能在武汉报业市场上立足,并分得一杯羹,其功力不容小觑。下面,将就《长江商报》的成功之道进行简要分析。

(一)形式上:注重版面形式策划,创新思路,从而形成极富视觉冲击力的独家报道

从形式来看,极强的视觉冲击力是该报的一个重要特点。《长江商报》每版几乎都有抢眼的大图片。主题突出、吸引眼球、震撼力强。

1、在版面编排上,从标题制作到图文编排,切合策划主题,精选最吸引眼球的照片,画面、字体颜色鲜艳大气,版面极具视觉冲击力。

2、通过绘图、图表等形式,化繁为简。图片、图表和新闻标题的有效结合,一方面帮助受众迅速捕获重要信息,另一方面让人觉得大气、实惠,产生购买欲望。

3、在报道形式上,根据事件来确定最佳文体和形式。该报将特刊与其他新闻分开编排,即将特刊印刷成独立成4开小报的形式,与该报的黄金型大报相区别。

(二)新闻报道:利用新闻策划将同源新闻做成“独家报道”

1、将信息碎片分类,“概念化”、“话题化”,优化报道系统结构,从而形成独家报道。

在新闻的策划及报道中,“话题化”指将碎片化的信息按照一定的相关性和话题的统一性分类整合报道,呈现出集中性、全面性和目标清晰的特点。“概念化”指通过从众多新闻事实提炼出的具有一定概括价值和主题意义的标题,倡导一种事实概念。

《长江商报》“话题化”、“概念化”的报道手法是对传统专题策划报道形式的演变,其在信息整合与传播方面更胜一筹,有利于读者对报道对象形成全面清晰的认识,从而让信息实现传播价值。

2、把新闻做深做透,体现“主流、稳健、大度”的办报价值观。在报道策划中,充分调动和展现了记者、编辑丰厚的文化积累,全面、深刻透析新闻,纵向挖掘,对整个事件的回顾和时间上的跟进;横向拓展,挖掘新闻事件不同侧面或发掘历史上的同类新闻,从而形成独家报道。

3、处理危情、灾难类、突发事件中,注重策划质量,提升突发事件报道的新闻价值。

《长江商报》目前已大体形成了对突发事件报道进行新闻策划及具体操作的基本模式:即“现场―目击―救援―原因―调查―链接”,深入解析一般突发事件新闻的来龙去脉。

同时,有效吸引报料人提供线索;保持高度新闻敏感,及时发现、获取信源并给予恰当处理;全面互动,充分发挥报纸团队合作精神,做深做透突发事件报道。

4、尊重生命价值――对弱势群体与边缘人的关注。

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关注民生,关注民计,《长江商报》善于把社会的边缘人从灰色地带挖出来,为其利益大声呼号。被它关注的边缘人有磨刀匠、退役运动员、幼师等,范围广,数量多,具有典型意义。对他们的关注。更凸显了十足的人文关怀。而这也是武汉其他报纸有所忽略的。

(三)新闻评论:自下而上的平民话语空间,正确引导舆论

《长江商报》的理念中有一条:“更公平的话语表达”,而“长江评论”栏目正是这一理念的鲜明体现。

“长江评论”是《长江商报》最具特色的栏目之一,该栏目中既有本报评论员文章,也有来自各行业和各阶层的市民观点,此外还有其他媒体的评论员或媒体从业者的文章。这些文章,针对国内外大小事发表评论,针砭时弊,和而不同。

(四)娱乐报道: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娱乐与启迪同在

《长江商报》每期拿出四分之一的版面来做娱乐新闻,是武汉地区唯一一家大打娱乐牌的媒体。但是《长江商报》的娱乐版追求的并非“娱乐”本身,而是一种“娱乐精神”。

这不仅表现在其对娱乐消息客观真实的报道上,还在于它在娱乐的同时力图借助娱乐圈的是是非非向公众传达一种深度文化,一种反思与启迪。

《长江商报》的娱乐版总是跳出娱乐本身,借助专题、评 论、专刊等载体,向受众传授些许东西,或文化,或理念,或启迪,这代表着《长江商报》本身对娱乐的高度看重与独特理解,更代表着其对受众的高度负责。

四、《长江商报》发展前景分析

(一)发展瓶颈

1、《商报》的报道重点为经济,但是它又很难在这上面独领。

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经济新闻的深度做得不够,专业人士感觉太浅,普通市民又感觉太深,两边不讨好,颇为尴尬。于是它在报道上又向民生新闻方向靠,而武汉其他媒体在民生新闻方面的垄断和领先优势。是它不得不考虑的。总之,《商报》不够“商”,这是《长江商报》在左右兼顾的文化选择中应加倍注意的。

2、在报纸的发行上,《长江商报》实施传统的“敲门发行”模式。单打独斗,与《楚天都市报》的集团化发行相比,存在巨大的差距。

《长江商报》为了打开市场,采取对家庭按月订阅客户进行降价销售方式,并打出“花半年的钱便可看一年的报纸,花一年的钱便可看两年的报纸”的旗号,吸引广大受众订阅报纸。但仅仅依靠设置发行站、招聘发行员、沿街推销,这种传统的“敲门发行”模式,来覆盖武汉的市场,是难以在市场上立足的。

3、相较于《楚天都市报》明确的都市报定位,细究之,《长江商报》的定位相对模糊。

它既有都市报“俗”的一面,涉及都市新闻、市民故事、社区动态等诸多茶余饭后的琐事,又同样有着精英报“雅”的一面,它试图以高雅的笔调记录新闻,向受众呈现出一种向上的姿态。但是就“雅”这一点讲,《长江商报》似乎又远不如《南方周末》、《新周刊》等来得彻底、痛快。

4、随着数字媒体的崛起,新兴媒体的影响并改变媒体的生态环境和基本格局。

因此,在数字媒体时代下,面对激烈的报业竞争,《长江商报》如何跳出都市报受人诟病“三八之窠臼”,以“主流大气”之风引领新思潮,在已经被瓜分完毕的日报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将是其面临的最主要问题。

(二)对策及出路

1、加强对财经类新闻的报道,要紧紧抓住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现象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报道。经济新闻要做出贴近性,深入开展与读者的互动。

2、图片抢眼,是商报的优势。但要避免出现图片只是为了填充版面,并没有很高的新闻价值的情况,追求图片“内容与形式”并重。

3、深度报道将是今后新闻媒体发展的一个趋势。在新闻竞争时代,更需将新闻事件背后一些不为人知、更深层次的内容为读者展示出来。从发展角度来看,要进一步加强评论和深度报道的特色,并将特色转化为优势。

4、在数字媒体时代下,作为传统报业,必须以大开放的眼光快速融合新技术,着力于“办多媒体”,进而实现报业发展定位从传统“新闻纸”到数字化“多媒体”的超越。

在数字媒体时代,最缺少的不是媒体渠道,而是内容,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解读是新时期职业化报人的重要职能。《长江商报》经营者已经认识到,在新兴媒体的冲击下,一味地固守传统的“新闻纸”办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受众的信息需要,必须要本着“以受众为本位”的信息传播理念,其成功之道无不是这一理念的经典见证。

总之,数字媒体时代下,《长江商报》要想在竞争激烈的武汉报业市场立足,就要做到“错位经营”,开辟别人想不到的市场,紧紧盯住目标人群,做“商”的文章,“商”的文化。同时,及时转变观念,向数字化方向进军,在数字媒体形成的压力下积极寻求自身的发展出路。

上一篇:浅谈英语语言中的性别差异 下一篇:论艺术家的存在